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关测试卷 (含答案)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关测试卷 (含答案)第1页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关测试卷 (含答案)第2页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关测试卷 (含答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关测试卷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关测试卷 (含答案),共18页。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关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②类岩石 B.①类岩石 C.④类岩石 D.③类岩石
    2.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
    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利用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C.利用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利用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答案】1.B 2.D
    【解析】1.由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岩石为花岗岩,它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它是由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的,结合图2可知,①为侵入型岩浆岩,B正确。②类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③类岩石是沉积物沉积形成,为沉积岩;④类岩石应为变质岩。故选B。
    2.在风化坑剖面图中,可发现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风化坑概念明确指出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坑内保存积水,促进化学风化,D正确。潮水涨落的海浪侵蚀并非只对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起作用,A错。太阳辐射引起的风化作用对各类坡度的岩石均有影响,不一定会使得该坡度岩石形成特有的风化坑,B错。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流水速度慢,流水侵蚀弱,C错。故选D。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4.该类岩石最主要的特点是( )
    A.不含有化石 B.岩石中有许多气孔
    C.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岩浆冷凝而成
    【答案】3.B 4.C
    【解析】3.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为砂砾岩,属于沉积岩,B正确,侵入岩和喷出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AD错误;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C错误。故选B。
    4.沉积岩最主要的特点是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含有化石,A项错误、C项正确;岩浆顺着某些地壳软弱地带或地壳裂隙运移和聚集,有的岩浆喷出地表,岩浆冷凝速度快,形成喷出岩,喷出岩岩石中有许多气孔,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岩石按照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岩浆岩的成因:地幔中呈流动状态的炽热岩浆向地表上升冷凝结晶形成岩浆岩。其中花岗岩类的岩石是由于岩浆侵入地壳,在地壳中慢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在冷却之前形成晶体,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还有一类情况是岩浆快速上升,直到喷出地表,接触到大气或海水时冷却形成岩石,称为喷出岩,如玄武岩、黑曜岩。
    二、沉积岩的成因: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三、变质岩的成因: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能使所有岩石变成变质岩。当岩石变成变质岩后,它的外形、构造、晶粒结构以及矿物组成都会发生变化。岩浆岩、沉积岩都可以变成变质岩,一种变质岩也可以变成另一种变质岩。变质岩比如大理岩、板岩等。
    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 )
    A.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 D.沉积作用
    6.甲处缺失3、4地层,主要原因是( )
    A.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 B.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
    C.形成3、4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 D.侵蚀作用的结果
    【答案】5.B 6.C
    【解析】5.沉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D错误。据图可知,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且有位移,可判断该地一定发生了地壳运动,B正确。图中无法显示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A、C错误。故选B。
    6.据图可知,图中1、2、3、4岩层自下而上分布,形成由早到晚,沉积形成后,甲处沉积岩层上拱,可判断为背斜部位,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C正确。甲处背斜构造实在3、4岩层沉积完之后才形成的,A、B错误。单纯解释为侵蚀作用形成甲处3、4缺失不完整,D错误。故选C。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技巧(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解释全球宏观地貌形成的重要学说,左图是板块运动示意图,右图是世界某区域的板块边界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虚线丙示意的是( )
    A.古登堡面 B.莫霍面 C.岩石圈下界 D.软流层
    8.右图中①②两地宏观地貌的形成与图1中相符的是( )
    A.①一乙②--乙 B.①一甲②-乙 C.①一甲②一甲 D.①-乙②一甲
    【答案】7.C 8.A
    【解析】7.本题考查岩石圈与板块分布。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多个单元,其中较大的称为六大板块,因此虚线丙是指岩石圈下界、软流层上界。故选C。
    8.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与宏观地貌。根据左图板块运动的方向,判断甲为生长边界的海岭,乙为消亡边界的海沟;根据右图中地理位置判断,①②都处在环太平洋消亡边界地带,因此主要的地形地貌是海沟。故选A。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10.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答案】9.C 10.D
    【解析】9.⑥处为沉积岩,有可能含有化石,A错误。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错误。④处是由于①岩层受热而形成的变质岩,C正确。大陆岛是陆地向海洋的延伸部分,⑤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D错误。故选C。 
    10.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①处是向斜,A错误。②处是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B错误。④、②、①岩层相比,①先形成,②④后形成,C错误。⑥处是背斜构造,①处是向斜构造,修建隧道最好选择在背斜处,这样结构稳定,便于施工,D正确。故选D。
    【点睛】地质构造的应用:(1)找矿:①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②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2)找水: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3)工程建设:①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②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该结构不仅结实坚固和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下图为夏威夷群岛部分岛屿岩石年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黑沙滩是夏威夷岛最神奇的海岸景色之一,此沙滩呈现黑色的原因是含有( )
    A.花岗岩颗粒 B.玄武岩颗粒 C.砾岩颗粒 D.大理岩颗粒
    12.该群岛所在地区的板块运动方向是( )
    A.由东南向西北 B.由西北向东南
    C.由西南向东北 D.由东北向西南
    【答案】11.B 12.A
    【解析】11.结合图例可看出,该群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沙滩的颜色与喷出型岩浆岩有关,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B正确;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A错;砾岩为沉积岩,C错;大理岩为变质岩,D错。故选B。
    12.从图中看,夏威夷群岛中各小岛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列; 火山的平均年龄从东南向西北增加,东南部火山年龄最小,说明其形成最晚,是板块边界,新形成的火山将之前形成的向外推移,因此可知该群岛板块运动方向是由东南向西北,A正确,B、C、D错。
    【点睛】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
    花岙石林位于浙江象山的花岙岛上,由成干,上万条四边形、六边形柱状节理的石柱组成,是相当罕见的熔结凝灰岩(具火山碎屑结构)。下图为花乔石林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花岙石林所属岩层( )
    A.可能发现气孔构造 B.可以变质为大理岩
    C.存在海洋生物化石 D.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14.形成花岙石林基岩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板块运动 B.沉积作用 C.海水侵蚀 D.岩浆活动
    15.下列山地形成过程中,与花岙石林基岩成因相似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富士山 C.华山 D.阿尔卑斯山
    【答案】13.A 14.D 15.B
    【解析】13.花岙石林所属岩层是熔结凝灰岩,具有火山碎屑结构,由火山喷发形成,可能含有气孔构造,A正确;花岙石林所属岩层是熔结凝灰岩不是石灰岩,不会变质形成大理岩,B错误;花岙石林所属岩层是熔结凝灰岩不是沉积岩,没有化石,C错误;观察图片,花岙石林所属岩层不是背斜构造,不是储油构造,D错误。故选A。
    14.花岙石林所属岩层是熔结凝灰岩,是一种熔结而成的火山碎屑岩,由火山喷发形成,属于岩浆活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褶皱山,AD错误;富士山是火山喷发而成,B正确;华山是断块山,C错误。故选B。
    【点睛】山地成因
    火山: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山被称为火山。这类山的特点是山顶上有一个洼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火山口。
    断块山:岩石由于受到来自地球内力的顶托作用而断裂,上升的岩块像堡垒一样,因此叫地垒,它常常形成块状山地。
    褶皱山:由于地壳运动,造成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岩石发生弯曲变形所致。
    天然堤位于河漫滩上,是由洪水多次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洪水期河水溢出河道,流速减小、挟沙能力降低,使大量泥沙在河床两侧堆积形成沿河分布的长堤。读天然堤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河段容易出现天然堤的是( )
    A.黄河中游 B.黄河下游
    C.长江上游 D.长江三角洲
    17.下列关于天然堤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剖面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侧沉积物越靠近河床颗粒越细
    B.天然堤剖面形态内侧坡陡,外侧坡缓
    C.水平方向上同层沉积物有分选性
    D.垂直方向上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
    【答案】16.B 17.A
    【解析】16.据材料可知,天然堤分布在地势平坦、河水流速小、泥沙大量沉积的河流下游地区的河漫滩,一般分布在河床两侧。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不易形成天然堤,AC错误。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多形成河口三角洲,不易形成河漫滩,D错误。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最容易出现天然堤,B正确。故选B。
    17.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天然堤沉积物的外侧受河床摩擦力和颗粒重力作用影响,越靠近河床流速越慢,颗粒物大的先沉积,A不符合题意;天然堤内侧靠近河流,河流流速快,因此内侧坡较陡,而外侧坡较缓,B项不符合题意;天然堤水平方向上受河流流速影响,越往下游,河流流速越慢,颗粒物越细,因此同层沉积物具有分选性,C项不符合题意;天然堤垂直方向上沉积物主要受重力分选,具有层理结构,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述可知,选择错误的,故选A。
    【点睛】天然堤沉积物的外侧受河床摩擦力和颗粒重力作用影响,越靠近河床流速越慢,颗粒物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这是物质沉积的分选性。
    瀉湖指的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帕图斯湖(下图)为南美洲第二大湖,是个瀉湖。与大西洋隔—北宽南窄的沙坝,北端有雅库伊河等注入,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湖水不深。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形成沙坝的直接原因是( )
    A.流水堆积 B.风化作用 C.风力堆积 D.海水堆积
    19.导致沙坝海岸线平直的原因主要( )
    A.地处断层面 B.洋流的作用
    C.人工修整 D.东北信风的影响
    【答案】18.D 19.B
    【解析】18.由材料可知,图中的帕图斯湖为湖,原为大西洋的一部分,由于海潮上涨时速度慢,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高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湖,所以沙坝形成的外力作用为海水堆积,D正确。流水堆积一般在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入海口形成河口三角洲,A错误。风化作用是在外力作用下,将物质破碑为碎物的过程,不会形成沙坝,B错误。风力堆积地貌一般为沙垄、沙丘,C错误。故选D。
    19.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坝外侧有巴西暖流流经,在洋流作用下,使得海岸线平直,B正确。沙坝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断层属于内力作用,A错误。沙坝海岸线形态是自然形成的,C错误。该处位于南半球,东北信风是北半球的,D错误。故选B。
    【点睛】 外力作用及其举例: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风力堆积:沙漠和黄土。流水侵蚀:河脊巧谷,沟壑,喀斯特地形。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冰川侵蚀:冰川谷,角峰,冰蚀湖。冰川沉积:冰碛平原,冰碛丘陵,冰碛湖。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关于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河冲刷力右岸比左岸弱 B.A地多为V型河谷
    C.C地为冲积平原 D.B地为三角洲平原
    21.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②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④地势平坦开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20.B 21.C
    【解析】20.读图,结合材料分析,A位于河流上游山区,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往往形成V型河谷,B正确;河流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流向右偏,右岸侵蚀作用强,A错误;C位于河口附近,为河口三角洲,C错误;B位于河流中游为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D错误。故选B。
    21.读图,结合材料分析,A位于河流上游山区,C在河口地带。C地临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②正确;C地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城市建设,发展空间大,适宜发展为城市,④正确;A地植被茂盛,环境质量更好,①错误;A地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③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在不同的河段其外力作用和地貌形态都不同:河流源头地区以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形河谷;中游地区河谷拓宽,形成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下流,地形开阔平坦,形成槽形河谷。
    某海岸地理学家认为,哪里有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能推动沙子或底泥之类的足够海浪,造成弯曲海岸线的海平面上升,哪里就有障壁岛的存在。右栏上图为障壁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所示障壁岛属于( )
    A.海水侵蚀而成 B.泥沙沉积而成 C.珊瑚虫遗骸堆筑而成 D.火山喷发形成
    23.下列关于障壁岛的开发,最不合理的是( )
    A.建港口 B.发展旅游业 C.建造海景房 D.建海洋养殖基地
    【答案】22.B 23.A
    【解析】22.由材料分析可知,障壁岛是海浪推动沙子或底泥在挨着海岸的平整陆地(坡度缓,利于泥沙沉积)沉积形成的,因此障壁岛属于泥沙沉积而成,B项正确。图示区域有三角洲、沿海平原,利于泥沙沉积,海水侵蚀会带走泥沙,不利于障壁岛形成,A错误。珊瑚虫遗骸堆筑而成珊瑚岛,和泥沙沉积无关,珊瑚岛一般形成于热带,图示信息无法判断该地纬度,C错误。火山喷发形成的是火山岛,一般是圆锥形,和泥沙沉积无关,D错误。故选B。
    23.障壁岛是沙子或底泥沉积而成,水浅不利于建港口,A符合题意。障壁岛附近水浅,利于利用海滩发展旅游、发展海岛旅游;可以在岛上建海景房,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利用周边海域发展水产养殖,促进经济发展,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障壁岛是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而沉积形成。波涛汹涌的海岸,侵蚀作用强,不利于沉积。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读太行山东麓的冲积扇的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太行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主要原因是( )
    A.太行山东坡地势陡峻 B.河流、沟谷多
    C.水流速度快 D.降水均匀
    25.图中A到B的表面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砾石--粉砂--黏土
    C.砾石--黏土--粉砂 D.粉砂--砾石--黏土
    【答案】24.B 25.B
    【解析】24.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时,因坡度骤减,流速降低,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太行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主要是河流、沟谷发育众多,冲积扇多而相连。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当山区湍急的河流流出谷口,水流搬运能力下降,巨石率先沉积下来。随着水流越来越远,越来越缓,搬运能力越来越弱,水中的沙石也逐渐沉降下来,先是砾石,然后是粗砂,最后是黏土。所以洪积扇尖顶大多是粗颗粒的砂石,中下部为粉砂,而到了外缘则演变成了细腻的沙粒黏土,颗粒由大到小。B正确。故选B。
    【点睛】冲积扇沉积物分选性好,沉积物颗粒大小与流速呈正相关。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四姑娘山属青藏高原邛崃山脉,被誉为“登山者的天堂”,近年来,有不少登山攀岩者慕名而来。五色山是其中一座山峰,它由变质砂岩、板岩等岩石组成,由呈现出灰白、灰黄、浅绿、紫红、灰黑五色半圆弧,一圈圈排出规则的数十层结构,在阳光照耀下呈现独特的幻彩而得名,属于典型的褶皱山。
    材料二:左图为四姑娘山中某山峰的攀登路线示意图。右图为五色山景观图。

    (1)推测在攀登过程中线路甲与乙沿途景观的差异。
    (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五色山岩层特征的形成原因。
    【答案】(1)线路甲等高线更密集,坡度大,冰川难覆盖,以陡崖,裸岩为主;线路乙位于山峰南坡,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积雪量大,以冰川积雪为主。
    (2)地处板块边界处,多岩浆活动,使岩层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不同颜色的岩层;受内力挤压作用,岩层发生弯曲,形成向斜构造,使岩层呈圆弧状;受冰川侵蚀,多角峰,使地表多岩层出露。
    【解析】本题以四姑娘山为背景,涉及等高线的判读、地形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结合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沿途景观主要考虑植被,由于两条线路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该山位于四川,因此这个高度已经不会有生物,主要是冰川,从图中的比例尺和等差距可大致推测出西线的坡度很大,不利于冰川的覆盖,冰川会滑落,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强,因此主要是光滑的裸岩;东南坡坡度变小,同时又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比较大,积雪量也大,因此是以冰川积雪为主。
    (2)从材料中得知,五色山主要的特征是岩层有五种颜色,岩层呈半圆状,从图中可知是向斜构造,地貌形态是角峰,陡峭锋利;从此山的地理位置得知这里地处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岩层深处岩浆活跃,因此多变质作用,会形成不同颜色的岩层,同时受挤压使岩层弯曲,地壳抬升,地壳抬升过程中,外力的侵蚀作用加剧,特别是冰川侵蚀形成角峰,使山顶陡峭锋利。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甘肃省永靖县境内黑方台为黄土台塬,四周受沟谷切割,形成典型的黄土孤岛型地貌。其下基岩为泥岩、砂岩;基岩上覆分选较好、磨圆度高的卵石层,卵石层上为静水环境下形成的黏土层,黏土层上覆风积黄土。图1为黑方台地层对比图,图2为黑方台黏土层分布厚度示意图(单位:米)。


    (1)指出该地区基岩以上沉积层的大约厚度范围,并说明判断依据。
    (2)推测基岩以上地层沉积环境的演变。
    (3)该区域黏土层沉积厚度主要受地形的影响,说明黏土层形成时下垫面的地势特征。
    【答案】(1)厚度范围:28~76米。判断依据:沉积层的最小厚度应大于黄土层、黏土层和卵石层最小厚度之和;沉积层的最大厚度应小于黄土层、黏土层和卵石层的最大厚度之和。
    (2)早期为宽阔的河道,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沉积形成卵石层);后演化为静水(或湖泊)环境(沉积形成黏土层);后地壳上升,环境干燥(风力沉积形成黄土层)。
    (3)东南(或东)部坡度较大;西北(或西)部平缓;地势东南(或东)高、西北(或西)低。
    【解析】本题以甘肃省永靖县境内黑方台地层对比图和黑方台黏土层分布厚度示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黄土地貌的成因,地层沉积环境的演变,下垫面的地形特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由图一的数据可推断,其上覆盖的沉积层厚度大约范围在28-76米。判断的理由是:磨圆度高的卵石层厚度为2-5米,黏土层厚度为1-21米,风积黄土厚度为25-50米,最小厚度为28米,最大厚度为76米。故范围为28-76米。
    (2)根据材料信息提示,“基岩上覆分选较好、磨圆度高的卵石层”,可推断该地早期是宽阔的河道,河道流速快,河水搬运和侵蚀能力强,只能沉积大颗粒物质,故沉积形成卵石层;“卵石层上为静水环境下形成的黏土层,”说明卵石层后水环境变为静水环境,搬运能力弱,只能沉积细小物质,形成黏土层;后来地壳抬升,河流消退,环境干旱,风力沉积作用明显,形成风积黄土层。
    (3)沉积层厚度与坡度、地势密切相关,坡度越陡,地势越高,沉积层越薄,坡度越缓,地势越低,沉积层越厚。从黑方台黏土层厚度分布示意图可知,黏土层西侧最厚,东侧最薄,可知当时的湖泊(河流)东部地势高、坡度大,沉积少,西部地势低、坡度平缓,沉积多,厚度大。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渭河的形成是区域地质、地势、岩性、洪流(降雨后沿沟谷及河道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对沟谷的冲蚀和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左示意渭河流域,下图右示意该区域地质构造。

    (1)在右图中断层处用“→”标注岩体的运动方向。
    (2)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渭河的形成过程。
    (3)与渭河平原南侧相比,指出北侧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层线处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搬运,形成沟谷,沟谷内雨水汇集形成洪流,洪流不断下蚀,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从而发育成河流。
    (3)北侧颗粒物较小。北侧河流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颗粒小;河流流程长,落差小,流速慢,泥沙搬运能力弱,故沉积物颗粒小。
    【解析】本题以渭河的形成等相关材料为载体,涉及断层地貌、内外力与地貌的形成、外力搬运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区域岩层断层,秦岭所在岩层断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断裂下沉,绘制如下:

    (2)从内力的角度来说,渭河所在地区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断层,断层附近岩石破碎,为外力侵蚀搬运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外力的角度来说,区域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流,而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易被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形成较深的沟谷,加剧流水下蚀,下蚀至地下含水层以后,可获得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发育成为河流。所以渭河的形成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注意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的黄土颗粒较小,同时,北侧河流长,河床比降较小,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物颗粒较小;而南侧沉积物主要来自秦岭北侧山区,河流短小,比降大,河流的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粗。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白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较宽阔,河湾迁移较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弯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到外侧(东北)依次发育多种植被,呈条带状环绕凸岸(左图)分布。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隐含了河湾迁移的信息。右图示意河湾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的关系。

    (1)推测河湾迁移过程中凸岸砾石边滩植被的演替顺序,并说明推测依据。
    (2)指出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3)说明河湾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答案】(1)演替顺序:从湿生植被到草本植被再到灌木植被。
    依据:从凸岸内侧(西南)向外侧(东北)依次呈现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的空间分布差异。
    (2)分布规律:从凸岸内侧(西南)向外侧(东北)灌木树龄逐渐增加。
    原因:河流凸岸不断堆积,逐渐向西南方淤进,使原有边滩地势逐渐升高,发育不同植被;凸岸外侧(东北)滩地形成最早,最早出现灌木植被,然后灌木植被逐渐向西南推进,形成了灌木树龄自凸岸内测(西南)向外侧(东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
    (3)呈负相关(或凹岸植被生物量越大,河湾迁移速率越小)
    原因:水流对河湾凹岸的冲刷作用和弯道环流引起的横向输沙,使河湾凹岸崩塌,崩塌带来的部分泥沙被水流带到下游凸岸堆积;植被根系对河岸土体的加固作用,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河岸失稳崩塌的速率,降低凹岸侵蚀的速度;滨河植被能够增大河岸的糙率,降低河道的横向迁移速率,(在弯曲河流凹岸土体表面的植被覆盖层与水流交界面附近形成强烈紊动,阻碍水流的通畅行进,)减弱水流冲刷。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需要理清楚地貌的发展顺序,并运用专业地理词汇概括。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1)砾石边滩距离河道较近,所以边滩地区最初适宜耐水植被发育,后期随着植被对泥沙阻挡,加剧了凸岸的沉积,河道继续向西南方迁移,砾石边滩只有更高重现期洪水才能淹没,使得多年生草本植被分布。土层进一步加厚,土壤含水量越来越少,才能生长灌木植被。故其演替顺序:从湿生植被到草本植被再到灌木植被。依据:从凸岸内侧(西南)向外侧(东北)依次呈现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的空间分布差异。
    (2)由材料和上题分析可知,河曲处凸岸以沉积为主,白河河道凸岸内侧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延伸,使得东北方向滩地形成年代最早,植被由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演替,凸岸外侧(东北方)最早出现灌木植被,然后灌木植被逐渐向西南侧推进,所以东北侧的灌木树龄最长,西南侧树龄较短,形成了凸岸灌木树龄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
    (3)在弯曲河流主要滨河植被面密度大的位置,河岸迁移速率明显降低,即河湾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原因:滨河植被可有效降低洪水期间凹岸蚀退速率和水流输沙量,洪水期过后大量泥沙沉积于凸岸,构成新的河岸部分。滨河植被具有密集的根系网络,能够固定土壤和抵抗水流冲刷。根系范围以下的砂卵石层易受近岸水流淘刷,下部砂卵石层被大量淘刷后,上部植被层悬空,在自重作用下达到临界状况并崩塌,崩塌块在水中将受到浸泡和冲刷,直到植被根系腐烂和分解,失去根土咬合作用后才被水流冲走。河岸土体失稳崩塌作用持续进行,使河湾凹岸不断迁移延伸,并与凸岸泥沙沉积速率基本保持一致,以维持河湾横向迁移的整体性。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