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初中化学九上(精讲)第1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初中化学九上(精讲)第1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01
    初中化学九上(精讲)第1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02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化学九上(精讲)第1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展开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答案:

    (1)三 (2)外 (3)白烟 (4)石蜡小颗粒 (5)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6)二氧化碳、水蒸气 (7)氧气 (8)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化学实验或查阅有关资料→证实、修正或否定假设→得出合理结论或答案

    1.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1)化学与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古代炼丹、炼金对化学实验的贡献

    ①发明化学实验器具;

    ②发明制造物质的有效方法;

    ③找到分离物质的方法:蒸馏过滤

    (3)化学实验

    ①步骤: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记录现象、数据、结果→科学分析→得出结论

    ②作用: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例1】(山东泰安中考)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

    解析:科学探究的形式多样,但都应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处理。这里只需确定是否是盐酸,因此在了解酸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是最有效的探究方法。

    答案:C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观察顺序

    分三阶段: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

    白色、固体、圆柱形

    蜡烛是白色固体

    2.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

    容易切开,在水中浮于水面

    硬度小,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燃着时

    1.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发出黄色火焰,火焰分三层

    蜡烛可燃烧,火焰分三层

    2.将一根火柴迅速插入蜡烛火焰,约1 s后取出

    外层被烧焦,中间没有被烧焦

    火焰的外层温度最高

    3.将一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烧杯后倒转,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

    烧杯壁有水雾,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后

    1.将蜡烛熄灭,观察现象

    刚熄灭冒白烟,白烟能燃烧

    蜡烛先熔化,再气化,后燃烧

    2.点燃白烟

    结论

    蜡烛硬度小,密度小于水,可燃烧,火焰分三层,外层温度最高,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释疑点  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及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各是什么

    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是蜡烛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得到的固体小颗粒。

    (2)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如是否有发光、放热现象,是否有气体、沉淀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③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结论。

    【例2】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先熔化后燃烧

    B.火焰分三层

    C.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出现水雾

    D.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

    A

    实验现象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沉淀、气泡等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结论。故A、B、C正确

    B

    C

    D

    ×

    生成什么物质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

    答案:D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参考资料

    ①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实验中,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②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③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再收集两瓶空气;

    (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伸入一根燃着的小木条,观察现象并记录;

    (3)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4)向干燥的玻璃片上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

    ①空气中木条燃烧正常,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②盛空气的瓶内石灰水不变浑浊,盛呼出气体的瓶内石灰水变浑浊;③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实验结论】

    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含量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高。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化学实验或查阅有关资料→证实、修正或否定假设→得出合理的结论或答案。

    【例3】“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白色浑浊较多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解析:氧气能支持燃烧,若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证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氧气的含量高。

    答案:B

    4.如何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1)实验现象是用感觉器官感觉到的影像(如颜色变化、物体形状等)、声音(如爆炸声等)、气味(如氨气的刺激性气味)等;实验结论是根据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现象,经过整理、分析、推导等思维过程得到的观点、论断,二者不能混淆。

    (2)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指出生成物。

    (3)烟和雾不是一回事。

    “烟”是固体小颗粒扩散而成的,“雾”是液体小液滴扩散形成的。

    【例4】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飘出

    解析:实验现象是在实验中通过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如蜡烛燃烧产生的黑烟、热量、火焰、白烟等。由于蜡烛燃烧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是不能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需借助实验的方法才能测出,因此,选项A不属于实验现象,而属于实验结论。蜡烛是含碳的物质,在充分燃烧时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黑烟。若燃烧不充分,会产生黑烟。黑烟的主要成分是没有完全燃烧的炭颗粒。蜡烛的火焰分三层,燃烧时经历熔化→气化→燃烧三个过程。若吹灭蜡烛,汽化的石蜡会遇冷变为固体,出现白烟。

    答案:A

    5.科学探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的公正性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得到唯一可靠的结论,必须注意实验的公正性,要排除其他的可能性,这常常需要借助对照(或对比)实验。对照实验是为了确定是否是某个因素引起了结果的不同,所要设计的是控制某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影响变量)变化,而其他条件相同的一组实验。

    (2)正确处理科学探究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当科学探究中发现异常现象时,具体的解决办法是反复实验求证;查阅资料;通过咨询老师或同学来解决,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

    【例5】(探究题)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根含硫火柴点燃后迅速伸入烧杯B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烧杯A,观察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明认为是火柴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红认为这个实验还不足以说明褪色原因,应补做一个实验。

    (1)你认为小明应该补做的实验是什么?

    (2)补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因为含硫火柴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硫外,还能生成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所以小明的结论是不严密的,必须排除了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对实验的影响,才能肯定得出火柴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结论,所以小明应做的实验是对比实验。

    答案:(1)将含硫火柴换成无硫火柴或木条重复上述实验。(2)做对比实验。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