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灾害 知识串讲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灾害 知识串讲,共23页。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必备知识)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a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 b 物质与能量循环 (1)类型: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目的: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意义: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善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必备知识)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a 生产功能: 光合作用 b 稳定功能: 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3、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整体性原理: (1)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进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3)某一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通过四大循环引起其他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关键能力)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详见学生用书P211) (1)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 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关键能力)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详见学生用书P211) (2)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关键能力)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详见学生用书P211) (3)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必备知识)1、地域差异 差异的必然性,整体的相对性。2、地域分异规律 a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大尺度)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纬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海陆位置) b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大尺度) 水热组合 (海拔) 迎、背风坡;阴、阳坡 c 地方性分异规律 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关键能力) 1、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关键能力)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a 垂直带谱 纬度、相对高度 b 垂直地域分异表现 (1)水分差异 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 (2)纬度差异 同一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3)坡向差异 坡向——同一山地,同一类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c 垂直带谱图的判读 (详见学生用书P216)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6)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关键能力)3、地方性分异规律 常见地方性分异及成因 (学生用书P217) 尽可能落实到地图上。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一、气象灾害(必备知识)1、洪涝灾害 a 分布 (1)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区 (2)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东部季风区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 b 危害 (1)淹没农田,破坏基础设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诱发一系列生态问题,破坏生存环境,制约经济发展; (3)洪灾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健康。2、干旱灾害 a 分布 非洲的旱灾最严重;我国华北地区的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b 危害 (1)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 (2)极易诱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次生灾害。 (3)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利:杀死病虫卵,减少来年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
一、气象灾害(必备知识)3、台风灾害 a 分布 多见于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地区 b 危害 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利:带来降水,缓解旱情; 4、寒潮灾害 a 分布 时间:深秋到初春,初春、秋末最严重。 空间:易发在北半球中高纬度,低纬度地区偶尔可见。 b 危害 (1)造成农作物冻害,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 (2)伴随大风、雨雪天气,造成交通受阻,通讯受到破坏。 利:带来降雪,缓解旱情;加速有机质释放,增加土地肥力;杀死病虫卵,减少来年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带来风力资源,缓解用能紧张;吹散雾霾,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速度。
一、气象灾害(关键能力) 洪涝灾害a成因①来水大。 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 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②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③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b危害 (1)淹没农田,破坏基础设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诱发一系列生态问题,破坏生存环境,制约经济发展; (3)洪灾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健康。
二、地质灾害(必备知识)1、地震 a 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 危害 (1)破坏基础设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诱发系列次生灾害,破坏资源与生态系统,制约经济发展; (3)大灾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造成人员伤亡和生活突变,严重损害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 c 防御措施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2、滑坡、泥石流 a 形成条件 丰富松散的碎屑物质;地形陡峻或坡度大;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b 危害 摧毁聚落、淹没农田、破坏交通(基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c 防御措施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滑坡: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
二、地质灾害(关键能力)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三、防灾减灾(必备知识)1、防灾减灾的手段 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主要手段 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2、自救与互救 a 地震
三、防灾减灾(必备知识)2、自救与互救 b 洪水
课程标准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必备知识)1、遥感技术(RS技术) 获取信息 a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各不相同。 b 工作环节: c 优势: 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必备知识)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中国北斗、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实时定位、导航 欧盟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 a 功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和时间。 b 特点: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c 应用: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3、地理信息系统(GIS) 分析、模拟、查询、处理 a 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b 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c 应用: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可用于城市管理。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必备知识) 4、“3S”技术与数字地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有机物,叶绿素,植物体,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考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课堂巩固·即时练,生物循环,光合作用,不同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