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979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979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49793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四首》课内巩固练习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 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把人带到一种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天宽地阔的境界。
B.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尾联则表现了离家已久的诗人要学归雁回到家乡洛阳。
C. “乡愁”,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是全诗的主题。在“乡愁”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整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D. “乡书”“归雁”暗含着一个典故——鸿雁传书。过去我们书信交流就有“鸿雁传书”的情趣,但在短信、QQ、微信等盛行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就少了“鸿雁传书”特有的浪漫。这让人不免有些伤感和遗憾。
2.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问题。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 “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 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 “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是曹操,他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次北固山下》题目中的“次”是“第二次”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目中的“龙标”和诗句中的“龙标”都是指唐朝的县名。
D.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4. 选出下列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 此曲是一篇抒情作品,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
B. “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把抽象无形的凄苦之情用可感有形的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
C. “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苍凉,“西风”与“古道”相映,更见幽静。
D.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表达了天涯游子漂泊之苦,思乡之情。
二、默写(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5. 根据要求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勃勃生机的诗 , ;展现大海的壮丽景象和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以抒发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的名句是: , 。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 , ;描写涨潮时水面宽阔的句子是: , ;表达乡愁的句子是: ? 。
(4)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也有两句与此意境相似的句子: , 。
6. 按要求默写诗句。
(1)《观沧海》中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忧虑关切之情。、
(3)《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的?
答: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
8.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 “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
(2)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 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中“阔”字的妙处。
答: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
10. 读曹操的《观沧海》做题。
(1) 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
(2) 诗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有误,尾联则表现了离家已久的诗人要让归雁把家书捎回家乡洛阳。
故选:B。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参考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潮水涨平,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本题中,D.从“左迁”可看出作者是被贬官,因此“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理解不正确。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文化常识,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
【解答】
A项,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项,“次”是“停宿”的意思;
C项,题目中的“龙标”是指唐朝的县名,诗句中的“龙标”指王昌龄;
D项,正确。
故选D。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解答】
ABD正确;
C.有误,“西风”与“古道”相映,更显出苍凉;“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见幽静。
故选C。
5.【答案】(1)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略
6.【答案】(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3)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要注意“郎”“涯”“残”的书写。
7.【答案】(1)杨花、子规、明月、风。
(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让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了诗歌鉴赏的二个方面:1、对意象的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意象的把握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一般难度较大。
8.【答案】【小题1】
曲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
【小题2】
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小题3】
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解析】1.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学习诗歌时,不仅要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还要对相关的文体知识进行背诵、积累。这是一首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不同的曲牌代表不同的格式、配乐,与曲的内容无关。“秋思”是这首曲的题目,与曲的内容有关。它是秋思中的名篇,被誉为“秋思之祖”。这些有关作者作品的知识也要熟记,尤其是有代表性的称号。
2.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题时首先弄清楚古诗的大致内容,然后把握关键词,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本题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3.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解答此类习题时,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判断诗人的情感。如果能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则能更好理解诗人的情感。本题中从“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可以得出游子思乡,想回归家园的想法。
9.【答案】(1)“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 春潮涌流, 江水几与岸平之景, 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
(2)“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让大雁捎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品析诗歌关键词语的能力。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0.【答案】【小题1】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小题2】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小题3】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解析】【试题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写景方式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描写景色要选取典型景色,要抓住景色特征来描写,通过描形绘色拟声写景,写景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人的感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白描、细节描写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还可以把景物凡在特设的环境中去描摹。总之,写景艺术可以直接绘景,也可以间接描写景色。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题干已提示写景方式,动静结合,结合具体诗句来判断即可。
2.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此类考查学生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若”是好像的意思。“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据此概括作答。
3. 此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情感基调的能力。感情基调即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心中的所触所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来表现出来,而读者再读诗歌时也会产生一个从心底而来的共鸣。诗歌常见的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等。结合具体诗句判断即可。《观沧海》从开始写观沧海所看到的萧瑟秋景,联想到最后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了作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苍凉慷慨,激昂悲壮,一种豪情壮志还有一种英雄暮年的无奈。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