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3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阅读课件51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阅读课件51张,共51页。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欣赏文中“仁、义、礼、恕”等观点的内涵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理解《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出现的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事的原则。教学目标CONTENTS目录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归纳总结知人论世,了解文体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1. 孔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2. 孟子创作背景1. 《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创作背景2.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西汉戴圣,编纂,有《曲礼》《檀弓》等四十九篇,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致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仁的基本面是“克己复礼”。孔子崇尚中庸,认为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强调把握做人与做事的分寸、尺度和火候等。知识储备孔子在教育理念上首次提出“有教无类”,从为世界上所有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提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内容。孟子提倡仁政,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大重要性。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结合练习册,订正字音,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学习活动一章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名作动,吃饭安逸勤勉接近端正章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表假设,如果把…怎么样章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道理章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知晓章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形作名,贤能的人反省名作状,在心里章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朴浮夸粗野华美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的样子章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志向远大章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比如堆积形作动,填平倾倒盛土的土筐章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通“智”,智慧章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称赞依靠一旦名作动,合乎礼法实践章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奉行原谅定语后置句章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人的感情讽刺时政译文章1: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饱饭;不追求居住安逸;工作勤勉,言行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章2:孔子说:“做人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章3: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译文章4: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章5: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章6: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浮夸,文采质朴兼备,配合适当,这才能成为君子。”译文章7: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宏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章8: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章9: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惧怕。”译文章10:颜渊问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赞你仁了。实现仁要依靠自己,难道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现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颜渊说:“我即使不聪敏,请让我实践您这话吧。”译文章11:子贡问:“有一个可以终身实践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宽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章1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那《诗经》呢?读《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宗旨彰明美好的德行《大学之道》达到心不妄动性情平和思虑详细处事合适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百姓,在于达到自己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平和,性情平和才能思虑精细,思虑精细才能处事合适。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养自己的德行使意念真诚《大学之道》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一律根本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使自身达到修正作为根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狠心对待别人于是运转《人皆有不忍之心》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惊骇,恐惧通“纳”,结交厌恶状语后置句哀痛,怜悯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谦逊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萌芽,发端译文由此看来,没有怜悯之心,简直不是人;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简直不是人;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始;羞耻心是义的开始;谦逊推让之心是礼的开始;是非心之是智慧的开始。人有这四种开始,就像有四肢一样。 思考探究,归纳主旨请同学们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绘制思维导图,归纳文章主旨。学习活动二归纳梳理勤奋好学仁为己任持之以恒三德君子克己复礼平等尊重兴观群怨闻道可死重义轻利见贤思齐内外兼修礼乐为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摆明看法: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对比论证发扬(足以保四海)不发扬(不足以事父母)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阐述了孔子的仁德思想,以及修身的方式方法。 主旨归纳《大学之道》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主旨归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了“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感谢您的聆听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欣赏文中“仁、义、礼、恕”等观点的内涵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理解《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出现的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事的原则。教学目标CONTENTS目录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归纳总结知人论世,了解文体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1. 孔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2. 孟子创作背景1. 《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创作背景2.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西汉戴圣,编纂,有《曲礼》《檀弓》等四十九篇,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致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仁的基本面是“克己复礼”。孔子崇尚中庸,认为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强调把握做人与做事的分寸、尺度和火候等。知识储备孔子在教育理念上首次提出“有教无类”,从为世界上所有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提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内容。孟子提倡仁政,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大重要性。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结合练习册,订正字音,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学习活动一章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名作动,吃饭安逸勤勉接近端正章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表假设,如果把…怎么样章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道理章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知晓章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形作名,贤能的人反省名作状,在心里章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朴浮夸粗野华美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的样子章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志向远大章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比如堆积形作动,填平倾倒盛土的土筐章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通“智”,智慧章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称赞依靠一旦名作动,合乎礼法实践章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奉行原谅定语后置句章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人的感情讽刺时政译文章1: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饱饭;不追求居住安逸;工作勤勉,言行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章2:孔子说:“做人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章3: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译文章4: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章5: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章6: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浮夸,文采质朴兼备,配合适当,这才能成为君子。”译文章7: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宏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章8: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章9: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惧怕。”译文章10:颜渊问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赞你仁了。实现仁要依靠自己,难道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现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颜渊说:“我即使不聪敏,请让我实践您这话吧。”译文章11:子贡问:“有一个可以终身实践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宽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章1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那《诗经》呢?读《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宗旨彰明美好的德行《大学之道》达到心不妄动性情平和思虑详细处事合适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百姓,在于达到自己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平和,性情平和才能思虑精细,思虑精细才能处事合适。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养自己的德行使意念真诚《大学之道》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一律根本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使自身达到修正作为根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狠心对待别人于是运转《人皆有不忍之心》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惊骇,恐惧通“纳”,结交厌恶状语后置句哀痛,怜悯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谦逊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萌芽,发端译文由此看来,没有怜悯之心,简直不是人;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简直不是人;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始;羞耻心是义的开始;谦逊推让之心是礼的开始;是非心之是智慧的开始。人有这四种开始,就像有四肢一样。 思考探究,归纳主旨请同学们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绘制思维导图,归纳文章主旨。学习活动二归纳梳理勤奋好学仁为己任持之以恒三德君子克己复礼平等尊重兴观群怨闻道可死重义轻利见贤思齐内外兼修礼乐为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摆明看法: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对比论证发扬(足以保四海)不发扬(不足以事父母)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阐述了孔子的仁德思想,以及修身的方式方法。 主旨归纳《大学之道》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主旨归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了“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感谢您的聆听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