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业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业01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业02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业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组一 选官制度
    1.(2020山东烟台高一期中)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与这一风气的形成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度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C
    2.(2021湖南宁乡高一期末)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涉及唐朝哪一制度( )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
    C.两税法D.九品中正制
    答案:B
    3.(2020广东东莞五中高一期中)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表明科举制度( )
    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促进了民族交融D.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
    答案:D
    题组二 三省六部制
    4.(2020江苏南通海安中学高一期中)据下图“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中枢决策权力弱化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
    答案:B
    5.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这种制度设计是( )
    A.科举制B.节度使制度
    C.三省六部制D.贵族制
    答案:C
    6.(2021广西柳州高一期末)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一制度是( )
    A.西周的分封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汉代的中外朝制度D.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之-是分工明确,相互制约,这有利于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
    7.(2020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一期中)政论家认为,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相权被一分为三,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B项正确。
    题组三 赋税制度
    8.(2020海南儋州一中高一期中)北朝时期,政府推行均田制,年满15岁的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规定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这表明政府意在( )
    A.杜绝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均田制是国家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税收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嫁娶,从而分家,可见均田制的目的是通过发展个体小农户,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
    9.(2020海南海口四中高一期中)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两 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惟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同时也多少改变一些负担不均的现象,故选B项。
    10.(2021湖南永州高一期末)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 )
    A.简化了税收名目,增加了财政收入
    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
    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这一改革简化了税收名目,增加了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
    素养综合练
    一、选择题
    11.(2020山东临朐实验中学高一期中)从曹魏到陈朝,已人仕的正史传主中出身寒门的比例从41.3%下降到15.2%,西晋27.7%的中正出身寒门,到陈朝时就只剩下5.6%。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加强B.经济重心南移
    C.选官制度异化D.阶层流动频繁
    答案:C
    解析:命题立意 通过曹魏到陈朝人仕官员出身的变化考查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异化。
    解题思路
    12.“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除,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制度化
    B.中枢机构异变利于皇权加强
    C.制衡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中央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答案:B
    解析:汉代尚书职权显要,魏晋时期置中书分其职权,南朝时又设门下掌书奏,尚书地位进一步下降。这变化说明中枢机构的异变是利于皇权加强的,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的异变,并没有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制度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尚书地位的下降,而没有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中枢机构异变本质上体现了皇权专制,排除D项。
    13.(2020辽宁朝阳、凌源联合核高一期中)孔子说,(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衰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的是( )
    A.西周时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
    B.汉代时实行的察举制
    C.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
    D.隋店时实行的科举制
    答案:D
    解析:隋店时期的科举制以外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D项正确。世卿世绿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分别是血缘关系和家世门第的高低,这两种制度都不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A.C两项错误;察举制下容易形成官僚集团,不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B项错误。
    14.(2020北京丰台高一期中B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率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半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高宗时任用字和的资历门槛更低,这说明唐高宗继续分割室相权力以达到强化皇权的日的,B项正确。
    15.(2020吉林油旧高經中学高一期中)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下表记述了该法实行后出现的状况。这明两税法的实行( )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导致了农业经济的就退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解除了农民的封建赋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垫"“稽田亦懒耘……道求全银”“弃业长为贩卖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使得部分农民转而经营商业,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策,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解除了农民的封建赋役”明显与史实不符,两税法只是改变了征收方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20吉林白城大安六中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那四举孝廉各一人”。议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账落法,对策者替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那国每步芥举孝廉,由朝是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宋的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编自《通典》
    材料三(卢商)蚤(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草,皆中。由校书郎佐室献、西川装府。入朝,第十余近,至大理。……擢中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
    材料四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钱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选官标准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出现的积极意义。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4)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谈一谈给你的启示。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由以德行(或孝廉)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积极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
    (4)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汉武帝”“那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等可判断是察举制,根据材料二信息“曹魏黄初元年"“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等可判断是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三信息“蚤(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等可判断是科举制。
    (2)科举制将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下,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科举考试把读书与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3)引文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而不注重品行(道德)是害己害民,说明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
    (4)根据材料,从用人制度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分析归纳,可得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从三种选官制度优劣对比来看,可得出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从选官制度与人才的思想品德等关系方面来看,可得出选拔人才要注重德才兼备。
    第一步:时空定位
    从曹魏到陈朝
    第二步:找出关键信息
    入仕的正史传主中出身寒门的比例从41.3%下降到15.2%,西晋27.7%的中正出身寒门,到陈朝时就只剩下5.6%
    第三步:归纳材料主旨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入仕的正史传主中出身寒门的比例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与选官制度有关
    第四步:分析选项
    A项
    选官更加看重门第说明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而非加强

    B项
    材料没有提及南方经济的发展状况

    C项
    随着时间的推移,选官标准逐步倾向于门第,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减少,说明九品中正制逐步出现了异化

    D项
    寒门子弟入仕机会的减少,说明阶层逐步固化了,而非流动频繁

    内容
    出处
    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 苦,却笑耕耘辈
    《卖花者》
    ……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苦辛。……稻 田亦懒耘。相携作游手,皆道求金银
    《赠友首》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卖翁
    《相和歌辞·贾客乐》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寒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这是一份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寒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传说,《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复习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东汉时期的民谣说,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业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