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综合训练题
展开题组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齐桓公成为霸主D.韩、赵、魏三家分晋
答案: B
2.(2021安徽合肥六中高一期末)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戎狄蛮夷相对应而称。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
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D.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答案: C
题组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2020北京丰台高一期中)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空中的经济现象是( )
A.农业生产以集体耕作为主
B.劳动工具以青铜器为主
C.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
D.南方经济逐步超过北方
答案: C
4.(2020辽宁大连高一期中)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答案: A
题组三 孔子和老子
5.(2021江苏扬州高一期末)春秋战国的一位思想家“通常被看成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思想家’,他有效地避开了政治秩序的结构而把他的通见直接传授给了门徒”。他是( )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
答案:A
6.(2020安徽合肥六中高一期中)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 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折射出不同的治国理念
C.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D.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可知,这体现的是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老子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尊崇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
题组四 百家争鸣
7.(2020天津高一第一次月考)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 )
A.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B.有利于早期国家形成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出现D.导致诸侯争霸
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士就大为活跃起来”可知,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条件,有利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故选A项;夏朝的建立意味着早期国家的形成,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旧的阶层发生变化,推动了士阶层的兴起,排除C项;诸侯争霸,各国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促使士这一阶层逐渐崛起,排除D项。
知识拓展 “士”阶层的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间展开一系列战争,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之陡增,世卿世禄制失去了其寄生的土壤,“学而优则仕”的提出为更多以才能进入仕途的人开辟了道路。这时一个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人们称之为“士”阶层。
8.(2020山东潍坊高一期中)《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二者都认为( )
A.道生万物B.顺应天命
C.人定胜天D.天人合一
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看,《道德经》和《庄子》都认为人应当遵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据此来看二者皆主张天人合一,故选D项;道生万物是老子强调的,排除A项;从材料来看老庄二人不仅强调顺应天命,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排除B项;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主张,排除C项。
9.(2021福建福州格致中学高一期末)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可知,儒家讲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体现了儒家较强的道义和责任感,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A项;墨家信鬼神,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和墨家的主张相反,并不互补,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早期民本思想,排除D项。
10.(2020辽宁辽阳高一期中)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颇受重用,当时出现了众多学说和学派,这些学派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学派是( )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
答案: C
解析: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即下层平民利益,C项正确。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B两项;道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
素养综合练
一、选择题
11.(2020江苏徐州九校高一期中)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徐州一会,实当时诸侯称王之初步,战国惊人一大事”。“徐州相王”的“惊人”之处是( )
A.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获得较大提升
B.魏齐结盟改变了各国间力量对比
C.传统的礼法体制和秩序遭到践踏
D.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C
解析:命题立意 通过魏齐两国之间的关系考查战国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题思路
12.(2020安徽亳州利辛一中高一期中)春秋时期的吴国,曾长期被华夏视为夷狄,但《春秋左传·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载:“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周室”即姬姓人群,吴人自称属于“周室”,并在姬姓中“居长”。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稳固
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C.传统血缘宗法观念日益淡薄
D.诸侯争霸趋向缓和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曾长期被华夏视为夷狄的吴国,认为自己是周室,并在姬姓中居长,这反映出随着民族交融的发展,吴国的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B项;材料不能说明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稳固,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依然很强,而非淡薄,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诸侯争霸趋向缓和,故排除D项。
13.(2021福建三明高一期末)商鞅变法中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是希望以此控制社会财富的流通,从而达到垄断物质资源配置的目的。下列措施能实现其意图的是( )
A.土地私有,农商并重B.保护农民,限制贵族
C.推行县制,什伍连坐D.奖励耕织,抑制商业
答案: D
解析:根据“控制社会财富的流通……达到垄断物质资源配置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与这一描述相符的措施是重农抑商政策,故选D项;商鞅变法中强调重农抑商,并非提倡农商并重,排除A项;限制贵族、推行县制和什伍连坐都与“控制社会财富的流通”不符,排除B、C两项。
14.(2021湖南宁乡高一期末)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这一排名( )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
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
答案: B
解析:孟子把人民排在第一位,体现出关注百姓,是早期民本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当时社会现实主要是诸侯争霸,而非关注民生,故A项错误;孟子时尚未实行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当时并不是民主社会,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先秦时期。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
15.(2020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期中)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
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
C.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可知,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秦国重视,而是法家思想受到重视,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法家地位有所下降,B项错误;思想专制局面形成是在秦朝,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21湖南宁乡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四 儒学经典《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1)四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论语》中的五句话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理念?
答案:(1)思想:民本、人文思想。
(2)关键:取信于民。
措施:统治者应为政以民,关心爱护百姓。
(3)观点:“民贵君轻”。
措施: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解析:(1)思想,根据材料“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孔子将百姓置于第一位,体现了民本和人文思想。
(2)关键,根据材料“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取信于民。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因此统治者应为政以民,关心爱护百姓。
(3)观点,根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材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观点。做法,根据所学可知,孟子主张仁政思想,因此认为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理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体现了团结友爱的人文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的理念。
第一步:时空定位
公元前334年,属于战国时期
第二步:关键信息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第三步: 材料主旨
诸侯之间互相称王是对传统体制的破坏和冲击
第四步选项分析
A项
材料说的是魏国和齐国的关系而非这两国政治地位的提高
×
B项
材料说的是魏惠王和齐威王互相承认对方为王,与其他诸侯国无关
×
C项
魏惠王和齐威王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冲击了传统的分封制
√
D项
材料说的是魏惠王和齐威王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牵扯不到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堂检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同步测试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