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枣阳一中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
    • 练习
      高三历史8月月考答案.wps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第1页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第2页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第3页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枣阳一中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枣阳一中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高三历史8月月考答案wps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枣阳一中高三年级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总计48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2.西周时期,通过封建,同姓(姬姓)子弟建立起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成为周王朝的所谓伯父叔父之国,至于同姓诸候之间,则成为所谓兄弟之国。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本身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与宗法制之间联系紧密C.保障西周统治的长久性 D.凝聚了族群间政治稳定3.《荀子王制》中说: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材料体现出荀子主张A.仁政爱民需要礼贤下士 B.执政要以人为本C.重视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D.兼爱是治国之本4.韩非子说:上之世一人民不胜窝普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以,而民悦之,使王天下,日有巢氏。民食果皮蚌蛤,腥滕恶臭而伤害股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韩非子所讲的圣人A.代表了远古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B.凝聚了远古数代先民的智慧C.仅是传说时代无稽可考的传说           D.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5.《汉书》记述: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据此可知,秦筑长城A.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 B.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C.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D.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6.秦代存在故地新地的划分,并采取差别式管理。秦末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秦将章邯以东郡为根据地镇压起义。西汉初年,天下格局恢复东西对峙局面。汉文帝重新设置东郡,掌握了压制关东诸侯王国的地缘优势,从而保障了汉廷的政治安全。这说明A.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B.郡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 D.秦汉时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7.后世有学者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8.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A.兼采儒家思想         B.专任法家之术C.杂糅阴阳学说         D.奉行无为而治9.元封五年,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据此可知,汉代刺史制度A.缘于王国问题日益严重       B.反映中央体制调整C.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体现刺史位卑权重10.董仲舒认为,德为阳,刑为阴。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他审理的案件传递着儒家父子至亲论心定罪等基本主张。这反映了A.汉代政治改革推行以德治国理念 B.儒家正统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完善C.董仲舒结合法家的思想改造儒学 D.汉代以儒家思想对法制进行改造11.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12.据《魏书·裴植传》记载,北魏官员裴植一家,父母双亲尚在人世而兄弟已经分家,而且子女的财产和父母严格分开。《魏书》对此评论说,一门数灶,盖染江南之俗也。据此可知A.江南财产私有观念更强       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C.北方风俗深受南方影响       D.门阀政治逐渐衰落13.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墓志中,开元以后的当地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与中原趋同,出现了大唐启运,泽被西州等措辞。据《旧唐书》载,安禄山起兵范阳时,于阗王尉迟胜自率兵五千赴难(帮助官兵)。上述现象表明A.唐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开放和包容            B.西域地区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加强C.中央政府开始对西域实施政治管理          D.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融合发展14.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1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16.下表是公元196-289年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统计情况。表中曹魏时期寒素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期别朝代公元士族小姓寒素合计No.%No.%No.%119621938291914.57456.51312曹魏220~2396038.73824.55736.81553曹魏240~2647447.15937.62415.31574西晋265~2898446.26736.83117182A.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B.社会动乱导致人口锐减C.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显现          D.地方操控了人才的选拔 二、材料分析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材料   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古代的宗族土地所有制的崩溃,各国纷分进行田制改革.实现国家授田制。各国当时的授田标准基本上是“一夫百亩”。李悝所制定的“每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孟子所倡导的“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和荀子所谓的“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等都印证了这一标准。这一百亩是国家制定征税数量的标准亩积,并非实授面积。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差别很大,都按每夫百亩授予是行不远的。授田制的目的是把农民束绰在土地上,课之以税。战国时代授田农民的经济负担主要有三项:票米之征、布常之征、力役之征,其饱的还有房屋税、桑蚕税、牲育税、关税、市税等等。授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地对国有土地再分配的运动,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到战国末期,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租税开始分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授田制改革的历史背景。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战国时期的授田制改革。618.阅读材料,回答向题。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革新的时代”“轴心的时代”。中华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确立;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集结;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树立;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集结;“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形成。                                     ——摘编自汤一介《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材料二   战国时代,社会动乱,礼崩乐坏,宗族“礼法”逐渐松弛以至瓦解;政归大夫、政出家门,甚至“陪臣执国命”的事件层出不穷。这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士的社会地位,士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他们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最早的、基本的成员。                                            ——摘编自《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成因》(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特征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士人阶层崛起的原因。8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原为君主用以限制相权而次第出现的,至南北朝演变成联合的宰相机构。三省的长官,只要事实上为君主所倚重,都可以算是宰相。但是南朝之政多出于中书,北朝之政多出于门下。三省分工不够明确。隋代建立后,文常首先确立了内史(中书)省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至唐初,三省六部的中央架构最终得以理顺定型。                              ——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材料二   忽必烈继位后,在中央设中书省掌政事,为宰相机构,下辖六部,处理具体行政事务。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太子担任,但事实上并不到任。元世祖时,不时以中书省宰臣挂上“行某处中书省事”的头街,代表中央出外,临时主持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事务,在灭南宋过程中,行省在江南逐渐地方化。为了镇压反抗,尽快安定局势,行省必须集中权力,并保持设置的相对稳定。行省设置逐渐固定以后,元廷对行省官制统一进行改革,规定以后行省官员不再以中书省宰相之名系衔,而单称“某某行省平章”“某某行省右丞”之类,以区别于都省(即“中书省”)官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省制形成的历程及体现出的特征。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中书省相比,元代中书省的变化。6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材料    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墓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相关试卷

    湖北省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6页。

    2023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