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课一练
展开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韩赵魏三家分晋
2.鲁班复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工匠。传说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工具的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政府政策的支持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
3.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进入战国以后,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反映了( )
A.国家统一 B.华夏认同 C.列国纷争 D.诸侯称王
4.春秋战国时期,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目的是( )
A.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诸侯国
B.争夺土地和人口,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C.维护周王“共主”地位
D.促进奴隶制的瓦解
5.下列引文中,符合道家主张的是( )
A.“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D.“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6.孔子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下列观点中,属于孔子学说的有( )
①为政以德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③有教无类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7.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 )
A.宇宙时空 B.君主权力 C.社会秩序 D.个人价值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二 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就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赏给了他五十金。
材料三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他们)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法”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执法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9.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C.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 D.礼乐制度的加强
10.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时(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11.寓言一般带有讽喻作用,“守株待兔”大意指的是“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这则寓言反映的哲理是( )
A.法家的变革精神 B.道家的自然无为 C.儒家的仁者爱人 D.墨家的功利主义
参考答案
1.解析:B。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故选B项。
2.解析:C。材料中鲁班的发明都是与铁器密切相关的,这主要得益于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选C。
3.解析:B。战国时期,在中原各国与相邻的戎狄蛮夷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在民族交融中出现华夏认同,故选B项;战国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A项;材料反映民族的交融,“列国纷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称王”的信息,排除D项。
4.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土地和人口,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因此B项正确。
5.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思想观点,B项正确;“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观点,A项排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思想观点,C项排除;“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观点,D项排除。
6.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政以德”和“有教无类”属于孔子的学说,所以A项正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法家的思想,不属于孔子学说,所以B、C两项错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不属于孔子学说,所以D项错误。
7.解析:C。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出发点是针对当时诸侯纷争的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选C。只有道家涉及宇宙时空的探求,A项错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墨子的思想都未体现加强“君主权力”,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不是体现个人价值,D项错误。
8.答案:(1)奖励军功;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2)树立威信;取信于民。
(3)公正、严明、不畏强权。
(4)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边界处的大量荒地逐渐被开垦出来,诸侯国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C项正确;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是促进因素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诸侯国地界清晰一样,根本原因都是当时生产力的发展,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并未加强,D项错误。
10.解析:C。材料中该学派主张“绝圣弃知”,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A项错误。B项是法家思想的影响,与道家思想无关,排除。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C项正确。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D项错误。
11.解析:A。“守株待兔”的故事意在讽刺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主张创新变革,这与法家的积极进取的变革精神是一致的,故A项正确;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功利思想与题意无关,故B、C、D三项排除。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堂检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同步测试题,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后复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