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6.1气象灾害导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4966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6.1气象灾害导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4966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6.1气象灾害导学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49660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案整册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学案,共2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课 标 要 求
学 习 目 标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与干旱成灾的原因和危害。结合实例,说出洪涝与干旱的防御措施和避灾方法。
2.运用资料,说明台风与寒潮的成因和危害。结合实例,说出台风与寒潮的防御措施。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
一、洪涝灾害
1.形成
2.分布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多发于________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________气候区等。
(2)地形因素:________、________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________,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________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________,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判断】
(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2)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受季风影响大。( )
【知识链接1】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不同,同一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着地域差异,分析如下图所示:
二、干旱灾害
1.形成
2.危害
3.主要分布
(1)世界分布:________、亚洲和________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
东部季风区
【判断】
(1)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
(2)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重。( )
(3)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
(4)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
【学法指导】 东部季风区是我国旱灾频发区的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到来时间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降水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镇集中、工农业生产发达,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易错辨析1】 干旱和旱灾的区别
干旱是常年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特征,而旱灾指某一时期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的情况,使地区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类生存受到影响。因此,干旱区不一定发生旱灾,而湿润区也可能发生旱灾。例如,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但有时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也会造成严重的旱灾,而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的一些无人区,连续几个月不降水却不会造成旱灾。旱灾具有渐发、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三、台风灾害
1.台风
2.灾害危害
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沿海地区,多发于________季节。
【判断】
(1)台风的危害是由大风造成的。( )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都受台风的影响。( )
【易错辨析2】 热带气旋一定是台风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强度较小的热带气旋还不是台风,当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时才称为台风。两者的区别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的指向不同:台风是一种单独的地理现象,而热带气旋则是一系列现象的集合。
(2)级别上的不同:这也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一般风速小于80千米/小时的风暴只能够称为热带气旋。一旦超过80千米/小时,达到了暴风级别则称为热带风暴。当风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到了12级及以上,即可称为台风。
(3)区域所指不同:一般台风多指活跃于北太平洋西部附近的风暴。而生成于大西洋、加勒比海及北太平洋东部的风暴则称为飓风。
四、寒潮灾害
1.成因:________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________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________地区的深秋到________时节。
3.危害:
4.对我国影响:________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________地区。
【判断】
(1)寒潮多发生于冬季。( )
(2)我国东南沿海受寒潮侵袭的季节是夏秋季。( )
【易错辨析3】 寒潮一定会带来雨雪天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当寒潮发生时,能否降下雨雪,关键要看暖气团中的水汽含量。若水汽充沛,则会产生雨雪天气;若暖气团非常干燥,则不会形成雨雪,会产生大风、冻害,甚至沙尘天气。
【知识链接2】 寒潮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危害最大的季节
初春和秋末发生的寒潮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因为在此期间,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的起始或末尾,寒潮带来的低温、大风对农业有较大危害。归纳·助学助记
双考要求
体系构建
学法导引
考试内容
学考要求
选考要求
结合案例,掌握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理解它们的成因、危害和主要分布地区。运用综合思维说明其致灾过程及灾情,提升地理实践力。
1.洪涝灾害
水平2
水平3
2.干旱灾害
水平2
水平3
3.台风灾害
水平2
水平3
4.寒潮灾害
水平1
水平3
速记·认知清单
1.洪涝灾害
(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气候区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3)地形区分布: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2.干旱灾害
(1)干旱概念: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现象。
(2)干旱灾害概念: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3)多发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3.台风
(1)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2)发生时间: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即台风多发的季节是夏秋季节。
(3)天气特征:台风发生时往往伴有狂风、暴雨、风暴潮,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
(4)多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4.寒潮
(1)概念: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时空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3)寒潮危害产生的原因:寒潮带来剧烈降温、大风、大雪和冻雨天气。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学科素养大提升
探究点一 洪涝灾害
【探究导引】
传说在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思考交流】
1.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分析:黄河中下游流域易发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2.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过去治理洪水,鲧采用了“堤工障水”的方法,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试问,“疏顺导滞”是不是一定比“堤工障水”的方法有效呢?
3.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海河、淮河是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的?归纳大江大河防治模式。
【归纳升华】
1.我国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
2.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项目
内容
监测和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
防洪措施
工程措施
①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非工程措施
①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④建立统一的防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技法点拨】 分析洪水灾害的形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地形地势。一般来说,地势越低洼,排水越不畅,越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降水的集中程度。降水越集中,强度越大,越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3)地区人口密度与经济状况。地区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则同样强度的洪水造成的损失越大。
(4)抗灾能力。抗灾能力越强,造成的损失越小。
【学以致用】
1.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1)~(2)题。
(1)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
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
(2)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镇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探究点二 干旱灾害
【探究导引】
读“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交流】
1.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分析:我国干旱频次大于30的地区是_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及________。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从资源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3.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升华】
1.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旱灾的自然原因
2.干旱、暴雨分布与副高位置移动
(1)正常年份
时间
副高位置
雨带位置
图示
春末、5月份
北纬15°~20°
华南(A)
夏初、6月份
北纬20°左右
长江中下游(B)
7~8月份
北纬25°~30°
华北(C)、东北(D)
9月份
副高南退
雨带随之南退,北方雨季结束
(2)异常年份
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当副高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
【学以致用】
2.读图,完成(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干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黄淮海平原
C.云贵高原 D.四川盆地
(2)上述地区干旱表现为( )
A.以伏旱为主 B.全年干旱
C.春旱和春夏连旱 D.冬春连旱
(3)关于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就出现干旱
B.北方降水少、耕地少易造成干旱
C.降水年际变化小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D.人口增长、工农业的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提高
探究点三 台风灾害
【探究导引】
2019年1月2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了《2018年中国气候公报》。公报指出,2018年台风灾害损失偏重。中国气象局总结了2018年台风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生成和登陆的台风多(2018年西太平洋生成29个台风,其中有11个台风登陆我国,数量惊人);第二个特点是登陆位置偏北(2018年夏季,台风安比、云雀和温比亚3个台风在一个月内相继登陆上海,非常少见);第三个特点是灾情比较重。
【思考交流】
1.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台风的危害有哪些?
2.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分析: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有哪些?
【归纳升华】
台风灾害
1.成因及分布
2.防避措施
时间段
防避措施
台风来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台风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不能及时靠岸
“停”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绕”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
“穿”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台风袭击时
外出的人
应尽快到室内躲避
待在室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伤害
强风过后不久
“台风眼”过境控制的地区上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来临
【学以致用】
3.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登陆时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读“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图”,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 )
A.台风只在夏秋季节才会生成
B.夏季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少
C.我国全年均会受到台风影响
D.夏秋季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
(2)下列关于台风造成损失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
B.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冻害
C.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
D.大风翻江倒海,吸引鱼群聚集
(3)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强监测和预防 ②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 ③出行建议乘坐飞机 ④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 ⑤农田夜间防御霜冻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探究点四 寒潮灾害
【探究导引】
受强冷空气影响,2月13日至15日,鄂尔多斯市出现2020年以来第一次大范围寒潮天气,气温大幅下降。监测数据显示,15日各旗区最低气温降至-20.1~-13.8 ℃,较13日下降9.2~15.7 ℃,其中大部分地区降幅超过10 ℃,最高气温跌至-8.4~-4.5 ℃,较13日下降10.2~18.6 ℃,其中大部分地区降幅超13 ℃。期间,风力较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其中13日杭锦旗和乌审旗北部出现大风(瞬时极大风速≥17.2米/秒),14日乌审旗、康巴什区、伊金霍洛旗和杭锦旗出现大风。
【思考交流】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寒潮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2.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分析:寒潮天气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征?
【归纳升华】
寒潮灾害
1.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和源地示意图
2.防避措施
(1)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2)对农作物和牧区的牲畜采取措施,做好防寒准备。
(3)海上船只及时回港。
【学以致用】
4.2020年1月12日上海气象中心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北方强冷空气将造成该市7~9 ℃的降温,以及出现6~7级偏北风。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寒潮路径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台风和寒潮共同的天气特征是( )
A.沙尘暴 B.大风
C.干旱 D.强烈降温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基础知能全通关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 )
A.川江河段 B.长江下游河段
C.荆江河段 D.金沙江河段
2.有人说上题所选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指 ( )
A.“九省通衢”“地上悬河”
B.“洞庭湖畔”“赤壁战场”
C.“鱼米之乡”“九曲回肠”
D.“黄金水道”“险滩密布”
3.第1题所选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大
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④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0年5月14日,台风“黄蜂”登陆菲律宾东部,带去强风和强降水。下面为“黄蜂”登陆菲律宾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我国的台风多发生在( )
A.春夏季节 B.夏秋季节
C.冬春季节 D.春秋季节
5.台风带来的危害有( )
①出行困难 ②洪涝 ③农作物受损 ④降温增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读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放大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
1.强降水 低洼土地
2.(1)季风 海洋性 (2)沿河 沿海
3.(1)基础设施 (2)水土流失
4.密集 越高
5.中下游平原
【判断】 (1)× (2)√
二、
1.土壤
2.草场退化 水资源 沙尘暴
3.(1)非洲 大洋洲 (2)华南 华北
【判断】 (1)× (2)× (3)√ (4)×
三、
1.热带 副热带 西北太平洋
2.交通 滑坡 养殖 海岸 倒灌
3.东南 夏秋
【判断】 (1)× (2)×
四、
1.强冷空气 冻害
2.中高纬度 初春
3.冻害 交通
4.冬半年 西伯利亚
【判断】 (1)× (2)×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
[探究导引]
1.提示:黄河中下游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中下游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流速减缓易发洪涝。
2.提示:不一定。治理洪水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相结合。
3.提示: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在海河、淮河各大支流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防治模式:上游修建水库,中下游河道整治,加固堤防,开辟分洪区,调整扩大洪水出路。
[学以致用]
1.解析:第(1)题,由t1至t4时期,林地逐渐减少,则涵养水源能力逐步下降;村落面积增大并出现城镇,地面硬化,会加大地表径流量,加快径流汇集的速度。因此在t4时期可能出现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第(2)题,该地位于华北地区,图中显示的是山区林地逐渐减少,耕地增加,应是过度开垦、砍伐造成的地表植被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城镇出现也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答案:(1)A (2)D
探究点二
[探究导引]
1.提示:华北 长江中下游 东南沿海
2.提示:北方水资源数量少、耕地多、水土资源不匹配、供需矛盾突出。
3.提示:①北方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增加;②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受春旱威胁的农田面积扩大;③北方地区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量大。
[学以致用]
2.解析:第(1)题,干旱频次越高的地区,干旱灾害越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干旱灾害最严重。第(2)题,黄淮海平原地区,由于降水变率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常出现春旱和春夏连旱。第(3)题,降水量低于平均值才易出现干旱;北方降水少、耕地多易造成干旱;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答案:(1)B (2)C (3)D
探究点三
[探究导引]
1.提示: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等各种设施;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2.提示:沿海多,内陆少;南部多,北部少,(或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
[学以致用]
3.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春季和冬季也有台风生成,A错;夏季台风生成个数和登陆个数都是最多,B错;我国冬季台风登陆个数为0,不受台风影响,C错;夏秋季节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多,因此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D对。第(2)题,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可缓解旱情,为有利影响,不属于损失;台风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不会带来冻害;台风过境往往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巨浪可以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大风翻江倒海,不利于鱼群聚集。第(3)题,台风登陆时,在强风、暴雨天气影响下,航班不能起飞;台风灾害与霜冻无直接关系。
答案:(1)D (2)C (3)C
探究点四
[探究导引]
1.提示:秋末、冬季、初春。
2.提示:北方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南方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
[学以致用]
4.解析:第(1)题,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导致明显降温的天气,图中甲表示偏北的风,即选A。第(2)题,台风会带来大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现象,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所以两者共同的天气特征是大风。
答案:(1)A (2)B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1~3.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第2题,该河段是荆江河段,地处“鱼米之乡”,但该河段河道异常弯曲。第3题,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加上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洪蓄洪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频发。
答案:1.C 2.C 3.C
4~5.解析:第4题,台风是生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的大气旋涡,其生成需要有充足热量,夏秋季节副热带海区气温高,水汽蒸发强,容易形成大气旋涡,所以影响我国的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台风登陆时伴随大风和暴雨,容易造成出行困难、洪涝、农作物受损,A正确;台风登陆可以缓解干旱和酷热,这是台风的有利之处,降温增湿不属于台风的危害。
答案:4.B 5.A
6.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寒潮出现次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自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东北与西南两侧递减。第(2)题,P区域地势较高,气温低,同时南下冷空气易在山体北侧堆积。
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自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左右(东北与西南)两侧递减。
(2)原因: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使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导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学案设计,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学案设计,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