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后练习题,共6页。
【答案】1.D 2.C
【解析】1.结合各地经度信息可知,巴黎位于中时区,柏林位于东1区,北京位于东8区。北京时间16:00~18: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8:00~10:00(当地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9:00~11:00(当地处于上班时间),D正确。北京时间8:00~10: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0点~02:00(当地非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1:00~03:00(当地处于非上班时间),A错。北京时间10:00~12: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2点~4点(当地非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3点~5点(当地处于非上班时间),B错。北京时间14:00~16:00(北京当地处于上班期间),中时区区时为6点~8点(当地非上班时间),东1区区时为7点~9点(当地处于非上班时间,一般9点~12点为上班时间),C错。故选D。
2.4月16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昼长柏林>巴黎>北京,A错。正午太阳高度角北京>巴黎>柏林,B错。日落西北方向,旗杆影子朝向东南,C正确。地球自转线速度北京>巴黎>柏林,D错。故选C。
【答案】3.D 4.B
【解析】3.读图可知,立秋处于夏至日与秋分日之间,直射点向南移动,赣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直射点离赣州越来越远,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正午旗杆的影子变长,A错误、D正确;此时直射点南移,位于北半球的赣州昼长变短,则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时间越来越早,BC错误。故选D。
4.我国北方的某城市一年中两个节气昼长相等,表明这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相同,一年中直射点相等的两天会关于两至日对称。读图可知,小寒和小雪不关于冬至对称,直射点位置不同,排除A;图中显示,立夏和立秋关于夏至日对称,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这两个节气我国北方城市的昼长时间最接近,B符合题意;雨水和清明、雨水和处暑均不关于两至日对称,直射点位置不同,排除CD。故选B。
【答案】5.A 6.B
【解析】5.崩岗景观发生在我国南方,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或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多,主要受流水的作用,受风力作用影响小,内陆地区主要受风力作用,B、D错误;我国南方纬度低,红壤地区多低山丘陵,不会有冰川作用,C错误;南方崩岗景观,岩石先是受到风化作用而破碎,然后受流水侵蚀,再受重力作用影响,被侵蚀的岩体从山坡上不断崩塌下来,产生崩岗景观,A正确。故选A。
6.崩岗景观主要发生我国南坡,是由于我国南坡是阳坡,太阳辐射量大,蒸发快,岩体干燥,且南坡多为迎风坡,降水多,故南坡干湿变化明显,所以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强,岩体结构极易崩解。故①③符合题意,南方主要受流水的作用,受风力作用影响小,南坡不一定坡度大,②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答案】7.A 8.A
【解析】7.图中①为漓江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经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A符合题意;图中②为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这种侵蚀不属于溶蚀,B不符合题意;图中③为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图中④为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②图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形成的。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的,a符合题意;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冲积扇是流水沉积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塔里木盆地的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的,e符合题意;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f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答案】9.A 10.A 11.C
【解析】9.姚刘沙西南部处于迎着长江水流的位置,地转偏向力作用使江水向右侧偏移,导致姚刘沙西南部受流水侵蚀明显,西南岸逐渐坍塌是崇明县治在姚刘沙三次搬迁最可能的原因,A正确。若洪水对西部危害大或东北部水运便利,当初县治就不会建设在西南部,BC错误;姚刘沙为江口泥沙沉积形成的岛屿,整体地势应都比较平坦,D错误。所以选A。
10.从最初形成的东沙和西沙,到现代形成的崇明岛海岸线轮廓,可明显看出,图示时段的崇明沙洲东西伸展更明显,南北扩展的速度较慢,A正确,B错误;西沙在图示时期明显缩小,C错误;平洋沙和长沙同为明中叶时期形成的沙洲,D错误。所以选A。
11.崇明沙洲图示时段总面积不断扩大,说明泥沙沉积量大,泥沙应主要来自长江水挟带、输入,C正确;地转偏向力和潮汐主要影响沙洲侵蚀和沉积的位置,不能改变沙洲的总面积,AB错误;长江口湾小,较封闭,洋流影响小,D错误。所以选C。
【答案】12.A 13.C 14.D
【解析】12.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乙地的沟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等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等地貌;海浪侵蚀作用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等地貌,乙地的沟谷不是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B、C、D错误。故选A。
13.沉积岩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读图可知,甲处岩石是石灰岩,图中甲地的岩石为石灰岩,石灰岩是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具有明显的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图中丁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D正确。甲地、乙地岩层没有发生弯曲变形,不属于褶皱,A、B错误。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C错误。故选D。
【答案】15.C 16.D
【解析】15.⑥处为沉积岩,有可能含有化石,A错误。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错误。④处是由于①岩层受热而形成的变质岩,C正确。大陆岛是陆地向海洋的延伸部分,⑤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D错误。故选C。
16.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①处是向斜,A错误。②处是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B错误。④、②、①岩层相比,①先形成,②④后形成,C错误。⑥处是背斜构造,①处是向斜构造,修建隧道最好选择在背斜处,这样结构稳定,便于施工,D正确。故选D。
【答案】17.B 18.C
【解析】17.结合题干材料分析,浓密的云中形成冰雹云,这说明大气蒸发旺盛,水汽丰富,最可能的季节是春夏季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旺盛,B正确;秋冬季节我国大部分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地区降水稀少,不易形成冰雹,A错误;西北地区深处我国内陆,发生冰雹现象少,但不是不可能发生冰雹现象,C错误;北方纬度较高,平均气温较低,降水较少,且北方有常年适应低温冻害的丰富经验,而我国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丰富,空气中水汽丰富,各种动植物主要适应高温多雨的自然环境,发生冰雹灾害时大多地方没有防御的丰富经验,遭受冰雹灾害时损失会比北方严重,D错误。故选:B。
18.反气旋控制下,天气晴朗,不会形成冰雹,A错误;暖锋天气系统一般形成连续性降水,气流运动稳定,不易形成冰雹灾害,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大气的过冷却云在冰雹云中“上蹿下跳”,翻滚凝聚水汽,上升气流不能拖住冰雹块的重量时便下坠形成的,这说明是大气强烈对流运动形成冰雹的,C正确;冰雹是在浓密的云中形成的,地面强烈降温不会形成冰雹,D错误。故选:C。
【答案】19.B 20.D
【解析】19.根据图中气温降水的特点并结合题干信息可知,④雨季最长、雨量最多,为华南,其次是③,位于长江中下游;①②雨季短,②最低温更低,为东北,①为华北。四地夏季降雨均主要是与锋面活动密切相关,A错误,B正确。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位于③所在地区,C错误。当①、②地为降雨月份时,③地正值伏旱时期,D错误。故选B。
20.①地可能位于华北平原,A错误。④地是柑橘、香蕉、菠萝、荔枝等水果的主要产区,B错误。②地适宜种植小麦和甜菜,C错误。④地夏、秋季有热带气旋过境形成的降雨,严重的会形成台风,D正确。
【答案】21.D 22.B
【解析】21.由材料分析可知,海水漫堤发生在雨季(夏季)。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海水水位升高,越过低矮的海堤进入河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回水”发生时为夏季,此时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到赤道以北,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南风,进而形成“回水”现象,B正确;亚洲高压冬季强盛,A错误;该地区发生回水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不受东北信风影响,C错误;植被茂密与回水发生无关,D错误。故选B。
【答案】23.C 24.A 25.D
【解析】23.水稻是一种好暖喜湿的农作物,只有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才能满足其生长,巴厘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所以影响乌布稻田的主导自然条件是水热充足,C正确;光照、土壤以及河网密布都不是水稻生产的主导因素,ABD错误。故选C。
24.读图可知,巴厘岛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对流运动强烈,加之周围海域广阔,水汽供应充足,空气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成雨,A正确;该地区距赤道较近,地转偏向力较弱,台风活动不频繁,B错误;该地区不受西南季风影响,C错误;该地区为南半球,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D错误。故选A。
25.巴厘岛地处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容易使岩层产生裂隙,释放地球内部的热能,因而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D正确;该地区纬度低,但因为全年多雨,阴天较多,所以光照不一定很充足,A错误;暖流增温作用并不会导致热量从石缝中冒热气,B错误;该地区为岛屿,平原面积狭小,C错误。故选D。
26.【答案】晨 ④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23°26′S—90°S) 昼短夜长 ② 18 21
【解析】(1)西经度数由东向西增大,因此图1中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该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ME为晨线。
(2)图1中南极圈出现了极昼现象,则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④所在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上海昼短夜长。
(3)上海日出最早的一天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的一天。
(4)A点夜长为6小时,昼长18小时,3时日出,21时日落。
27.【答案】(1)石灰岩在岩浆侵入时,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2)(山麓)冲/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
(3)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解析】(1)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是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据图可知,在岩浆侵入时,石灰岩受到了高温高压,因此发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大理岩。
(2)甲处为山前的(山麓)冲/洪积扇。山区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搬运能力强,河流从山区带来大量碎屑物,流出山口后,随着流速的降低,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便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
(3)我国东部沿海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地震。
28.【答案】(1)古代船只无动力,远洋航行对风力依赖大;(图示海域)因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12月盛行西北风,4月盛行东南风,整个航程顺风顺水;12月至次年4月,(图示海域)海水温度高,海参“夏眠”易于捕捞。
(2)海参易腐烂变质,加工成干海参利于长时间储存;(相比活海参,)干海参体积小,可节约船只装载空间;通过加工,提高海参的经济价值。
(3)海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适宜捕捞海参的时间短,(海参产量较少);捕捞、(远程)运输成本高。
(4)中国海参需求量大,市场广阔;远洋航海和海参捕捞技术的发展;澳大利亚北岸海参资源丰富;当时宽松的政策环境。
【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当时茫咖撒人前往澳洲北海岸进行海参捕捞主要是帆船,要利用风力,顺风顺水速度快,逆风逆水速度慢。根据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受到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偏转成西北风,该海域12月盛行西北风,船队顺风南下,速度快。4月盛行东南风,4月开始返回可以顺风顺水。12月至次年4月,图示海域是夏秋季节,海水温度高,热带海参昼伏夜出,夏季水温高时附在珊瑚礁“夏眠”,12月至次年4月,海参“夏眠”易于捕捞。
(2)海参是海产品,易腐烂变质,就近快速加工成干海参利于长时间储存,利于保持产品质量;相比活海参,干海参体积小,占用储存空间小,可节约船只装载空间,可以增加运量;通过加工,延长了生产链,提高了附加值,提高海参的经济价值。
(3)“古人认为海参的药用价值媲美人参”,海参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产品价格高;适宜捕捞海参的时间短,海参产量较少,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捕捞、远程运输成本高,因此海参成为古代奢侈品。
(4)根据材料解读,望加锡远洋海参捕捞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有市场、航海技术和政策等。根据题干可知,茫咖撒人从望加锡出发到澳大利亚北部再向东至卡奔塔利亚湾进行海参捕捞、加工,于7月份向北回到望加锡;再通过华商输送到中国厦门,销往中国说明中国市场影响大;到澳大利亚北岸距离远,需要一定的航海技术;直至19世纪末南澳政府禁止海参捕捞而结束,政府禁止捕捞,说明受政策影响大。
29.【答案】(1)加拉纳河源头附近有铁矿资源;加拉纳河从源头携带的铁矿砂在河口处由于河流流速变慢而沉积;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铁矿砂在海边富集。
(2)加拉纳河流程比较短,且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干季河流流量非常小,从上游携带泥沙的能力弱;湿季河流流量大,但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泥沙沉积困难。
(3)附近有铁矿砂,原料充足;为港口城市,交通便利;附近城市较多,市场广阔;该国经济不太发达,廉价劳动力资源充足;国家政策的支持等。
【解析】(1)图示铁矿砂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及沿岸,主要是上游有铁矿分布,河水流经携带铁矿砂在河口附近受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沉积在海边。
(2)从气候和地形角度解读河口三角洲的形成。从纬度位置看,图示区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干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少,搬运能力有限;湿季河流流量大,携带大量泥沙;但区域内地势落差大,流速大,泥沙较难沉积,所以没形成河口三角洲。
(3)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分析,钢铁企业布局需要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原料、交通、市场、劳动力和政策等因素。在马林迪建钢铁企业,距离铁矿区近,原料充足;马林迪位于沿海区,海运便利;附近区域内城市较多,钢铁产品市场广阔;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具备相应优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C
D
B
A
B
A
A
A
A
C
A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C
D
B
C
B
D
D
B
C
A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地理03卷(2019鲁教版全册)(全解全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地理03卷(全解全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后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