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8613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5.《我与地坛》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8613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5.《我与地坛》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8613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散文界认为《我与地坛》风格独特,向人们提供了许多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从一般意义上说它不是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就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 ,以思辩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在这么长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 。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程,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 而组合进去的,( )。史铁生是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辨,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思 的味道,显得和谐而毫无龃龉。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间隙 自由自在 加入 深刻B.间隔 自由洒脱 嵌入 深沉C.间隔 自由自在 嵌入 深沉D.间隙 自由洒脱 加入 深刻解析:第一空,间隔: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间隙:指一个物体的内部组合件的距离。根据上文“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可知应选“间隔”。第二空,自由洒脱:形容潇洒自然不拘束。自由自在:没有拘束,安闲舒适的样子。此处要说明“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要用“自由洒脱”。第三空,嵌入:把东西填镶在空隙里。加入:参加,参与,添加的意思。此处要表达史铁生的文章个别章节似乎是无关联的,好像是刻意生硬地接续而成的,故用“嵌入”合适。第四空,深刻:有深入透彻达到事物的本质或心里感受程度很深。深沉:指程度高、思想感情不外露。此处要凸显的是“情思”而非“见解”或“感受”故用“深沉”。答案: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是所有章节在内容上都能各自独立,自成风格B.然而这些地方正是他良苦用心、独具匠心的体现C.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D.所以我们会感到整篇作品浑然一体,完美融合解析:从上文“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似无关联”可以看出补写的句子是先抑后扬的转折句,因此排除D项。从上文“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似无关联”可以看出此处要强调的是行文结构的流畅、连贯问题,故排除A、B两项。答案:C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B.一般意义上说它不是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C.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就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D.一般意义上说它不是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就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解析: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为语序不当,“一般意义上的”是用来修饰“创作散文”的。第二处为关联词搭配不当,“不是……就是……”是表示选择关系,“不是……而是……”是表示并列关系,此句要强调的是《我与地坛》在创作风格上与其他散文的不同,是一种并列关系。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答案: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排比、比喻、拟人 B.对偶、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 D.排比、借代、夸张解析:“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中“等我”,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运用的是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答案:A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之大之深,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的永恒、饱经风霜的生命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或者说看到了时间、窥看心魂、感恩命运)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故园尚安刘庆祥①再一次睡在老宅里,已经是十五年后。一觉醒来,宽大的玻璃窗透进清晨的微光,抬眼目视上方,是雪白的天花板,我意识到,这是在老宅新建的房子里。②再闭上眼睛,曾经的记忆又出现在眼前。檩子和苇箔浸润了油烟,散发着暗亮光泽。一条被称作“净木”的房梁,通体没有疤痕,熏成了古钢色,成人一抱粗细。早晨醒来,我时常望着那架粗大的房梁出神。有时候,我会努力想象它作为一棵大树时的样子,它又来自何方?脑海里会生出一片茫然。③颈椎毛病让我微微不适,我习惯性地用力摇晃几下脖子,怀念起母亲做的长条枕头,城里用的扁平枕头,始终没能适应。新房里,是一应全新的家具。床垫偏硬,躺在上面,恰如火炕的坚实可靠,有种放平身心的踏实。一夜无梦,再次醒来,是久违的轻松舒爽。目光转向窗外,已经天光大亮,屋外开阔的院落里,是一片自小看惯的黄色土地。④这所宅子,承载着刘氏家族八十余年历史。八十年前的一个春天,16岁的父亲,推着一辆独轮车,一边是农具家什,一边是铺盖,铺盖上坐着腿有残疾的奶奶,爷爷身背细软之物徒步跟随。他们顺黄河而下,目的地是二十公里外一块黄河新淤土地,那里已经有了一个地名,叫张怀荣屋子。张姓是最早流落此地的人家,此后,有人投亲而来,聚居成一族大户,所谓大户也不过三五户人家。⑤此后数年,我的父亲和爷爷一直过的是“走耕”的日子。农忙时节,到黄河口耕种、除草、保苗管理;农闲时,回到利津老家,做点小本生意维持生计。人种天收,秋季一副担子或一辆手推车,将一年收获运回。遇黄河泛滥年份,大河漫流,黄河口一片泽国,汛期过后,一年艰辛化为乌有,荒原上满目凄凉。前来秋收的人们,变成了拾荒者,他们打捞起高处残存的庄稼,捡拾些胡绿豆、野豆子带回家,贴补残年。胡绿豆、野豆子都是荒年“代食品”。两种食物,耐火极强,不怕蒸煮,口味苦涩难当,食用过量会造成通便不畅,甚至可致死,研磨成粉,掺入其他主食一起烹制方可食用。⑥母亲过门时,正值冬季农闲。一番热闹过后,安静下来,发现一家人寄居在别人家的偏房里,家徒四壁。结婚倾尽了一家所有,接下来的春节,正面临“吃不上饺子”的窘境。母亲是姥爷唯一的女儿,遗传了姥爷刚强秉性,三日回门,来到娘家,只字不提一个“难”字。她出嫁后,一直不愿认这门穷亲的姥爷,终没忍住对女儿的牵挂,悄悄来到刘家,只在门口看了一眼,没等一家人做出反应,遂转身离去。第二天,家门口来了一辆马车,送来半车年货,赶车人是家里的长工大换。⑦那时候,象征一家烟火气息的奶奶,已经埋尸黄河口荒野。除夕夜,原本两个男人的家庭,因多出一个女人,有了延续香火的希望,也平添了几分烟火气和温度。新婚不久的父亲,特意在桌子上多摆了一副碗筷,那碗筷属于“天堂”的奶奶,奶奶孤独地待在二十公里以外的黄河口,那是张怀荣屋子地界上的唯一一座新坟。⑧老宅上第一代低矮的土屋里,曾经共同生活着一家十口人。每到吃饭,八个孩子就会在锅台前排成一条长龙,等待父亲亲自盛上的第一碗粘粥。十年后,不知不觉,兄弟姊妹像一颗颗漂泊的种子,离开故土,各上旅途,故园变成回望中的风景。这十年间,家境有了起色。我当兵第二年,老宅上建起了第二座房子,在村里形如“蓜盖子”的低矮土屋中,俨然一种鹤立鸡群之象。数十年,它伫立村子西头,昭示着刘氏家族的气象。⑨一次,父亲不在家,六弟尚小,正独自蹲在门前菜园子里玩儿,一位老者从门前路过,指着房子提到了曾祖那个陌生的名字:“刘长山家能有今天,真是没想到啊!”这话恰被六弟听到,直到多年以后,六弟还经常提及此事。⑩近年,村里新建房屋,都是高大宽敞的红色砖瓦房,老屋在时光变迁里日渐萎靡。尤其父母离世之后,房子无人居住管理,在风吹雨淋中迅速老去。它像两个老人,孤独地站立在路旁。渐渐地,它成为兄弟姐妹的一桩心事。终于,随着一场大雨降临,偏房开始坍塌、颓败,正房也变得岌岌可危。应大哥召唤,兄弟姐妹再次齐聚老宅。我看到它的第一眼,首先想起的是那位老者的话,心中兴起“兴也勃焉,衰也忽焉”的感慨。⑪“老宅上重建一所新房吧。”大哥说。于是老宅上又伫立起第三代房子。是年中秋,逢国庆节长假,姐弟八人携同后辈二十个小家庭从各地赶来,庆祝新房安居。院子里十几张小桌排开,以家庭为单位就座。一家团聚,和乐融融。⑫半年后,我与妻子再次来到老宅,在新建的房子住了七天,这是我当兵离家以后住得最长的一次。我和妻子说:“以后我们要经常回来,因为这里有我生命的根,是我安心之处。”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写父亲初到张怀荣屋子时推着独轮车的情景,在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沧桑感。B.新婚的父亲特意在桌上多摆一副碗,表达怀念的同时蕴含着他对幸福生活的满足。C.六弟提及老者的话时是一种自豪,作者想到老者的话时则有一种世事无常的伤感。D.在对刘氏家族史的描述中,透露出自己对祖辈父辈坚韧品格的肯定与钦佩。解析:B项,“同时蕴含着他对幸福生活的满足”错误。由原文“新婚不久的父亲,特意在桌子上多摆了一副碗筷,那碗筷属于‘天堂’的奶奶”可知,新婚的父亲特意在桌上多摆一副碗表达的只是对母亲的怀念,并没有蕴含着他对幸福生活的满足。答案:B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对老宅房梁的回忆照应了第①段中一觉醒来“目视上方,是雪白的天花板”,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B.经历过八个孩子在锅台前排成长龙等待父亲盛粥的艰难,国庆长假新屋里十几张小桌排开的和乐更显珍贵,由此凸显作者情感。C.文章在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带有很强的抒情性,这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异曲同工。D.文章末段写再次回到老宅,以“这里有我生命的根,是我安心之处”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含着生生不息的家族文化传承。解析:C.“这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异曲同工”错误。本文中富有哲理性语句抒发的是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含着生生不息的家族文化传承,而《我与地坛》通过一些富含哲理性的语句来表现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关于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的问题。答案:C8.本文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既指作者因宅子重建而心安,又指因家族依然兴旺而心安,表达作者的欣慰与自豪。9.本文是如何将全文内容融聚在一起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首尾呼应;②现实与回忆交织;③以宅子变迁和家族兴旺为线索,以作者对家族发展过程中的坚韧品格和慢慢兴旺的赞叹与自豪之情融聚全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填空题,综合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课堂检测,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选择题,选择 简答,语言表达,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