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0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000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0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000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0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0007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01
展开
这是一份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01,共18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5分)1.但愿人长久,。(1分)2.有弟皆分散,。(1分)3.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的豪情;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翩而至的脚步;同样,战争、瘟疫也不能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正所谓“,”。(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2分)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2分)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三尺敞轩是隐nì( )在古朴的长泾老街的郁郁葱葱的庭院,在庭院里可凭栏俯瞰一汪泾水,细听桨声和鸟语yíng( )绕耳边,感受岁月在院中静静流淌。走进三尺敞轩,花木盆景错落有致,假山池塘______。池中有鱼,廊间有鸟,流水淙淙,春夏之交,小院充满生机。院子主人王星工于书画,闲暇之余,喜欢在屋前的小桌旁和妻子一起读书品茗。正如人生万千经历后的沉淀,三尺敞轩,若能敞开胸怀,也能窥见大世界。(1)给加点的字注音。(1分)俯瞰(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隐nì yíng绕(3)下列词语填入原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交相辉映 B.相提并论C.相映成趣 D.自出心裁6.学完《岳阳楼记》后,小笑拟了上联,请你以《醉翁亭记》为内容对出下联。(2分)上联:希文俯瞰洞庭湖心忧天下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谪守”指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迁客”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B.“饮酒”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象征着富贵吉祥、子孙昌盛;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向往。C.“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指的是晚上八时左右。D.“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丙辰中秋”中的“丙辰”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二、阅读理解(45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甲)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8.下面加点词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 B.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C.宠辱偕忘 白头偕老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把酒临风9.词语赏析。(2分)“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词极妙,试分析妙在哪里。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也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条。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范仲淹是如何实践的。(2分)【链接材料】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 (乙)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寨,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忠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选自《宋史》,有删节)11.“敌遁去”中的“遁”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1分)12.从第一段中可看出郭浩是一位什么样的将领?(2分) 13.第二段中郭浩的计策均未被采纳,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朝廷现实?(2分) (丙)诗歌鉴赏。(4分)行路难(其一)李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4.诗中的感情变化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甲)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6分)山桃花李修文①那满坡满谷的山桃花,不是一树一树,而是一簇一簇,从黄土里钻出来,或从岩石缝里活生生挤出来,渐成连绵之势,被风一吹,就好像世间的全部酸楚和苦难都被它们抹消了。我知道,在更广大的地方,干旱和寡淡、贫瘠和荒寒,仍然在山坡与山谷里深埋。但是,风再吹时,这些都将变成山桃花,一簇一簇现身。山桃花啊,满树满枝,几乎看不见一片叶子,唯有花朵,柔弱而蛮横地占据着枝头。②多年以前,为了写一部电影剧本,我一个人来到陕北角落里一个名叫“石圪梁”的村庄。站在村口,眼前的景象让我欲说还休:干旱、风沙,村庄空寂,为数不多的老人。我住的那一口窑洞,满墙透风,窗户几近朽烂。到了夜晚,甚至会有实在挨不住寒冷的狐狸奔下山来,从窗外腾空跃入,跳到我的身边。③多亏了那满坡满谷的山桃花!那一晚,北风大作,“倒春寒”明白无误地来临,雪粒子纷纷砸入窑洞,我心头生出一股巨大的悔意。我决定就此离开——不是等到天亮,而是现在就走。我拎起行李,爬上了窗外那座山的山脊。我大概记得,在山脊上一直走到天亮,就会看见山下公路上的大客车。就在此时,我看见那些司空见惯的山桃花好像被雪粒子砸得清醒了。雪粒子像携带着微弱的光,照亮了我身旁西坡上一片还未开放的山桃花,看上去,好似它们在天亮之前就会被冻死。我蹲在它们身边看了一会儿,叹息一声,接着往前走。哪知道,刚走几步,身后便传来一阵含混的轰鸣声。我回过头去,一眼看见途经的西坡好似蛰伏多年的龙王在此刻出世,沙块、黄土、断岩和碎石,瀑布一般,泥石流一般,不由分说地流泻、崩塌和狂奔……猛然间又平静下来。唯有尘土四起,穿过雪粒子,在山巅、山坡和山谷里升腾。④也不知道为什么,尘雾里,我却心疼起那些快要被冻死的山桃花:经此一劫,它们恐怕全都气绝身亡了吧?我不禁返回去,走近山体滑坡的地方,想再看它们一眼。果然,那些山桃花全都被席卷而下,连根拔起,散落在地。我靠近了其中的一簇,伸手去抚一抚它们,看上去它们像是早已对自己的命运见怪不怪。⑤哪里知道根本不是——突然,像是雪粒子瞬时绽放成雪花,一颗花苞,对,只有一颗,轻轻地抖动了一下,然后,叶柄开始轻微地战栗,萼片随即分裂。我心里一紧,死死地盯着它看。我看着它吞噬了雪粒子,再看着花托竟然在慌乱中定定地稳住了身形。⑥我知道,一桩莫大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即使如此,花开得还是比期待的更快:是的,一朵花,一朵完整的花,闪电般开了出来。在尘雾里,它被灰尘扑面;在北风里,它静止不动,小小的,但又是嚣张的。灾难已然过去,分散的河山,失去的尊严,必将全都聚拢和卷土重来!我看看这朵花,再抬头看看昏暗的天光,一时之间,震惊、激奋和仓皇全都不请自来。就在我埋首在那一朵花的面前时,更多的花,一朵一朵,一簇一簇,像是领受了召唤,更像是最后一次确认自己的命运,呼啦啦地开了。哪怕离我最近的这一簇,虽孤悬在外,也开出了五六朵,而叶柄与花托又在轻轻地抖动,更多的花,转瞬之后便要在这“倒春寒”的世上现身了。⑦可是,就在此时,山巅上再次传来巨大的轰鸣声。轰鸣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尘雾愈加浓烈,所谓兵荒马乱,所谓十万火急,不过如此。但我还是置若罔闻,屏住呼吸等待着发落——是的,最后那几朵还未开出来的花,我要等它们来发落我。⑧它们终归没有辜负我:就在即将被彻底掩埋时,它们开了。我迅疾跑开,远远站在一边,看着它们盛放一阵子,随即,被轰隆隆滚下的黄土和碎石吞没。⑨那一刻,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目睹了一场盛大的抗争。也许,我也该像那最后时刻开出的花,勇敢地迎战。每个人都有必须面对的命运——它来了,你就走不掉,必须面对。⑩这么想着,天也快亮了,远远地,我又看见了我的窑洞。我的鼻子一酸,干脆发足狂奔,跑向了我的命运。(选文有删改)16.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2分) 17.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8.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2分) 19.品味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20.这场“盛大的抗争”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下来。(4分) (乙)阅读下面议论性文章,完成后面小题。(9分)梗:互联网时代的“典故”①上网时人们常常会碰到“梗”这个词。什么是“梗”?它是怎样形成的?反映了怎样的网络文化特点?②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句赞美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③由此可见,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④“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⑤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某部科幻电影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影片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起一轮“造句”风潮。⑥“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学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这个词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⑦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分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青年人自发的选择。⑧“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行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标题中的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B.“梗”是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图片、表情包。C.出自某部科幻电影中的“梗”在网络中引起一轮“造句”风潮。D.对于网民而言,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22.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23.网络文化出现后,引发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观点一:网络文化有着很强的排他性,限制了主流文化相关内容的发展和扩散。观点二:网络文化与大众群体之间并无冲突也不存在断层,如果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大众了解和认知,同样可以和主流文化一样获得大众的喜爱。 (三)名著阅读(5分)24.《水浒传》中,“义”的内涵非常丰富。请结合下面的思维导图,任选一个角度,写出一个你认为最讲“义”的英雄人物,根据小说情节或细节,简要写出他(她)身上的“义”举。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一)综合性学习(10分)25.学完《醉翁亭记》以后,九年级(1)班拟组织“了解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下面任务由你完成。(1)主持人在介绍古代建筑亭、台、楼、阁时,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请你填写相应建筑的名称。(3分)欧阳修宴饮______________,笑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陈子昂驻足______________,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崔颢置身______________,吟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勃凭栏滕王阁,激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在“名人展厅”,展示屏上有一道古代文化名人“名”与“字”的搭配题,请你将正确选项填入表格。(3分) 文化名人范仲淹欧阳修杜甫名人的“字” A.希文 B.子美 C.永叔(3)谈到建筑名联时,有同学搜集到了下面几副对联,请给所示建筑选择相应的对联。(4分)A.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B.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C.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D.白云黄鹤,四顾苍茫,有好诗,传九百年前,楼阁重新谁更上;诗客神仙,一流人物,看东湖,在三千里外,海潮不到我能来。①琵琶亭________ ②醉翁亭________ ③岳阳楼________ ④黄鹤楼________(二)写作(50分)26.题目一:美的瞬间飞泻而下,涛声如雷,这是壶口瀑布,是大自然的美;热情如火,舞动似风,这是安塞腰鼓,是民俗的美;坚定如钢,昂扬而行,这是逆行的背影,是时代英雄的美……联系引导语,自选角度,请以《美的瞬间》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题目二:样子《现代汉语词典》对“样子”一词有以下几种解释:①形状;②人的模样或神情;③作为标准或代表,供人看或模仿的事物;④形势;情势。无论是文学作品里,还是生活中,都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样子”:周敦颐笔下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样子;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时努力的样子;“嫦娥四号”月背着陆时专家们热泪盈眶的样子;李兰娟院士摘下口罩时满脸勒痕的样子;老师们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的样子;同学们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斗志昂扬的样子……对于“样子”,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样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1. 千里共婵娟2. 无家问死生3.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4.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5. (1)kàn (2)匿 萦 (3)C6. 永叔醉游醉翁亭乐惠黎民7. B8. C A项“以”前者指“因为”,后者是“用”的意思;B项“景”前者指“日光”,后者指“风景”;C项“偕”两者均指“一起”;D项“临”前者指“居高面下”,后者指“迎着”。9.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远山”“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10. 范仲淹乐善好施,帮助他人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显贵时自己及家人依然保持清廉俭朴的生活作风。这种扶危济困、清正廉洁的品质,正是他对“先忧后乐”政治主张的实践。11. 逃跑12. 一心为国,奋勇杀敌,舍生忘死的将领。13. 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缺少高瞻远瞩、懂军事的人,最终贻误战机。14. 消沉苦闷 满怀壮志15. 这两句用了象征手法,“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在巨大的困难面前迷惘的心理。16. “我”到“石圪梁”村写剧本,因为条件艰苦想要逃离,路上目睹了山桃花经历劫难后仍然顽强盛放的景象,深受触动,最后返回村庄。17. 开篇点题,交代写作对象,写山桃花顽强绽放的姿态;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8. 写出了“我”看到山桃花即将开放时的紧张、担忧和期待。19. 贬词褒用,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桃花以人的情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山桃花面对劫难时勇敢无畏的姿态。 20. 略。 21. C22.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23. 示例:我赞同观点一,因为网络语言大大折损了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等;网络文化存在于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中,如果离开网络可能导致无法正常交流;网络文化主要是青年人的自发选择,在特定群体中传播,适用群体小,不具有普适性;“梗”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本就与普通文字不同,大众难以接受,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网络文化并不全是正能量的文化。24. 示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故事中,金老汉的女儿金翠莲被迫嫁与郑屠为妾,后来被郑屠的妻子赶出门,到酒楼卖唱还钱给郑屠。鲁智深为金氏父女打抱不平,先帮两人脱身,然后到集市找到正在卖肉的郑屠,以切肉为名消耗他的体力和耐心,最后郑屠不堪忍受,两人厮打起来,鲁智深三拳将其打死,为民除害。这体现了鲁智深济弱除暴的侠义之举。25. (1)醉翁亭 幽州台 黄鹤楼(2)A C B(3)①B ②A ③C ④D26.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