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48990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48990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48990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48990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48990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48990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48990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48990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化学性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由多种元素组成,化合物,4同素异形体,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讲 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1.物质组成的基本概念(1)构成粒子
(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3)元素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②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5)纯净物和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_______或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_______或__________组成的物质。
③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2.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3.物质的分类(1)简单分类法概述①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②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也不相同。(2)交叉分类法同时用多个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
4.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
(1)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 )(2)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一种纯净物。( )(3)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CO2和N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酸,故二者都是酸性氧化物。( )
题点一 物质的组成 (2020·浙江7月选考,4)下列物质对应的组成不正确的是( )A.干冰:CO2 B.熟石灰:CaSO4·2H2OC.胆矾:CuSO4·5H2O D.小苏打:NaHCO3【解析】 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A正确;熟石灰成分为Ca(OH)2,CaSO4·2H2O为生石膏,B错误;胆矾为五水合硫酸铜晶体,C正确;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D正确。
[母题变式] 下列物质对应组成正确的是( )A.干冰:H2O B.碱石灰:CaOC.明矾:KAl(SO4)2·12H2O D.苏打:Na2S2O3
[对点训练1] 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 )①冰水混合物 ②爆鸣气 ③铝热剂 ④普通玻璃 ⑤水玻璃 ⑥漂白粉 ⑦二甲苯 ⑧TNT ⑨溴苯 ⑩C5H10 ⑪含氧40%的氧化镁 ⑫花生油 ⑬福尔马林 ⑭密封保存的NO2气体 ⑮王水A.①⑧⑨⑪ B.②③④⑤⑥⑮C.⑦ ⑩ ⑫⑬⑭ D.①④⑧⑨⑪⑫
题点二 物质的分类[对点训练2]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表所示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戊是包含关系。
正确的组合是( )A.①② B.④⑤⑥C.②④⑥ D.①⑤⑥解析:C ①中,石灰石不具备吸水性,不能作干燥剂;③中,纤维素不能被人体吸收,不属于营养物质;⑤中,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C正确。
[名师点拨] 常见的混合物(1)气体混合物:空气、水煤气(CO和H2)、爆鸣气(H2和O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焦炉气(主要成分是H2和CH4)、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2)液体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浓H2SO4、盐酸、汽油、植物油、胶体。(3)固体混合物:大理石、碱石灰、漂白粉、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水泥、合金、铝热剂。
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性质①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颜色、熔沸点、硬度、状态、气味、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密度、光泽和延展性等。②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2)物质的变化①物理变化是指没有_________生成,即没有化学键断裂和形成。②化学变化是指有___________生成,即有__________的断裂和形成,也就是结构发生变化,分子中原子重新组合。2.化学反应类型的五种分类(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与数目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3)按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4)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5)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用铂丝蘸取Na2SO4溶液进行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 )(2)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 )(3)Na2CO3·10H2O的风化是物理变化。( )(4)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不涉及化学变化。( )(5)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6)CO还原CuO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7)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属于物理变化。( )
题点一 物质的变化 (2021·湖南卷,1)下列有关湘江流域的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措施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定期清淤,疏通河道B.化工企业“三废”处理后,达标排放C.利用微生物降解水域中的有毒有害物质D.河道中的垃圾回收分类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解析】 清理江河淤泥,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化工企业“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废渣,“三废”处理是指将有害固体、液体、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可回收利用的物质,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微生物降解使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垃圾无害化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热处理等方式处理垃圾,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母题变式] 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发生了化学变化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溶解平衡的状态解析:C “水乳交融”是物理上的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火上浇油”体现油的燃烧反应,发生化学变化,A项正确;蛋白质遇高温发生变性,发生化学变化,B项正确;“水滴石穿”原理:石头大多含CaCO3,其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Ca(HCO3)2是可溶性物质,随着水流溶解,发生化学变化,C项错误;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达到平衡时溶解和结晶过程还在进行,只是二者的速率相等,表面上看是一个静态过程,D项正确。
[对点训练1]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碘的升华、石油的分馏B.NH4Cl溶液除铁锈、食盐水导电C.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蓝色的胆矾在常温下变白D.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解析:C A.碘的升华、石油的分馏都属于物理变化;B.NH4Cl溶液除铁锈、食盐水导电,均属于化学变化;C.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将发生盐析,属于物理变化;蓝色的胆矾在常温下变白,属于化学变化;D.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属于物理变化,二硫化碳能够溶解硫单质,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属于物理变化。
[技法总结]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三馏:蒸馏、分馏为物理变化,干馏是化学变化。(2)三色:焰色试验为物理变化,显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是化学变化。(3)五解:潮解是物理变化,分解、裂解、水解、电解是化学变化。(4)十八化:熔化、汽化、液化、酸化是物理变化,氧化、氢化、水化、风化、钝化、皂化、碳化、催化、硫化、酯化、硝化、裂化、卤化、油脂硬化是化学变化。
题点二 物质的转化 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解析】 A项,Cl2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漂白粉,不符合题意;B项,NaCl与CO2不反应,不符合题意;C项,氧化性Cl2>Br2>I2,则Cl2可以与NaBr反应生成Br2,Br2可以与NaI反应生成I2,符合题意;D项,电解MgCl2溶液得Mg(OH)2,电解熔融MgCl2得Mg,不符合题意。
1.分散系(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形成的混合物。(2)分类: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分散系分为溶液、_______和浊液,可用如下直观地表示。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
4.Fe(OH)3胶体的制备
(1)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2)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于电解质溶液。( )(3)向FeCl3饱和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 )(4)沸水中滴加适量FeCl3饱和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 )(5)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6)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7)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Al3++3H2O===Al(OH)3↓+3H+。( )(8)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9)将1 mL 1 ml·L-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若FeCl3完全水解,则可制得Fe(OH)3胶体粒子少于0.001NA个。( )
题点一 胶体的性质与用途 下列关于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明矾净水利用的是胶体的吸附性B.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丁达尔效应C.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将有害物质移出体外D.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
【解析】 明矾中铝离子水解为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A项正确;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B项错误;血液属于胶体,可利用半透膜提纯胶体,C项正确;胶体粒子带电,静电除尘器吸附带电的飘尘,使之发生电泳而除去,D项正确。
[母题延伸] (1)明矾净水与氯气净水原理是否相同?(2)胶体是否带有电荷?提示:(1)不相同,明矾净水是聚沉,氯气是杀菌消毒。(2)胶体是电中性,不带电荷。
[对点训练1] 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 )A.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B.牛油与NaOH溶液共煮,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食盐有固体析出C.氯化铝溶液中加入小苏打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D.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静电除尘法除去工厂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解析:C 人体的血液是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以用血液透析来治疗肾衰竭引起的血液中毒,A项不符合题意;牛油与NaOH溶液反应是皂化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钠,加食盐,使前者溶解度变小,所以会析出,这叫盐析,属于胶体的性质,B项不符合题意;氯化铝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属于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不属于胶体的性质,C项符合题意;工厂里的烟尘属于胶体,其粒子带电荷,可以发生电泳,因此用高压电除去烟尘,D项不符合题意。
[母题变式] 在题干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Z烧杯中液体均可用作自来水的净化B.向含1 ml FeCl3的X的溶液中加入沸水最终得到胶体粒子的数目为NAC.向Z中红褐色液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得到棕黄色溶液D.将Z中红褐色透明液体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棒做电极,接通直流电源,阴极颜色变深
解析:B X、Z烧杯中液体分别为FeCl3溶液、氢氧化铁胶体,均可用作自来水的净化,故A正确;胶体粒子为一定数目粒子的聚集体,向含1 ml FeCl3的X的溶液中加入沸水最终得到胶体粒子的数目小于NA,故B错误;C.向Z中红褐色液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氢氧化铁胶体的聚沉,后发生氢氧化铁的中和,可观察到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得到棕黄色溶液,故C正确;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正电,接通直流电源,向阴极移动,阴极颜色变深,故D正确。
[对点训练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B.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Al3++3H2O===Al(OH)3↓+3H+C.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D.沸水中滴加适量饱和FeCl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解析:C 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得的是Fe(OH)3沉淀,A项错误。明矾溶于水生成Al( OH)3胶体而不是Al(OH)3沉淀,因此不能写“↓”,B项错误。可溶性铝盐及铁盐水解生成的Al(OH)3、Fe( 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C项正确。胶体呈电中性,不带电荷,带电荷的是胶体粒子,D项错误。
【命题分析】 此类试题的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考查角度集中在:物质变化类型、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组成成分、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反应原理等。考查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1.中国古代化学工艺简介(1)烧制陶器。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了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2)青铜的冶炼。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致为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弃去炼渣得初铜。初铜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3)造纸。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为例,作为介绍。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①斩竹漂塘。目的: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目的:是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⑤覆帘压纸,透火焙干。(4)黑火药。主要成分:硝酸钾、木炭和硫黄。反应原理:2KNO3+S+3C===K2S+N2↑+3CO2↑
(5)酿酒。第一步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水解,称为糖化;第二步由酵母菌再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6)染色。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即用染料使物品着色。
2.常考经典史籍材料归纳(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2)《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4)《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5)《本草经集注》中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试验”。
(6)《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7)《本草图经》中“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中的绿矾是FeSO4·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
3.解答传统文化问题的四个步骤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解析】 考查物质性质,相关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鉴别、分离和提纯方法。KNO3加热后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氧气,故A错误;火药爆炸发生化学反应时,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变为N2,体现氧化性,故B正确;可根据焰色试验来鉴别KNO3和Na2SO4,若灼烧时火焰呈黄色,则是Na2SO4,若灼烧火焰呈紫色(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则是KNO3,故C正确;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提纯主要利用溶解法,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D正确。
[对点训练1] (2020·全国卷Ⅱ)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
解析:A 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5H2O,A项错误;湿法冶铜的原理是CuSO4+Fe===FeSO4+Cu,即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B项正确;CuSO4溶液经熬制可以得到胆矾,是CuSO4溶液浓缩结晶的过程,C项正确;熬胆矾的铁釜中发生的反应为CuSO4+Fe===FeSO4+Cu,属于置换反应,D项正确。
[对点训练2] (2021·1月新高考8省联考·广东卷)“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下列诗文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析:A 渔火为物质燃烧发的光,燃烧属于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为物理变化,B与题意不符;飞流直下三千尺,为水的自由落体运动,为物理变化,C与题意不符;举头望明月,月光为反射的太阳光,为物理变化,D与题意不符。
[对点训练3]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 “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解析:C “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是烃的混合物,不是油脂和煤油,故A、B错误;石油中C元素的含量较高,点燃时会生成大量的黑烟,故C正确;烟的主要成分是碳的颗粒物,不是石墨,故D错误。
[对点训练4]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与“马尾”的化学成分分别是纤维素和蛋白质B.“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从中可以得出古人从沙子中得到黄金的方法为重力沉降法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里的“烟”实则为“炊烟”D.中医文献中记载“山居多瘿”,也提到过“海藻治瘿”,其中“瘿”(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产生与环境土质或饮用水的碘物质缺乏有关
解析:C 飞絮是飘飞的柳絮,成分是纤维素,马尾是毛发,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沙里淘金是根据密度不同,利用的是重力沉降法,B项正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烟”实则为“雾”,C项错误;缺碘时会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D项正确。
1.(2021·广东卷,6)劳动成就梦想。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解析:C 用“84”消毒液对图书馆桌椅消毒,是因为NaClO水解生成有强氧化性的HClO,HClO能杀死细菌和病毒,A不符合题意;厨余垃圾中含N、P、K等元素,所以能用厨余垃圾制肥料,B不符合题意;用白醋清洗水壶中的水垢,是因为白醋中的乙酸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强,可以和水垢中的CaCO3、Mg(OH)2等反应,与乙酸可由乙醇氧化制备没有关系,C符合题意;以油脂为原料制肥皂,是因为油脂能在碱性环境下发生皂化反应,生成肥皂,D不符合题意。
2.(2021·河北卷,1)“灌钢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钢铁冶炼技术的重大贡献,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提到“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灌钢法”主要是将生铁和熟铁(含碳量约0.1%)混合加热,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钢是以铁为主的含碳合金B.钢的含碳量越高,硬度和脆性越大C.生铁由于含碳量高,熔点比熟铁高D.冶炼铁的原料之一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
解析:C A.钢是含碳量低的铁合金,故A正确;B.钢的硬度和脆性与含碳量有关,随着含碳量的增大而增大,故B正确;C.由题意可知,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说明生铁的熔点低于熟铁,故C错误;D.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可用于冶炼铁,故D正确。
3.(2021·广东卷,1)今年五一假期,人文考古游持续成为热点。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下列国宝级文物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 )
解析:A A.铸客大铜鼎属于铜的合金,A符合题意;B.河姆渡出土陶灶属于陶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B不符合题意;C.兽首玛瑙杯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属于合金,C不符合题意;D.角形玉杯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D不符合题意。
4.(2020·天津卷,2)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 B.钟南山C.侯德榜 D.张青莲解析:A 屠呦呦因发现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以受古文《肘后备急方》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屠呦呦,故选A。
5.(2020·浙江7月选考,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5Cl和37Cl是两种不同的元素B.单晶硅和石英互为同素异形体C.HCOOH和HOCH2CHO互为同系物D.H与Na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主族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而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B.纯净物只由一种原子组成,而混合物由多种原子组成C.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组成混合物的物质可能只有一种元素D.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2.(2021·广东卷,2)广东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剪纸、粤绣、潮汕工夫茶艺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广东剪纸的裁剪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B.冲泡工夫茶时茶香四溢,体现了分子是运动的C.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纯净物D.制作粤绣所用的植物纤维布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解析:C C项,纯碱水溶液是纯碱与水组成的混合物,并非纯净物,错误。
3.下列文献记载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明代《天工开物》之《燔石·青矾》卷中“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运用了过滤的化学操作B.“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采用了重结晶的方法C.“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中涉及的操作方法也可用于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钠D.“水银乃至阴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以硫黄升而 为银朱”,该过程应用了升华的物理方法
解析:D A项,“漉入釜中”,即化学中的过滤,正确;B项,重结晶过程是将晶体溶于溶剂以后,又重新从溶液中结晶的过程,“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属于重结晶,正确;C项,“置火上”是指加热,由“生砒→砒烟→凝结”的过程可知生砒受热后由固态变为气态(砒烟),砒烟遇冷又变为固态,前者为升华,后者为凝华,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氯化氢和氨气,气体遇冷又反应生成氯化铵,而氯化钠受热不分解,可将二者分开,正确;D项,升华是物理变化,“水银乃至阴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以硫黄升而为银朱”涉及HgS的分解和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解析:D CuFeS2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硫,而不是三氧化硫,故A错误;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不能生成硅酸,故B错误;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得到氯气和单质钠,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故C错误;氯化钡在碱性条件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钡加入硫酸钠溶液中生成溶度积更小的硫酸钡,故D正确。
5.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解析:D A.NaHSO4属于酸式盐,不是酸,Na2CO3俗称是纯碱,属于盐,不是碱,故A错误;B.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Fe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C.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SO3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生成的硫酸是电解质,而SO3本身属于非电解质,故C错误;D.HNO3属于酸,KOH属于碱,NaHCO3属于盐,SO3属于酸性氧化物,NaCl属于盐,是电解质,故D正确。
6.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物质性质与实际应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解析:B 明矾溶于水后,铝离子水解形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使之沉降下来,A项正确;SiO2作光导纤维与其熔点高、硬度大没有关系,B项错误;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Ca(ClO)2,其可与CO2、H2O反应生成HClO,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C项正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加热可促进Na2CO3水解使溶液碱性增强,而在碱性条件下油污可水解生成溶于水的物质,D项正确。
7.(2021·河北衡水中学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SMS医用口罩所用的原料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的裂化B.亚硝基法制硫酸的催化剂NO2在低温时易形成无色液体,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C.某矿物中含有的CaO·MgO·2SiO2属于氧化物D.干雾过氧化氢空气消毒机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情中被广泛使用,其消毒原理是利用了过氧化氢的氧化性
8.酸式盐是盐的一种,可看作是多元酸中的氢离子未被完全中和所得到的盐,常见的有NaHCO3、NaHSO4、KH2PO4、K2HPO4等。已知 H3PO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NaH2PO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3PO2属于二元酸 B.H3PO2属于三元酸C.NaH2PO2属于酸式盐 D.NaH2PO2属于正盐解析:D A项,由于H3PO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NaH2PO2,故H3PO2为一元酸,故A错误、B错误;C项,由于H3PO2为一元酸,故NaH2PO2属于正盐,故C错误、D正确。
9.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烟、雾属于胶体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后者具有丁达尔效应,而前者无此现象③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FeCl3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④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Fe(OH)3胶体从FeCl3溶液中分离出来⑤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⑥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利用了胶体的电泳现象⑦葡萄糖注射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属于胶体
⑧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⑨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树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与胶体的性质有关A.①②⑤⑥ B.③⑤⑥⑨C.③⑤⑦⑧ D.②③⑥⑨解析:B ①淀粉溶液属于胶体,错误;②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错误;④胶体与溶液都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两者,错误;⑤“血液透析”的原理是渗析,正确;⑦葡萄糖是小分子,溶于水形成溶液,错误;⑧胶体本身不带电,只是胶体中胶粒表面积较大,吸附了溶液中的离子才带电荷,错误。
三、非选择题10.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CO2、O2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又称“孔雀石”[化学式为Cu2(OH)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和CO2、H2O。某同学利用下述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
(1)从三种不同分类标准回答,“铜绿”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______。(2)请写出“铜绿”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④、⑤的化学方程式: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
11.向少量Fe2O3粉末中加入适量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3)取另一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黑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填编号)烧杯中的液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________________。(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对以上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向Fe2O3粉末(红棕色)中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所得溶液是FeCl3溶液,溶液中含有Fe3+,溶液呈棕黄色。(1)取少量此溶液,滴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OH-===Fe(OH)3↓。(2)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故可以看到乙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胶体和溶液。(4)盐酸中的氯化氢为易溶性电解质,能够使氢氧化铁胶体发生聚沉,出现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与盐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Fe(OH)3+3H+===Fe3++3H2O,沉淀溶解,溶液呈棕黄色。
答案:Fe2O3+6HCl===2FeCl3+3H2O(1)Fe3++3OH-===Fe(OH)3↓(2)红褐 (3)乙 胶体和溶液(4)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呈棕黄色 盐酸中的氯化氢为易溶性电解质,能够使氢氧化铁胶体发生聚沉,出现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与盐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Fe(OH)3+3H+===Fe3++3H2O,沉淀溶解,溶液呈棕黄色
12.《本草纲目》曾记载利尿剂甘汞(Hg2Cl2)制法:“用水银一两,白矾[KAl(SO4)2]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盘口,以炭打二柱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1)KAl(SO4)2所属物质类别为________(填选项字母)。A.酸式盐 B.复盐 C.正盐D.混盐 E.硫酸盐
(2)文中“同研”涉及的操作,若在实验室通风橱内完成,则所需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则粉升于盆上矣”涉及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__。(4)已知文中一两等于十钱,则甘汞的产率约为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Hg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1)。
解析:(1)KAl(SO4)2属于盐类物质,含有硫酸根离子,属于硫酸盐;只含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属于正盐;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属于复盐,故选BCE。(2)文中“同研”指的是将水银、白矾KAl(SO4)2、食盐一起研磨,若在实验室通风橱内完成,则所需的仪器是研钵。(3)文中“则粉升于盆上矣”,指的是制得的甘汞(Hg2Cl2)由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后又变为固体附着在小乌盆上,故涉及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是升华。(4)已知文中一两等于十钱,因为“一两汞可升粉八钱”,其中“粉”指甘汞(Hg2Cl2),即1 g汞可制甘汞0.8 g,设1 g汞制取甘汞的理论产量为x g。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纲要求,考点内容,考点三分散系胶体,物质的组成,同种元素组成,3物质的组成,离子晶体如NaCl,同种元素,化合物,①⑧⑨⑩⑭⑮⑰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3 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课件 2021届高三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物质的组成,宏观角度,由元素组成,微观角度,⑤大部分有机物,随堂练习,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备考课件2.1.1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含解析),共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速查速测,酯类有机物,也可是两性氧化物,典例剖析,反思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试题备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