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苏少版九年级上册中华博览(欣赏·评述)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苏少版九年级上册中华博览(欣赏·评述)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学设计,共2页。
课题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课型欣赏 评述 教学 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初步掌握欣赏中国雕塑艺术的方法。技能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使学生感受我国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雕塑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重点中国雕塑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难点中国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教法欣赏 讨论 小组合作 教具 课件、资料 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导入阶段 新授阶段 准备一件兵马俑模型,让同学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引出课题。中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中国物质和精神的发展、政治思想直接影响到雕塑艺术。雕塑艺术作品静静地屹立着,默默地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触摸历史,探索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一)秦始皇陵兵马俑1.思考:秦朝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多媒体放映《诗经》的一段文字,了解秦军士兵的情感。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因为古代人认为“事生如事死”,死后的世界同样重要,所以盛行厚葬的风俗。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2.观察:多媒体放映秦始皇陵兵马俑全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3.对比:三件不同官级的武士俑作品,猜猜哪个官级最大?从哪里看出来?结论:兵马俑真实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铠甲甲片、乳丁、缝缀线等,都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4.分析:兵马俑的人物形象刻画:秦俑造型讲究整体性,并不刻意追求局部比例的精确,着重突出神态。每个士兵除了有威武强悍的共性外,又各自有着不同的个性,寓个性于统一,形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 学生初步认识雕塑 揭示课题 学生说一说 学生听、看 观看视频《秦兵马俑》学生观看,说一说,讨论、交流 学生说一说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探究阶段 评价阶段总结阶段 (二)多媒体放映《说唱俑》1.观察:汉朝雕塑艺术百花齐放,刚才还沉浸在粗犷浑厚中,现在又被一种喜剧效果所打动。2.思考:作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夸张的手法:表情滑稽,身躯拉长,四肢缩短,动作夸张变形。这件作品夸张了说唱艺人伸头耸肩、击鼓挥棒、踢腿舞步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将艺人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3.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家所关心的是说唱者眉飞色舞的神情和手舞足蹈的动作,进行夸张变形,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三)比较“秦兵马俑”与“汉说唱佣”在表现手法上有那些不同?秦俑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讲究形似。、身高近似真人、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腻,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装束、神态(例如:在已经出土的兵马俑中,有二十多种不同的脸型,一百多种神情)、细节的刻画非常逼真,如铠甲的甲钉、衣褶、发髻和胡须的样式等等,都显示了高超的写实技巧。汉俑在形象的塑造上注重传神而不是象形。 如《击鼓说唱俑》就打破人体正常的比例结构,用夸张的手法,将俑的上身塑得扁平,下身做成蹲坐姿态,于是,一个左手夹着鼓、右手举着鼓棰、肚子滚圆、手舞足蹈的说唱俑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教师总结:汉代雕塑长于刻画注重于动态、神态,较之于秦代艺术手法趋向简洁概括。老师出示四件雕塑作品,自由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图片讨论和欣赏这些雕塑作品的年代、作者、形式特点与艺术风格。每一组选一名同学为代表介绍雕塑作品。透过雕塑艺术看中国历史文明。雕塑一方面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又通过它寄寓和表现了时代的精神。一部中国雕塑史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心灵史。学生观看,思考 学生比较秦俑与汉俑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汇报 学生小结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写实性象征性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 霓裳之舞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内容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3课 有趣的夸张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中华博览(欣赏·评述)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