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诫子书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诫子书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课文原句填空,阅读《诫子书》,完成下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下面对《诫子书》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不仅仅是一般的学习,还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宁静,还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二、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作表示“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诫子书》,完成下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无以(____)
②明志(____)
③驰(____)
④穷庐(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三条件是什么?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学无以广才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 _________
(2)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
(3)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 _________
(5)年与时驰 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5.请摘录一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喜欢的理由。
对偶句: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__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
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与
“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粗词。
(1)诫子书 诫:__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__
(3)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
(4)非志无以成学 志: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不仅指一般的学习,而且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单纯指宁静,而且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
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选自《周公诫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
(2)子无以鲁国骄士(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二)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②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③,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④仲永环谒⑤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④扳(pān):同“攀”,牵,引。⑤环谒:四处拜访。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达到
B.非学无以广才 广:广阔
C.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D.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泯然众人矣。
3.语段(一)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4.语段(二)证明了语段(一)中的哪一观点?(用原文语句回答)这两个语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2.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4.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九、文言文阅读。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示儿燕
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 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 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①示(______)
A.上天对人类显现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
②谕(______)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照示例,结合加粗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②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徳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 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A.___________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B.______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C._______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D.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D
二、1.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
4.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三、1.①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②明确志向
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①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②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立志、学习、惜时。
四、
1.(1)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明确、坚定。
(2)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1)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2)达到远大目标
(3)增长才干
(4)放纵懈怠
(5)疾行,指迅速逝去
3.(1)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精力集中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都是一个“静”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作者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我认为这组对偶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
6.淫慢 险躁
7.“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写出了时光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同时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五、
1.(1)告诫、劝勉
(2)增长
(3)疾行,指迅速逝去
(4)立志
2.(1)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D
六、
1.(1)修养 (2)因为
2.(1)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安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3.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七、
1.B
2.(1)以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仲永(的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3.立志,学习,惜时。
4.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启示:人的才能的增长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能。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参考译文】
(二)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八、
1.A2.C
3.(1)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
(2)寻求生路而得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
4.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屏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地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参考译文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家里贫穷,(就)用芦荻当笔在地上描画着学习写字。(欧阳修)幼年时就聪敏过人,读过的书总能熟记背诵。等到成年时,(就)有了很高的声望。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篓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追上他和他并驾齐驱,最终,(欧阳修)凭借文章而名冠天下。
欧阳修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当官(的时候),经常在夜里秉烛研读公文,多次放下文书叹息。我问他,他说:“这是个死刑案,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寻求生路而得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找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他平时教导他的学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
欧阳修听了终身服从这个教导。
九、
1.①D
②B
2.①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
②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3.①“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②“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
4.A.④
B.⑦
C.③
D.②
【参考译文】
【乙】 你在初读古书时,千万不要过于爱惜书本;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于是一定要在书本上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用它们来吃饭喝水,把它们珍藏起来吗?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丙】 忍让是居家的一种美德。你没听到过孟子说的三种自我反省吗?如果认为只有和人竞争短长才算赢,那么就是最不聪明,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哪里能总与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呢?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孟子说的“生于忧患(会使人增长才干)”“存乎疢疾(会使人经受锻炼)”,都是至理名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9 皇帝的新装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皇帝的新装》课时练,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文学常识填空,品析下列加点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的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女娲造人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女娲造人》课时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 天上的街市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天上的街市》课时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下列诗句中运用联想的一句是,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