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九)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九)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九)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九)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九)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九)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九)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一方面,天体运动造就的昼夜、月相和季节等有着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之和谐的节律,古人据此设置历法规则,创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来无关天象的时、分、秒)为标度的时间体系。当这些标度被数学化后,自然的时间就成为测度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感知“自我”和“现在”的生命,都难逃生老病死的命运。古人先验地意识到自己“向死而生”,联想到现在进入过去,未来进入现在,人死不能复生,覆水不能再收——“时间之矢”仿佛是一条线性、均匀、“逝者如斯”的河流。
    上述两种经验,奠定了数学化、空间化的时间观的基础。它们对应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启发了人类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古印度和古希腊人觉得时间是循环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基于上帝和创世的观念,主张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到了中世纪后期,线性时间观已经深入欧洲社会。16世纪新式钟表诞生,其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指针的运动既模拟循环,也呈现流逝。钟表时间进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重构了人与时间的关系,推动了关于时间本质的思考。德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德·帕多瓦认为,这是现代时间及其观念被“发明”的年代,甚至是“近现代/新时代”的开端。
    以新式的钟表时间为参照,所有社会活动都变得可预期、可规划,能够像钟表机械那样运转有序。同时,新式时间也将效率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效率本身就是由测度时间所定义。时间如影随形——效率无处不在;时间愈发精确——效率更加珍贵。当效率成为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和技术装置的基本参数,时间也被赋予价值。
    然而,尽管效率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时间始终属于稀缺资源。甚至,人们在相互竞争之外,还要与时间竞争,如同赛场上的跑者。在越收越紧的时间之网里,“人们对过去充满了悔恨,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试图拼命地抓住现在”,甚至需要刻意打发富余的时间。就在这并驱争先、熙熙攘攘之中,世人陷入一种集体焦虑,在抱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同时,绝望地怀念过去:“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时至今日,我们的时间经验依然受到钟表的主导。但是,与太阳、流水和钟声一样,钟表时间只是时间的具象。想要探索真正的时间,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察者的时间本身。托马斯·德·帕多瓦在《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中讲述的故事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经验、时间工具和时间观念,分辨于躁动的时间之网,我们才能少一点无措和迷茫,多一分自信与坚强。
    (摘编自《〈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序言》)
    材料二:
    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做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界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涉,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线性时间被人们看作是一条匀速流逝单向延伸的河流,它具有不可逆性,体现为现在成为过去,未来成为现在。
    B. 钟表时间进入城市生活,托马斯·德·帕多瓦认为这开启了现代时间及其观念被“发明”的年代和“新时代”。
    C. “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世界末日;“没有真正的历史”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重新再生。
    D. 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的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2.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效率成为市场竞争和技术装置方面极重要的因素,时间也有了价值,效率高,时间价值就大。
    B. 我们只有追根溯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察者的时间本身,才能探索真正的时间。
    C. 相对于线性模式,循环模式更容易使人接受和认同,因为这样,才可以让人获得再生和更新。
    D. 作为现代科学产生思想基础,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及引起的观念改变,必将主宰人类生活。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于诗词熟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充分利用了植物进化过程与季节固定周期之间的和谐节律。
    B.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的这两句诗体现了自然时间的流逝性以及稀缺性。
    C.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的感悟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时间的本身。
    D. “时间就是金钱”,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理解,即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来获取利益。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梳理。
    5.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时间观念”及“人生启示”。
    【答案】1. D 2. B 3. C
    4. 材料一采用层进式(层递式、递进式)结构。先谈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引出人类对于时间本质的探讨,重点阐述了钟表时间对于社会活动的影响,最后提出对待时间的具体办法,层层深入。
    材料二采用分总结构。先谈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再谈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最后指出两种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
    5. ①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辩证的时间观念,有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的区分,也有两者的统一,如材料一提及钟表时间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材料二则提及生物时间中既有循环式时间,也有不可逆时间。②“盖将……无尽也”一句,从变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是线性时间,强调不可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是循环时间,一切是循环无尽的。③苏轼强调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看,启示人们结合两种时间观念,客观而豁达地看待人生与世间万物。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不同文化学派的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错误,“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是不可逆时间(“线性模式”)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效率高,时间价值就大”错误,文中只说“时间如影随形——效率无处不在;时间愈发精确——效率更加珍贵。当效率成为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和技术装置的基本参数,时间也被赋予价值”,不能得出“效率高,时间价值就大”的结论,选项于文无据。
    C.“才可以让人获得再生和更新”错误,原文为“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可知应是让人“感觉可以获得再生和更新”。
    D.“必将主宰人类生活”错误,原文为“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可知“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及引起的观念改变”,只是为现代科学产生打下思想基础,不能断定“必将主宰人类生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C.“张若虚的感悟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时间的本身”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来看,“与太阳、流水和钟声一样,钟表时间只是时间的具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句也只是借助于“月”这一具象,不能帮助我们“寻找到时间的本身”,而“想要探索真正的时间,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察者的时间本身”。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二段,“天体运动造就的昼夜、月相和季节等有着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之和谐的节律,古人据此设置历法规则,创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来无关天象的时、分、秒)为标度的时间体系……能够感知‘自我’和‘现在’的生命,都难逃生老病死的命运”,“上述两种经验,奠定了数学化、空间化的时间观的基础。它们对应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启发了人类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先谈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引出人类对于时间本质的探讨;
    第三、四段,“以新式的钟表时间为参照,所有社会活动都变得可预期”“人们在相互竞争之外,还要与时间竞争”,重点阐述了钟表时间对于社会活动的影响;
    第五段,“想要探索真正的时间,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察者的时间本身……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经验、时间工具和时间观念,分辨于躁动的时间之网,我们才能少一点无措和迷茫,多一分自信与坚强”提出对待时间的具体办法。
    各段内容层层深入。故材料一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
    材料二,第一、二段,“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先谈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
    第三、四段,“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再谈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
    第五段,“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最后指出两种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
    先谈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再谈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最后总结,可见材料二采用的是分总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看材料里呈现的时间观念。材料一“古印度和古希腊人觉得时间是循环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基于上帝和创世的观念,主张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材料二“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辩证的时间观念,有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的区分;
    也有两者的统一,如材料一“16世纪新式钟表诞生,其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指针的运动既模拟循环,也呈现流逝”,提及钟表时间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材料二“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则提及生物时间中既有循环式时间,也有不可逆时间。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意为“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从变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是线性时间,强调不可逆,“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是循环时间,一切是循环无尽的,“物与我皆无尽也”。
    启示:苏轼强调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启示人们结合两种时间观念,要客观而豁达地看待人生与世间万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人
    梁晓声
    1984年至1986年,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谁见了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起先,我担心父亲在戏中被人呼来喝去。大导演李文化亲自来找我——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他这么保证。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
    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
    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中国之电影电视剧,群众演员的问题,对任何一位导演,都是很沮丧的事。往往的,需要10个群众演员,预先得组织十五六个,真开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错。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在这一点上,群众演员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些个“群众”,些个中国人。
    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
    那两年内,父亲睡在我的办公室。有时我因写作到深夜,常和父亲一块儿睡在办公室。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黑暗中,恍恍地,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折叠床上吸烟。我好生奇怪,不安地询问:“爸,你怎么了?为什么夜里不睡吸烟?爸,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黑暗之中,但闻父亲叹了口气。许久,才听他说:“唉,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他就怕这几天下雨……”父亲不论在哪一个剧组当群众演员,都一概地称导演为“我们导演”。从这种称谓中我听得出,他是把他自己——一个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演员,与一位导演之间联系得太紧密了。
    而我认为这是荒唐的,因为这实实在在是很犯不上的。我嘟哝地说:“爸,你替他操这份心干吗?下雨不下雨的,与你有什么关系?睡吧睡吧。”“有你这么说话的吗?”父亲教训我道,“全厂2000来人,等着这一部电影早拍完,早收了,才好发工资,发奖金,你不明白?你一点儿不关心?”我佯装没听到,不吭声。
    天亮后,我起来,见父亲站在窗前发怔。我也不说什么。怕一说,使他觉得听了逆耳,惹他不高兴。后来父亲东找西找的。我问找什么。他说找雨具。他说要亲自到拍摄现场去,看看今天究竟是能拍还是不能拍。他自言自语:“雨小多了嘛,万一能拍呢?万一能拍,我们导演找不到我,我们导演岂不是发急吗?……”听他那口气,仿佛他是主角。
    我说:“爸,我替你打个电话,向你们剧组问问不就行了吗?”父亲不语,算是默许了。于是我就到走廊去打电话。其实是为我自己的事打电话。回到办公室,我对父亲说:“电话打过了。你们组里今天不拍戏。”—我明知今天准拍不成。父亲火了,冲我吼:“你怎么骗我?你明明不是给我剧组打电话,我听得清清楚楚。你当我耳聋吗?”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办公室窗口,见父亲在雨中大步疾行,不免地羞愧。
    在我写这篇文字间又有人打来电话:“我们想请你父亲演个群众角色……”“这……我父亲已经去世了。”“去世了?……对不起。”对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人。以我的父亲为镜,我常不免问我自己——在生活这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呢?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起初被邀请去做群众演员,就是因为他有一把漂亮的大胡子;后来屡次被邀,就不只因为胡子漂亮了。
    B. “群众演员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些个‘群众’”,是说体现了社会上一些人唯利是图的行为。
    C. 作者赞美父亲“敬业”的品性,同时也对他摆不正自己“配角”位置的缺点毫不掩饰,人物形象真实可信。
    D. 作者喜欢那些演技好的“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他敬佩像父亲一样真诚、善良、守信的“本色的人”。
    7. 下列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父亲做群众演员的几件事中,作者对父亲的认识经历了从理解到崇敬的心理变化过程,凸显了父亲的人格魅力。
    B. “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此段过渡,前后内容间呈现转折关系。
    C. 文章后面写打来电话约演群众角色的人得知父亲去世消息后的反应,通过语言与神态描写,体现了失望,更是抱歉。
    D. 文章末段承接上文对父亲群演生涯的回忆,重在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人问题,卒章显志,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8. 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看似未写父亲,实则都在写父亲。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9. 梁晓声深情关注“普通人”,往往以其生活片段展现人物性格。请以本文“父亲”形象为例,简要分析这一写作特色。
    【答案】6. C 7. D
    8. 第一句,通过对他人的语言描写,从整体上(侧面)体现父亲“认真演戏”的品性。第二句,通过写一些群众演员的错误做法,反衬出父亲认真演戏、诚实守信的品性。两句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手法。
    9. 生活片段:
    ①片段一:演各种群演角色戏认真极了。
    ②片段二:遵从导演指令,长久端坐不离片场。
    ③片段三:雷雨天为导演不能拍戏而发愁,夜不能寐。
    ④片段四:天亮后,冒大雨赶往剧组。
    人物性格:
    ①演戏认真,一丝不苟;②敬畏“职业”,真诚守信;③淳朴善良,为人着想……
    总的来说,父亲饰演不起眼的群众角色,却是一位品行端正、淳朴高尚的“普通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摆不正自己‘配角’位置”错,表现是父亲对戏和剧组工作的关心。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赏析的能力。
    A.“从理解到崇敬的心理变化过程”错误,结合“我每每一笑置之……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可知,应该是“不理解一理解一崇敬”的过程。
    B.“前后内容间呈现转折关系”错,是逐渐深化(递进)关系,由“敬业”到心系剧组的“主人翁”精神。
    C.“通过语言与神态描写,体现了失望,更是抱歉”错误,没有神态描写,并非“更是抱歉”,原文为“对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描写人物手法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句,通过对他人语言描写,写旁人对父亲的评价,从整体上(侧面)体现父亲“认真演戏”的品性,使父亲的性格更加真实可信。
    第二句,写一些群众演员的错误做法,而父亲“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父亲不肯离开”,反衬出父亲认真演戏、诚实守信的品性,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两句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手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特色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片段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演各种群演角色戏认真极了。
    片段二:“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遵从导演指令,长久端坐不离片场。
    片段三:“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黑暗中,恍恍地,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折叠床上吸烟……他说:‘唉,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他就怕这几天下雨……’”,雷雨天为导演不能拍戏而发愁,夜不能寐。
    片段四:“天亮后,我起来,见父亲站在窗前发怔……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办公室窗口,见父亲在雨中大步疾行”,天亮后,冒大雨赶往剧组。
    人物性格:
    从片段一可看出,一个群众演员能得到认可,可见父亲演戏认真,一丝不苟;
    从片段二可看出,父亲敬畏“职业”,“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真诚守信,不让走就一直等着不离开;
    从片段三、四可看出,父亲淳朴善良,为人着想,下雨父亲夜不能寐,第二天早上“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冒雨赶往极可能不拍戏的剧组。
    总的来说,父亲是一个“普通人”,只是饰演不起眼的群众角色,但他却是一位品行正、淳朴高尚的人,并赢得了儿子的崇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少即通百家,善言老、庄。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欲官之,不受。上元元年,称疾还山,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卢照邻等师事之。问曰:“高医愈疾,其道如何?”答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①,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则蒸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竭则燋槁,发乎面,动乎形。天地亦然。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照邻曰:“人事奈何?”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复问养生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生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永淳初,卒,年百余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选自《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选自孙思邈《千金药方》)
    【注】①荣卫:中医术语,“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泛指气血、身体。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霓天/常数也/
    B.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霓/天常数也/
    C.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霓/天常数也/
    D.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霓天/常数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家,即“诸子百家”,一般是对先秦时期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
    B. 邑司,指管理公主事务的机构或供职于此的官吏,文中指住宅。
    C. 稼穑,分别是指种植和收割,语出《诗经》,连用泛指农业劳动。
    D. 明器,指古代官员大户去世时家中所留下的财产和器物等遗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他学识渊博,擅长谈论老子、庄周的学说,得到了洛州总管的称赞。
    B. 卢照邻尊孙思邈为师,向他请教了独到的行医之道,问及人事、养生等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C. 孙思邈不图功名利禄,唐太宗召他做官,他称自己年老且有目不明耳不聪之疾,未被接受。
    D. 为了说明养生的要诀,孙思邈用假设的说法,谈及士农工商等各行业和君臣父子等各身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
    (2)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
    14. 孙思邈被唐太宗评价为“百代之师”,被后世尊称为“药王”,都在其“医道”之妙。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他的“医道”体现在何处。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这是一位神童啊!只不过(但是)他本领太大,很难为我(这小小州衙)所用啊。
    (2)天有满盈和虚亏,人有艰难和危险,如不能谨慎决定自己的行为(或谨慎对待自己,谨慎自处),就不能渡过难关。
    14. ①尊崇天人贯通的思想,顺应天理,自觉遵守自然规律;②对凡事都有敬畏之心,谨慎支配自己的行为;③广研真知,将医学与知识、人事、养生等融会贯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有四季和五行,寒暑交替,阴阳之气和洽就形成雨,激奋就形成风,凝滞就结成霜雪,舒展就成为虹霓,这是老天的日常规律。
    “四时五行”是并列的关系,不可断开;“寒暑”与“迭居”构成主谓关系,不可断开;排除AC;
    “为”是“成为”“变成”的意思,在句中充当谓语,其宾语为“虹霓”,后面断开;“天常数”是定中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明器”解释错误,“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还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从上文“薄葬”可知,文中“明器”指随葬器物。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称自己年老且有目不明耳不聪之疾”错误,原文说他“年已老,而听视聪瞭”是客观叙述;虽年老,但听力视力都很好,绝非自己“称疾”。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顾……尔”,只不过……罢了;“器”,“才能”,本领,本事;“为用”,为我所用,被我任用;“圣童也”,判断句式。
    (2)“屯危”,困难和危险;“济,度过难关;“不自慎”,宾语前置句,不能谨慎对待自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常数也……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意为“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是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一定是以自然法则为根本。……这是老天的日常规……这是人的日常规律。在外表现为形貌,在内表现为精气,天和人都是一样的”。据此可概括出,尊崇天人贯通的思想,顺应天理,自觉遵守自然规律;
    “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生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意为“天有满盈和虚亏,人有艰难和危险,如不能谨慎决定自己的行为,就不能渡过难关。所以养生一定要先知谨慎支配自己”。据此可概括出,对凡事都有敬畏之心,谨慎支配自己的行为;
    “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意为“如果不读四书五经,就不知道仁义的道理;不读史书,就不知道古今发生的故事;不读诸子百家学说,遇见事情发生就不能记住并且明白道理;不读《内典》,就不知道有慈悲怜悯的品德;不读《庄子》《老子》,就不能知道自然的变化,各种吉凶的事情就会随时随地发生”。据此可概括出,广研真知,将医学与知识、人事、养生等融会贯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年少时就精通百家学说,擅长谈论老子、庄周。北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他很年轻,感到很惊讶,说:“这是一位神童啊!只是他本领太大,很难为我(这小小州衙)所用啊。”孙思邈长大之后,隐居在太白山。当时,隋文帝辅助国政,以国子博士的职务征召孙思邈入朝,(孙思邈)没有接受。唐太宗初年,征召孙思邈到京城,虽然年纪老了,可听力视力都很好。唐太宗想封他做官,他没接受。上元元年,孙思邈自称有病,要回太白山,唐高宗赐给他骏马,送给他鄱阳公主的住宅让他住在那里。卢照邻等把孙思邈当成老师一样礼待他。(卢照邻)问孙思邈说:“高明的医生治愈疾病,他的医道是怎样的?”孙思邈回答说:“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是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一定是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天有四季和五行,寒暑交替,阴阳之气和洽就形成雨,激奋就形成风,凝滞就结成霜雪,舒展就成为虹霓,这是老天的日常规律。人的四肢五藏,一醒一睡,吐故纳新不断运行,阴阳之气流动就形成气血,彰显在外就成为神色,抒发出来就成为声音,这是人的日常规律。在外表现为形貌,在内表现为精气,天和人都是一样的。一旦失去规则就会气血升腾而出现热症,气血阻隔而出现寒症,气血郁结而成为瘤赘,气血溃陷而成为痈疽,气血狂越就会气喘疲累,气血滞竭就会形容枯槁,或在面容上表现出来,或在形体上流露出来。天和地也是这样。高明的医生用药物导治,以针砭救治;圣人用高尚的德行加以疏导,再用恰当的人力加以辅助。所以身体上有可治愈疾病,自然中有可解救的灾难。”卢照邻问:“人事如何处理?”孙思邈说:“胆子要大心要细,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诗经》中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小。(《诗经》中说)‘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就是说的大。(《左传》中说)一‘ 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就是说的方。(《 易经》中说)‘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说的就是圆。”卢照邻又问养生的要诀,孙思邈答曰:“天有满盈和虚亏,人有艰难和危险,如不能谨慎决定自己的行为,就不能渡过难关。所以养生一定要先知谨慎支配自己。而谨慎又以敬畏为根本,所以读书人无所敬畏就会缺少仁义,农民无所敬畏就会毁堕农耕,工匠无所敬畏就会无视规矩,商人无所敬畏就不能增加财货,子孙无所敬畏就会忘记孝悌,长辈无所敬畏就会废弃慈爱,大臣无所敬畏就不能建立功勋,君主无所敬畏就不能治理乱世。因此,至上是敬畏大道,其次是敬畏上天,其次是敬畏外物,其次是敬畏他人,其次是敬畏自身。对自身担忧的人就不会被他人所束缚,对自己敬畏的人就不会被他人所钳制,在小处谨慎的人就不会在大处畏惧,对眼前的事警戒的人对未来的事就不会轻慢。”永淳初年,孙思邈去世,年龄达到一百多岁,留下遗嘱要求家属从简治丧,墓穴中不要藏放陪葬品,祭祀时也不要用牲畜祭品。
    材料二:
    如果不读四书五经,就不知道仁义的道理;不读史书,就不知道古今发生的故事;不读诸子百家学说,遇见事情发生就不能记住并且明白道理;不读《内典》,就不知道有慈悲怜悯的品德;不读《庄子》《老子》,就不能知道自然的变化,各种吉凶的事情就会随时随地发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①
    陆游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②。老惯人间齐得丧③。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④。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注】①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②黄茅瘴:南方八九月间茅草枯黄时节所发的瘴气。③齐得丧:齐同得失。④凌烟像:唐太宗曾建凌烟阁,绘开国功臣肖像于阁中,以纪念褒扬。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有风狂雨骤,便有之后的天清气爽,词人以旷达心态惯看自然人世的变化。
    B. “千岩高卧”三句多处用典,设想自己的归隐生活情状,蕴含着复杂的情愫。
    C. 酒酣之际畅叙将来,在期待中构想友人腰佩羽箭、驻守军帐的豪壮将军形象。
    D. 词以眼前场景收尾,与好友江边对酌、品尝荔枝的美好聚会,未分别已怀念。
    16. 词人时年35岁,却在词中两次写到“老”,这两处“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老惯人间齐得丧”是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此处“老”表明自己愿意退隐、不再追求功名,颇有萧散苍凉之感。②“我老渔樵君将相”指的是自己将老而归隐,而友人将成为将领。此处的“老”表达了对友人建功立业的向往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未分别已怀恋”错,原词是“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记取”是“记着”之意,是说词人希望好友朱景参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而不是对友人的怀念。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陆游写这首词时35岁,正值壮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可是他却历尽人间磨难,屡遭打击,早早地生出白发,经历的多了,不如意多了,人的内心也一样超然平淡了。
    “老惯人间齐得丧”写出词人虽正当盛年却早生白发,也就有了叹老嗟悲的资格。再根据下文“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可知,此处“老”表明词人已有归隐之意。表现了词人愿意退隐、不再追求功名,颇有苍凉之感。
    “我老渔樵君将相”这句诗的意思是,而我不思功名,将要渔樵而老去,你却可以成为将领,你千万要记着还有一个朋友,曾在北岭僧舍。结合背景“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可知,是设想两人的未来,陆游是主战派,现在朝廷是主和派当权,自己想要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归隐山林,渔樵终老了,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建功立业的美好祝愿和向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孔子拜师的事情,给人启迪: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不耻相师。
    (2)在《鱼我所欲也》一篇中,孟子认为,生命是值得人们珍惜的,大义也是值得人们追求的,但是当“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鹃鸟,又名“子规鸟”“布谷鸟”,基于望帝化杜鹃的故事,关于杜鹃的诗词歌赋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郯子之徒 ②. 其贤不及孔子 ③. 二者不可得兼 ④. 舍生而取义者也 ⑤. 其间旦暮闻何物 ⑥. 杜鹃啼血猿哀鸣/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郯、徒、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始建于唐朝的石鼓书院是一方历经千年的翰墨书香之地,它是名扬天下的四大书院之一,更是一处繁盛千年、润泽天下的文化___①___。石鼓书院是中国书院的缩影,阅读石鼓书院的千年历史,不仅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而且可以破除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
    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湘江水道一直是衡阳人远行的首选,而石鼓书院位于三江___②___,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___③___,留下了诸多韵味无穷的诗句和故事。
    近年来,这里开设了“石鼓书院大讲堂”,通过线下讲座、电视录播和网络点播等形式,向市民传播先进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定期邀请各界专家,用现代化的方式让石鼓书院重开“山门”,把传统书院的会讲制度变成现代公共的讲座平台。有数据显示,“书院游”已经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新热点。除了提供传统文化展示的场所之外,书院在创建文明城市、传承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同样___④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圣地 汇合处 纷至沓来 功不可没
    B. 胜地 集结处 纷至沓来 功勋卓著
    C. 胜地 汇合处 络绎不绝 功不可没
    D. 圣地 集结处 络绎不绝 功勋卓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而且可以破译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
    B. 不仅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而且可以破解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
    C. 不仅可以破译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而且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
    D. 不仅可以破除中国书院的千古密码,而且还可以追寻书院文化的千年发展轨迹。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现在,我总算体会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B.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 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答案】18. A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书院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因此应选“圣地”。
    第二处:汇合处:(水流)聚集、汇合的地方。集结:聚集,特指军队等集合到一处。文中写书院的位置,在三江汇合之地,因此应选“汇合处”。
    第三处: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文中强调“无数文人墨客”到来,因此应选“纷至沓来”。
    第四处:功不可没:功劳很大,不能埋没。功勋卓著:形容人功劳、贡献很大。“功勋卓著”的主语是“人”,而语境强调的是“书院”的功劳大,因此应选“功不可没”。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引领的递进内容顺序失当,应调整两个分句顺序;
    二是搭配不当,“破除”与“密码”不搭配,应改“破除”为“破译”或“破解”。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书院游”的引号,表特定称谓;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讽刺否定。
    D.表特定称谓。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思考过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___①____。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___②___,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甲)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疾风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海上淅沥的雨点中升起,蓬蓬勃勃,潇潇洒洒,又形成一道江流吧?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破売而出。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便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乙)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终于有一天,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地下微小的果仁中破裂出来,饮几滴雨露,沐几缕春阳,又长成一棵小树吧?
    所以,生命中___③___。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21. 比较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加点的词用法及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甲句是比喻(借喻),用“白雪”比喻洪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洁白以及水势的浩大;乙句是借代,用“枯黄”的颜色代指落叶,以特征代本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落叶的特征,充满画面感。
    22. 示例:
    ①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从最高处发源
    ③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甲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也可以写借喻,因为没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用“一川白雪”比喻洪涛,生动地展现出生命洪涛的洁白与气势磅礴,勇往直前。
    乙句“枯黄”不可能被吹走,吹走的只能是落叶。枯黄是落叶的特征,这是借代的修辞,以特征来借代本体,从而突出了落叶“枯黄”的颜色、外形等特点,使句子内容具有画面感。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可知此处应写“生命像什么”。另外,根据前文“我不敢说……”的句式,可知此处应填“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第二空,根据下文“向下奔注”,可知前面应填“从最高处发源”。从第三段“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也可知第二空应填水的发源。
    第三空,处在全文最后一段,既是第五段的总起句,也是全文“思考生命问题”这一内容的总结句。根据下文“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强调生命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再结合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与结尾句“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可推知这里还应写出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关系,所以,应填“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沙漠并非完全的荒凉和死寂,当你捧起一捧沙子,也就捧起了许多植物种子……这里自有植物生命的传奇,造就传奇的在于它们的“生存之道”或“生存智慧”。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生长着最富于传奇色彩而享有美誉的胡杨树。它们根系相连,只要一棵树获得水分和营养,其他的胡杨也会共享,从而拥有了格外坚韧的生命力。在北美索诺拉沙漠,生长着一种“巨人柱”仙人掌,它们长寿,同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棵体形较大的巨人柱就可储存5000升水,可以保证存活一整年,还能尽情地开花结籽。但从幼苗长成“巨人”,堪称“保姆”的牧豆树无微不至的呵护功不可没:烈日曝晒,给它们遮阴;风雪交加,给它们掩护;严寒来袭,给它们保暖。牧豆树根系发达,便于汲取地下水,自然就分享水资源给巨人柱……终于,巨人柱高出了“保姆”树,就变得非常强壮,开始独自抵挡恶劣气候,并和牧豆树共生存。
    读了上面的文字,是不是获得一些启迪,产生不少联想?让你感受或思考最深的是什么?请你写一篇文章,准备参加“生存启示录”的征文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同根树连枝,共奏绿之歌
    生命的印象色是绿色,它象征绵延的生机、无尽的希望。树,为这绿色添上厚重的一笔。即使处在荒漠困境,也用同根连枝、守望相助的生存智慧书写生命传奇,奏响生命赞歌,颤动着人类的心灵。
    国与国相处,同气连枝,共奏对话、结伴的和平之歌。
    胡杨树,生长在贫瘠干旱的沙漠,它的生命因种内互助而富有传奇色彩:只要一棵树获得水分和营养,其他的胡杨也会共享,从而拥有格外坚韧的生命力。你是否觉得这似曾相识?干旱来袭,没有任何一棵树木能够孑然独立;大疫之下,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疫情阴云笼罩世界,他国防疫物资紧缺时,中国派出专家团队、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回报曾经接受的来自他国的友善和情谊。190多棵“树”生长在地球上,道并行,物相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输甘霖,唱和酬答,才能让绿色力量聚集,给予每一棵“树”以向下蔓延扎根、向上竞发生长的力量。
    国与国相处,求同存异,共奏平等、互惠的发展之歌。
    生物群落有着垂直与水平结构,生长习性不同则分布不同,因此各物种间得以充分利用生存资源。倘若某一物种过于强势,抢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看似其势力有一时之扩大,最终却会导致整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下降,变得脆弱,而其自身亦难存。各个国家间发展状况、特点不同,就如不同种类的树,各有生长的特色。每种树都有自己生长的价值,并没有谁比谁优越的说法。西方至上主义的文明观早该被抛却,承认多样性才有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巨人柱”仙人掌离不开牧豆树的帮助,后起的国家也将因别国的合理关切最终独挡一面,共享发展的福祉。中国倡导、推动 “一带一路”合作,把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前景广阔,高歌猛进,就是明证。多样文化的国家携手并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类共同体就在这求同存异中形成最美和弦。
    国与国相处,取长补短,共奏团结一心的青春之歌。
    青年与国家相系,青春与时代同频。我们青年,从小小树苗不断成长,即将长成顶天立地的大树。可是,一木独生不显美丽,众树和睦共生才是生存之道。我们身为祖国之一员,应与同辈青年团结一心,加强彼此了解,相互取长补短,共谱恢弘壮丽的强国之歌。我们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一员,也应与全世界青年一起,同心共梦,共谱“一起向未来”的和平发展之歌。青春是未来的希望。国与国未来能否和平相处,国与国未来能否协同发展,全系我辈之一身,亦系于全世界青少年之身。
    黄沙会湮没文明,文明之歌却永不会断绝。万众的青春同根连枝,共同生长成一片生机勃发的无垠森林,方能把荒漠绿歌从低语独吟汇聚成大合唱。这,正是自然给予人类的“生存启示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宋代诗人邵雍在《龙门道中作》写道:“物理人情自可明,何尝戚戚向平生。”我们从沙漠植物的“生存之道”或“生存智慧”中获得启迪,将“物理”与“人情”打通,自可形成我们个人的甚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道”或“智慧”,减少我们的迷惘和困惑。
    任务提示中“准备参加‘生存启示录’的征文活动”这一情境设置门槛很低,只要写了“启示”,真诚为文即可达成。那么重要的是写什么启示。从材料第一段(总起)来看,我们可以就生命传奇由“生存之道”或“生存智慧”造就来立意,但容易写得空洞,大而无当。只有当我们细读第二段(分写),并对接自己的人生体验,才可以生发出具体的属于自己的“感受或思考”,感悟与思辨,写出真切而独特的启示。
    (1)从胡杨树的“共享”而拥有坚韧的生命力获得启示:“共克时艰”“美美与共”“建立命运共同体”可以帮助彼此生存、发展甚至强大。
    (2)从巨人柱受呵护而成长而壮大获得启示:借力于强大的保护与帮助发展自己,走向强大,并与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从“保姆”牧豆树的分享和呵护使巨人柱由弱变强而共生存获得启示:帮助人而促进人走向强大,最终得到共同发展。
    (4)综合起来看,植物的“共享”与“分享”促进了种群的生命发展,改善了生存环境,也启示我们: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我们自身乃至世界更加美好。
    这些启示就是立意的基本角度,可以从某一角度或综合角度生发立意,如彼此团结、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等,借“利他”以“利我”等,或是其他角度的立意也可。只要是从材料中生发,言之在理,无一不可。此外,此次写作能涉及的领域应该相当广泛,只要扣着“生存之道”或“生存智慧”生发都是可以的,从生活到人生、从个体到群体、从自然到社会、从国家到人类等,一个领域多个领域,都可涉及。
    立意:
    1.利我利他才能共利。
    2.受他人之恩,不可忘涌泉相报。
    3.善于借势,亦是成功之道。
    相关试卷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卷(三)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卷(三)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