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练习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pptx
    • 教案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教案.docx
    • 练习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练习.doc
    • 视频
      生字视频:磨.mp4
    • 视频
      17古诗三首(整课生字).mp4
    • 视频
      生字视频:初.mp4
    • 视频
      生字视频:孤.mp4
    • 视频
      生字视频:帆.mp4
    • 视频
      生字视频:断.mp4
    • 视频
      生字视频:未.mp4
    • 视频
      生字视频:楚.mp4
    • 视频
      生字视频:遥.mp4
    • 视频
      生字视频:盘.mp4
    • 视频
      生字视频:银.mp4
    • 视频
      生字视频:镜.mp4
    • 视频
      生字视频:饮.mp4
    • 视频
      西湖风光.mp4
    • 视频
      课文朗读 三上-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mp4
    • 视频
      课文朗读 三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mp4
    • 视频
      生字视频:至.mp4
    • 视频
      课文朗读 三上-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mp4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第1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第2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第3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第4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第5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第6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第7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第8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教案第1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教案第2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教案第3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练习第1页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练习第2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3上语文 6.1 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练习,文件包含统编版3上语文61古诗三首课件pptx、统编版3上语文61古诗三首教案docx、统编版3上语文61古诗三首练习doc、生字视频至mp4、课文朗读三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mp4、课文朗读三上-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mp4、西湖风光mp4、生字视频饮mp4、生字视频镜mp4、生字视频银mp4、生字视频遥mp4、生字视频盘mp4、生字视频磨mp4、生字视频楚mp4、生字视频未mp4、生字视频断mp4、生字视频帆mp4、生字视频孤mp4、生字视频初mp4、17古诗三首整课生字mp4、课文朗读三上-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mp4等21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导读【单元导教】   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编排了三首古诗、三篇精读课文,旨在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第一个语文要素,那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学会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选做交流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写一段话的时候能够围绕一个意思去写,为习作奠定基础。习作练习旨在落实第二个语文要素,启发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去写。交流平台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了梳理归纳。识字加油站启发学生懂得形声字的特点。词句段运用在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日积月累在于通过积淀,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指向阅读,力求给学生一个具体可运用的方法,以稳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要素二则指向写作,启发学生将课文中运用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以稳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体会关键句的作用,学习借助关键句理解段意的方法板块教学关注点关键语句关键语句的位置关键语句的作用富饶的西沙群岛精读课文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 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 总领全文。 概括第五自然段的意思。 海滨小城  精读课文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 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 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 概括第四自然段的意思。 概括第五自然段的意思。概括第六自然段的意思。美丽的小兴安岭精读课文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总结全文。 语文园 地 交流平台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句的位置,感受关键句的作用。 识字加油站的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 词句段运用对语文要素二的落实进一步强化。 日积月累在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积累。这儿真美要点教学关注点习作要求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进行观察 自己打算写的这个美丽的地方都有些什么。 每一种景物都是什么样子的。运用方法 写一段话的时候,要能够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可以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用一句话概括出整篇文章的意思。运用新词用上本学期新学的词语,如闪闪发光、静悄悄、亮晶晶等。修改评议交流分享1.自己读一读,改正错别字。2.评议交流:重点围绕文段是否是围绕一个意思去写的进行评价交流。3.通过习作和同学分享自己发现的美景。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42个生字,会写52个字和46个词语,读准6个多音字。       2.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3.能说出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4.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5.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阅读:1.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3.摘抄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能够有自己的阅读体会。      4.背诵课文中的3首古诗和日积月累中的1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表达:1.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      2.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3.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      4.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17 古诗三首【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要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韵味儿。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可以自由读、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教师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儿。关注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关注想象:在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可以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1.(出示课件3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2.(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3.(出示课件5了解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出示课件6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预设: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指“太阳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1.解诗题。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开”指分开,断开。(出示课件8课件出示长江水穿过天门山的图片,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引导学生从“断”和“开”,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波澜壮阔。2)聚焦“回”,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出示课件9引导学生理解“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至此回”描写的是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明确“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3(出示课件10指导学生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4(出示课件11提问:读前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天门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蜿蜒如青龙伏地。预设2:我脑海中出现了长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船从远方徐徐而来的画面。(出示课件12过渡: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3.运用学法,自学“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示课件131)学生自学诗句。2)指名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出”是“耸出来”的意思。3)明确后两句诗的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4(出示课件14引发学生思考: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5(出示课件15引导感受“孤”的意境。提问:看到“孤”,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条怎样的船?预设:我仿佛看到在雄伟的天门山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一艘小船。6(出示课件16引导想象: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教师小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7(出示课件17提问: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预设1: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预设2: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设计意图:结合课文插图,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诗句的能力。)四、背诵积累,指导书写1.背诵积累。(出示课件18191)教师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提示如下:望天门山天门__________楚江______,碧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_____________,孤帆____________________。2)看图,读句子,联想诗句。课件出示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等场景的图片,让学生配上相应的诗句进行积累。2.指导书写。(出示课件20-23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望天门山》中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2)重点指导“断、楚、孤”,教师范写。断: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要写得瘦长些,捺变为点。右半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楚:左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横钩在横中线,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孤:左窄右宽,“瓜”的横撇和竖撇要舒展,捺要写得直立。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四、总结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4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欣赏了李白笔下天门山壮丽的景色。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5263.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7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2)背诵古诗《望天门山》。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亦、宜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会写饮、初8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3.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4.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从而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方法回顾(出示课件29教师提问: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预设1:要读好停顿。预设2:可以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预设3: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回忆古诗,复习学习《望天门山》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二、迁移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出示课件30视频导入。1)播放西湖风光的视频,学生欣赏。2)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迁移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学习与西湖有关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使学生感受西湖的美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2.(出示课件31了解诗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3.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古诗。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1)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32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④读准多音字“抹”。(出示课件33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抹”在“淡妆浓抹”中读,在“抹布”中读,在“抹墙”中读2)学生交流诗意,教师相机指导①解诗题。(出示课件34引导学生了解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是喝酒的意思,说明了事件;“湖上”是指西湖,说明了地点;“初晴后雨”说明了“先晴天后下雨”的天气情况。②解诗意。(出示课件35交流“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潋滟”“方”的意思。明确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出示课件36交流“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空蒙”“亦”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奇”。提问:西湖的景色奇在哪里?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潋滟”“空蒙”等词语,理解“奇”在诗中是“奇妙、奇特”的意思。明确诗意: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教师提问:你见过“潋滟”“空蒙”的景象吗?是怎样的?(指名学生交流。)(出示课件37出示“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图片,学生欣赏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出示课件38过渡:后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我们来借助注释,总结一下诗意吧!(出示课件39交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西子”的意思。(出示课件40教师相机出示西施的资料: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为“西子”。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指导学生理解“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明确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适宜。3)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1请学生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出示课件4243出示西湖不同天气下景象的图片,学生欣赏西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西湖美的赞赏。(出示课件44提问: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山和怎样的湖面?预设1:我仿佛看到雨天的西湖,雾蒙蒙的,感觉比较迷离,西湖有种看不清的感觉,就好像化了淡妆的人拍的艺术照一样。预设2: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闹极了。(出示课件45教师小结古诗赏析:这首诗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景色,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色,用西施之美来称赞西湖,凸显了西湖独特的美丽。4)全班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多古诗打下基础。三、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1.(出示课件46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望洞庭》。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2.(出示课件47学生根据学习单,小组合作,一起学习《望洞庭》。学习单如下:3.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1)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8指导读好停顿。指名读或小组读古诗。(出示课件49指导读准多音字“磨”。明确“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磨”读,“磨面”的“磨”也读;“磨坊”的“磨”读③全班齐读古诗。2(出示课件50了解诗人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3)学生交流诗意,教师相机指导①解诗题。(出示课件5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河南省北部。“望洞庭”就是望洞庭湖看见的景象。②解诗意。(出示课件52引导学生理解“两相和”的意思。提问:你见过的月光下湖面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学生交流后,出示“秋月映照洞庭湖面”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夜晚的洞庭湖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优美、平静的意境美。(出示课件53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洞庭湖湖面微波粼粼的图片,以及铜镜的图片,理解这句诗描写的是“洞庭湖湖面微波荡漾,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的景象。(出示课件54明确“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出示课件55引导学生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了解“白银盘”是形容被月光笼罩的洞庭湖;结合注释理解“青螺”是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明确“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4)全班齐读《望洞庭》。四、概括古诗,指导书写,总结拓展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5657《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不同天气下的西湖呈现的风姿,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指导书写。(出示课件5859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望洞庭》两首诗中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2)重点指导“遥”,教师范写。遥:半包围结构,先内后外。“缶”的第二横长,在横中线上。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右上部分。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60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运用“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想象领略了西湖和洞庭湖的美丽景色。2.拓展阅读。(出示课件6162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宋]苏 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峨眉山月歌[唐]李 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63-65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61)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本课练习。2)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堂上,我为了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我让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两首诗。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我是为了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我变单纯的师教生生生互学,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我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抽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