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2届高三二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高三二模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的膜共同构成的。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生物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蛋白质等
B.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只参与ATP水解
C.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保护自身不被酶水解
D.利用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2.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纤维素、糖原、丙酮酸、脂肪酸的化学元素的种类相同
B.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过程
C.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细菌在含31P的培养基中繁殖,子一代细菌都含放射性
D.DNA双链均被15N标记的细菌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繁殖,子一代细菌只含14N
3.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其结构特化而富含血红蛋白,能运输O2和CO2。下列有关人体红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呼吸不产生CO2
B.衰老红细胞的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
C.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
D.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钾离子的速率不受ATP含量的影响
4.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下列有关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都能合成ATP和CO2
B.受精卵的线粒体来自卵细胞,推测精子中不含线粒体
C.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的嵴,使得内膜的面积明显大于外膜的
D.利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高等动物体细胞,可以看到线粒体的内外膜
5.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D.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持久且协调的发展
6.病毒是地球上古老、微小、神奇的生物,大致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下列有关不同类型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可以利用自身模板和酶等合成蛋白质
B.烟草花叶病毒能侵染烟叶细胞,也能侵染其他生物体细胞
C.新型冠状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呼吸道,人就会患病
D.HIV会侵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但患者并不是直接死于HIV感染
7.果蝇体型小,繁殖快,且染色体数目少,通常被选用为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材料。下列有关果蝇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前期,核膜开始解体,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板两侧
C.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缢裂
D.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逐渐消失
8.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神经递质可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内脏及皮肤血管收缩、心跳加速,汗腺分泌量增多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可能受神经的支配
B.神经元分泌肾上腺素的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C.肾上腺素作为激素作用的范围较广泛、反应速度较缓慢
D.肾上腺素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
9.新冠病毒的流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影响。下图表示针对新冠病毒感染人群的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导致吞噬细胞的活动增强
B.感染初期,感染者体内都能检测到新冠病毒的核酸和特异性抗体
C.在重度感染人群中,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启动晚且强度低
D.在重度感染人群中,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持续时间长且强度高
10.我国科学家在研究水稻杂种不育现象时发现,品种甲7号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基因ORF2和ORF3分别编码毒蛋白和解毒蛋白,它们分别在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花粉细胞中表达,解毒蛋白会自动消除毒蛋白的毒害作用,使花粉细胞顺利完成发育;水稻品种乙7号染色体相应位点上只有编码无毒蛋白的基因orf2而无基因ORF3及其等位基因。品种甲、乙的杂交种(如图)虽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部分花粉不育(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品种甲与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ORF2、orf2与ORF3是一组复等位基因
C.F1产生的含基因orf2的花粉可育
D.F1产生的含基因ORF2的花粉可育
11.某地一个山坡发生严重火灾若干年后,在自然状态下又形成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的生物群落可能与火灾前的生物群落基本相同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数量和生物量均会增加
C.随着演替的进行,食物链增多,能量传递效率提高
D.经过演替该山坡可能最终会形成森林群落
12.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
B.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捕捞时应将鱼种群数量控制在K/2为宜
C.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
D.过度捕捞造成长江中鱼类的减少甚至部分绝迹,可以通过引入并放养多种鱼类来增加长江生物多样性
13.某水生观赏植物的叶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类型,其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类型。现让两个纯种的普通叶黑色种子(甲)植株和枫形叶白色种子(乙)植株杂交得F1,再让F1自交得F2,F2的表现类型及比例为普通叶黑色种子:枫形叶黑色种子:普通叶白色种子:枫形叶白色种子=27∶21∶9∶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杂交实验F2表现类型及比例推测,控制该植株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只有三对,且其中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通过分析可知,该观赏植物的叶形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C.若将F1与乙植株杂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应为普通叶黑色种子∶枫形叶黑色种子∶普通叶白色种子∶枫形叶白色种子=1∶1∶1∶1
D.若让F2中的枫形叶黑色种子长成的植株相互杂交,则其子代中不可能出现普通叶黑色种子
14.研究发现,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突变体(Budl基因过量表达)不具有顶端优势现象,原因可能是Bud1会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某小组通过图1所示的实验进行了相关探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顶端优势通常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相对较慢的现象
B.该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实验组为野生型组
C.该实验的因变量检测指标是4h后下胚轴放射性生长素的含量
D.图2的结果是野生型植株的生长素相对运输速率比突变体植株的高
15.根据生活史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如图所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灭绝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种群就会走向灭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在S点左右时,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
B.K对策生物的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等于零
C.有害的r对策生物由于个体小,寿命短,很容易被人们彻底清除
D.K对策生物在X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6.人类某遗传病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E控制,基因型为ee的个体表现正常,含基因E的个体患病率为80%。下图1是该遗传病的某家庭遗传系谱图,图2表示图1中的4个成员相关基因的电泳分离结果。下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I1的检测结果为c,则I2的检测结果不可能是d
B.若I1、I2的检测结果分别为a,b,则条带②表示基因E
C.若I1、I2的检测结果分别为a、c,则条带②表示基因e
D.若I1、I2的检测结果分别为a,b,则I1、I2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3/5
二、综合题
17.植物细胞能将胞内的ATP通过膜泡运输释放到胞外,形成胞外ATP(eATP)。eATP可通过受体介导的方式,调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抗病反应等生理活动。为探究eATP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科研小组用去离子水配制了适宜浓度eATP的溶液,并用其处理菜豆的叶片。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等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植物细胞释放ATP的方式是 。eATP通过受体介导的方式调节植物细胞的生理活动,在该过程中,eATP是一种 。
(2)该实验对照组的处理方式为 。根据实验结果,eATP能提高菜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原因可能是 。
(3)活性氧(ROS)能促进植物叶肉细胞气孔的开放,NADPH氧化酶是ROS产生的关键酶,该酶在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 。科研人员用eATP处理NADPH氧化酶基因缺失突变体,发现净光合速率基本不变。试推测eATP调节植物光合速率的机制: 。
18.血糖浓度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胰岛素分泌增多会使血糖浓度降低,甚至会引起不安、呼吸急促、痉挛、休克等低血糖症状,肾上腺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为验证上述结论,某实验小组采用大鼠、胰岛素浴液、肾上腺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等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信息分子有 (答出2点)。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机理是 。
(2)该实验小组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均分为4组进行了如下表所示实验,请补充完善实验步骤:
实验组
步骤一
观察大鼠的状态
步骤二
观察大鼠的状态
甲
先注射生理盐水
正常
再注射生理盐水
正常
乙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
出现低血糖症状
①
低血糖症状
丙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
出现低血糖症状
②
丁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
出现低血糖症状
③
④
(3)乙组大鼠实验后不予以喂食,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神志不清、记忆力下降的症状,原因是 。
19.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一个物种按生理要求及所需资源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由于物种相互作用而实际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藤壶甲生活在浅水区岩石上而常暴露在空气中,藤壶乙生活在深水区岩石上而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在深水区藤壶乙常把藤壶甲从岩石上排挤掉并取而代之。科研人员将藤壶乙从深水区岩石上清除掉后观察到藤壶甲可以很容易占据深水区,而藤壶乙却不能适应浅水区岩石环境。请分别分析藤壶甲和藤壶乙的基本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的宽窄关系: 。
(2)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竞争,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在 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共存。两种鸟因取食相同干树上的同种昆虫而发生竞争,但在自然条件下,两种鸟可通过分别取食树叶上的昆虫和树底下的昆虫而实现共存,这是因为两种鸟借助于昆虫空间 方向的分布而避免了生态位重叠和竞争。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是 的结果,其意义在于 。
20.许多植物品种表现出杂种优势。某农作物是高度自交的植物,培育杂种比较困难。研究人员利用在该植物中发现的雄性不育基因,为杂种的培育开辟便捷之路。现已知相关基因及其控制的性状如下:种皮的褐色基因B对黄色基因b为显性;窄叶基因N对宽叶基因为显性;雄性可育基因F对雄性不育基因f为显性,基因型为ff的植株不能产生花粉。为研究上述基因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已知F2个体由F1个体自交获得。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P亲本
F1表现型及比例
F2表现型及比例
Ⅰ
甲(褐色可育)×乙(黄色不育)
全为褐色可育
?
Ⅱ
丙(窄叶可育)×丁(宽叶不育)
窄叶可育:窄叶不育=1:1
窄叶可育:窄叶不育:宽叶可育:宽叶不育=9:3:3:1
Ⅲ
戊(窄叶褐色可育)×己(宽叶褐色可育)
窄叶褐色可育:窄叶黄色不育=3:1
?
(1)根据杂交组合Ⅰ、Ⅱ、Ⅲ的实验结果可知,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这三对基因在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是 。由此可得,杂交组合Ⅰ中F2的结果是 (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
(2)杂交组合Ⅱ的F2窄叶不有个体中可能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现欲从中筛选出纯合窄叶不育个体用于育种,请写出选择的杂交实验及实验结果。
选择的杂交实验: 。
实验结果: 。
(3)杂交实验组合Ⅲ中F2的结果是 (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
21.反硝化细菌在无氧环境中能将硝酸盐转化为N2(在转化过程中不断消耗H+),在处理工业污水、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欲从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出耐高温(42℃)的反硝化细菌(目的菌),用于提高温度较高的工业污水的脱氮效率,具体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BTB培养基初始pH=6.8.BTB是酸碱指示剂,酸性条件下为黄色,中性条件下为绿色,碱性条件下为蓝色
(1)筛选分离出耐高温(42℃)的反硝化细菌所用的BTB培养基以 为唯一氮源,对该培养基可以使用 法进行灭菌。
(2)待平板凝固后,应倒置放在超净台上,目的是 。图中①②步骤将污泥样品接种到BTB培养基上使用的方法是 。
(3)接种好的培养基应该放在 的环境中培养2~3天,然后挑选显 色的单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获得纯菌株。
(4)若将获得的纯反硝化细菌菌株进行临时保藏,其操作及保藏的具体方法是 。
22.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从A生物分离出的抗虫基因导入玉米细胞,培育出的抗虫玉米ND207能够抗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等玉米主要鳞翅目害虫,并能有效减轻草地贪夜蛾带来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有4个步骤,即目的基因的获取、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因此,基因工程的含义可概括为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 ,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为获取抗虫基因,将A生物细胞的全部DNA提取、切割后与载体连接,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这个群体称为A生物的 。
(3)将抗虫基因插入Ti质粒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构建的重组基因表达载体需要含有标记基因,标记基因的作用是 。用农杆菌感染时,应优先选用玉米 (填“受伤的”或“完好的”)叶片与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共培养,选用这种叶片的理由是 。
(4)若将得到的抗虫玉米植株自交,子代中抗虫玉米与非抗虫玉米的数量比为63:1由此可作出的推断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解答】A、类囊体膜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该膜上含有色素和催化光反应的酶,分布着光合色素和蛋白质等,A正确;
B、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是一种跨膜蛋白,既参与ATP水解又参与物质运输,B错误;
C、溶酶体表面高度糖基化,能保护自身不被其内含水解酶消化,C正确;
D、葡萄糖的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NADPH,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暗反应又叫碳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分为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叫二氧化碳固定;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被NADPH还原形成糖类等有机物,同时将储存在ATP、NADPH中的化学能转移动糖类等有机物中。
2、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答案】D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A、纤维素、糖原、丙酮酸、脂肪酸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A正确;
B、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过程,B正确;
C、DNA双链均被32P标记的细菌在含31P的培养基中繁殖,由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一代细菌都含放射性,即DNA一条链被32P标记,另一条链含31P,C正确;
D、DNA双链均被15N标记的细菌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繁殖,子一代细菌既含14N,也含有15N,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有关DNA分子的复制:
(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2)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4)条件: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
(5)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C-G,T-A。
3.【答案】A
【知识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解析】【解答】A、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A正确;
B、红细胞无细胞核,不会出现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的现象,B错误;
C、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运输速率不受O2浓度的影响,C错误;
D、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钾离子属于主动运输,故受ATP含量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人体中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适于运输O2。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小分子物质)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小部分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大部分水分子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
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行运输,它们均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4.【答案】C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精子的形成过程
【解析】【解答】A、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水和丙酮酸被分解产生CO2和NADH,这一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不产生CO2,但这两个阶段都能产生ATP,A错误;
B、精细胞变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线粒体全部保留,集中分布在精子尾的基部,形成线粒体鞘,为精子的运动提供能量,但受精时精子的线粒体不进入卵细胞,因此受精卵的线粒体几乎都来自卵细胞,B错误;
C、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的嵴,使得内膜的面积明显增大而大于外膜的,C正确;
D、要观察线粒体的内外膜,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NAD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 (NAD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 (NAD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精子细胞的变形过程:细胞核→精子头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头部的顶体;中心体→精子的尾;线粒体→线粒体鞘(尾的基部);细胞内其他物质→原生质滴(最后脱落)。
3、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是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嵴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5.【答案】A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A、捕食者的存在为其他生物腾出了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C正确;
D、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持久且协调的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人口、环境、科学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2、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当前主要是降低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速度,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废物的重复利用等(2)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质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
6.【答案】D
【知识点】病毒
【解析】【解答】A、T2噬菌体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和酶均来自细菌,模板来自噬菌体,A错误;
B、烟草花叶病毒能侵染烟叶细胞,不一定能侵染其他生物体细胞,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呼吸道后,人体免疫系统可能将其消灭,人不一定会患病,C错误;
D、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后,会降低人体免疫力,患者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D正确。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7.【答案】C
【知识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果蝇细胞中含有中心体,有丝分裂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而细胞板出现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缢裂为两个子细胞,C正确;
D、纺锤体逐渐消失,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8.【答案】D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可知,肾上腺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故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可能受神经的支配,A正确;
B、神经元分泌肾上腺素的方式为胞吐,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激素作用的范围较广泛、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C正确;
D、突触后膜受肾上腺素作用,发生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协助扩撒),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协助扩撒),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递下去,且为双向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胞吐)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9.【答案】B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依照题图可知,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非特异性免疫强度增强,吞噬细胞的活动增强,A正确;
B、依照题图可知,感染初期,先非特异性免疫强度增强,特异性免疫启动晚,因而在感染初期感染者体内不能检测到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B错误;
C、依照题图,在重度感染人群中,患者的T细胞强度较低,且启动晚,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而可知细胞免疫功能启动晚且强度低,C正确;
D、依照题图可知,在重度感染人群中,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持续时间长且强度高,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后天逐渐形成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抗原识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APC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活B细胞的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胞因子;(2)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3)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其可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了,进一步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二次免疫相对于初次免疫反应更强烈、更快,产生的抗体数量更多。
10.【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品种甲,乙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因此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基因ORF2与orf2是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ORF2与ORF3是非等位基因(同一条染色体不同位置),B错误;
C、F1的花粉母细胞中因含有基因ORF2,因此其产生的花粉中都含有毒蛋白(减数分裂过程已表达),含基因orf2的花粉因不能表达解毒蛋白而不育,C错误;
D、F1产生的含基因ORF2的花粉同时含有ORF3及其表达的解毒蛋白,故而可育,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地理隔离: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同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变化。
(2)自然选择: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
(3)生殖隔离: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物种。
3、由题意可知,F1的花粉母细胞中因含有基因ORF2,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已表达毒蛋白,含基因or2的花粉因不能表达解毒蛋白而不育,F1产生的含基因ORF2的花粉可育。
11.【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火灾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该区域含有原物种的种子或繁殖体,且生存环境基本相同,所以新的生物群落可能与火灾前的生物群落基本相同,A正确;
B、随着演替的进行,种群越来越复杂,种群数量和生物量均会增加,B正确;
C、随着演替的进行,食物链增多,但能量传递效率相对稳定,一般在10%-20%之间,C错误;
D、次生演替一般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最后到森林阶段,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2.【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由环境决定,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A正确;
B、种群数量达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K之间捕捞,最多捕捞至K/2左右时停止捕捞,这样种群数量又能快速恢复,B正确;
C、群落的垂直分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群落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阳光),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一般进行套种,C正确;
D、在长江流域可放养本地鱼类,杜绝引入外来物种,否则会进一步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2、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3.【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植株的叶形性状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而种子颜色性状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该植株的叶形性状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若让F1(AaBbCc)与乙植株(aabbcc)杂交,所得子代的表现类型及比例应为普通叶黑色种子(1AaBbCc)∶枫形叶黑色种子(1AabbCc+1aaBbCc+1aabbCc)∶普通叶白色种子(1AaBbcc)∶枫形叶白色种子(1Aabbcc+1aaBbcc+1aabbcc)=1∶3∶1∶3,C错误;
D、若让F2中的枫形叶黑色种子长成的植株相互杂交,则其子代中可能出现普通叶黑色种子,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每对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配子,n对等位基因产生配子数为2n,该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数为2n,对该个体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数为2n,对该个体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数为2n,该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数为3n。
14.【答案】D
【知识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A、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A错误;
B、该实验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实验组为突变体拟南芥植株组,B错误;
C、该实验因变量检测指标是4h后下胚轴(形态学下端)放射性的大小,C错误;
D、图2的结果是野生型植株的生长素相对运输速率比突变体植株的高,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和作用:
(1)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变化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
(2)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
(3)运输: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一直可以进行,是主动运输,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15.【答案】A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不论是r对策生物还是K对策生物,S点都为稳定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A正确;
B、当种群基数低于灭绝点(X点)时,K对策生物种群可能走向灭绝,增长率为负值,B错误;
C、有害的r对策生物只有稳定平衡点(S点),没有灭绝点(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C错误;
D、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其增长速率最大是在K/2时,而X点的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16.【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若I1、I2的检测结果分别为c、d,即两人均为纯合子,则其子女也必为纯合子,与图1不符,因此I2的检测结果不可能是d,A正确;
B、若I1、I2的检测结果分别为a、b,则c、d为Ⅱ3、Ⅱ4的检测结果,均为纯合子,而Ⅱ3为患者,应该含基因E,条带②表示基因E,B正确;
C、若I1、I2的检测结果分别为a、c,则基因型分别为Ee、EE,条带②表示基因E,C错误;
D、若I1、I2再生一个孩子,其基因型为E_的概率为3/4,因此其患病概率为3/4×80%=3/5,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7.【答案】(1)胞吐;信息分子
(2)用等量的去离子水处理菜豆的叶片,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eATP能促进气孔的开放,增大胞间CO2浓度,从而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
(3)核糖体;eATP通过促进ROS的合成来促进气孔的开放,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知识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1)植物细胞能将胞内的ATP通过膜泡运输释放到胞外,说明其运输方式为胞吐;eATP是一种信息分子,能通过受体介导的方式调节植物细胞的生理活动。
(2)为探究eATP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自变量是eATP的有无,eATP是用去离子水配制的,引导对照组的处理为用等量的去离子水处理菜豆的叶片,并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与对照组相比,eATP能促进气孔的开放,增大胞间CO2浓度,从而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
(3)该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eATP通过促进ROS的合成来促进气孔的开放,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分析】1、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行运输,它们均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体调控:
(1)基因表达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休眠等都处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之下。
(2)激素调节: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环境因素调节:调节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度、重力。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温度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以及植物的地域性分布等,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在个体层次,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休眠,实际上是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以及激素产生、分布,最终表现在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的变化。
3、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4)光质:绿叶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a能够吸收传递光能之外还能转化光能,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最少。(5)水:水是光合作用产物和反应物,水的含量影响光合作用。(6)矿质元素:叶绿素的合成需要Mg2+,光合作用中其他参与物也需要矿质元素参与合成,所以矿质元素也会影响光合作用。
18.【答案】(1)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葡萄糖;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2)再注射生理盐水;再注射葡萄糖溶液;再注射肾上腺素溶液;恢复正常
(3)脑组织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血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求
【知识点】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1)胰岛B细胞可以直接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神经递质可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葡萄糖(高血糖)也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2)结合题干可知,要验证题干结论,甲组作为空白对照,为正常大鼠,乙组先注射胰岛素,再注射生理盐水,出现低血糖症状,可说明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引起不安、呼吸急促、痉挛、休克等低血糖症状;丙组先注射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症状,再注射葡萄糖,可说明胰岛素分泌增多会使血糖浓度降低;丁组先注射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症状,再注射肾上腺素溶液,恢复正常,说明肾上腺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
(3)脑组织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血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求,因此乙组大鼠实验后不予以喂食,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神志不清、记忆力下降的症状。
【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胰岛素的作用: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
(1)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易被消化酶水解,因此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采用饲喂法;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可以饲喂,也可以注射。
(2)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摘除某种内分泌腺(如公鸡的睾丸),一段时间后再注射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如睾酮),或重新植入该内分泌腺。
(3)对于幼小的动物一般不用摘除法或注射法,例如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就应该采用饲喂法。
19.【答案】(1)藤壶甲的实际生态位比基本生态位要窄,藤壶乙的实际生态位和基本生态位相同
(2)资源丰富;垂直;自然选择;充分利用群落中的自然资源,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1)在深水区,藤壶乙常把藤壶甲从岩石上排挤掉而使藤壶甲只生活在浅水区岩石上,但是将藤壶乙从深水区岩石上清除掉后,藤壶甲仍可以在深水区岩石上生存,表明藤壶甲的实际生态位比基本生态位要窄;藤壶乙不能适应浅水区岩石环境而只生活在深水区岩石上,表明藤壶乙的实际生态位和基本生态位相同。
(2)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竞争,若共同资源丰富,则两个物种可以实现共存;若共同资源匮乏,则两个物种会由于竞争而导致一方生存,另一方死亡或改变资源来源而继续生存。树叶上的昆虫与树底下的昆虫属于垂直方向的分布,两种鸟由于竞争而改变资源配置方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意义在于充分利用群落中的自然资源,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分析】1、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所吃,以及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各种关系等。
生态位的研究内容:
(1)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5)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2、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0.【答案】(1)两;BF连锁,bf连锁,Nn单独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褐色可育:黄色不育=3:1
(2)窄叶不可育与宽叶可育杂交;若后代全为窄叶,则说明被鉴定个体是纯合子
(3)窄叶褐色可育:宽叶褐色可育:窄叶黄色不可育:宽叶黄色不可育=15:5:3:1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杂交Ⅱ组合中,F2中窄叶可育:窄叶不育:宽叶可育:宽叶不育=9:3:3:1,说明控制叶型和是否可育的基因是(N/n和F/f)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由Ⅲ分析可知,F2中窄叶褐色可育:窄叶黄色不育=3:1,说明控制种皮颜色的基因和是否可育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B和F连锁、b和f连锁,故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组合Ⅰ甲(褐色可育B-F-)×乙(黄色不育bbff)得到F1为褐色可育B-F-,说明甲的基因型为BBFF,F1的基因型为BbFf,自交后,F2的结果是褐色可育(1BBFF+2BbFf):黄色不育1bbff=3:1。
(2)杂交组合Ⅱ中,丙(窄叶可育N-F-)×丁(宽叶不育nnff),后代表现为窄叶可育(N-F-):窄叶不育(N-ff)=1:1,说明亲本丙的基因型为NNFf,F1中窄叶褐色可育的基因型为NnFf,该两对等位基因位独立遗传,因此自交后,F2中窄叶不育的基因型由NNff和Nnff,要筛选 F2中窄叶不育(N_ff)个体中的纯合子,最好选择表现型为宽叶可育(nnF_)的个体与之杂交,若后代全为窄叶,则说明被鉴定个体是纯合子,即基因型为NNff。
(3)种皮颜色基因与是否可育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戊(窄叶褐色可育)×己(宽叶褐色可育)杂交,后代窄叶褐色可育:窄叶黄色不育=3: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NNBbFf、nnBbFf,其中BF连锁,bf连锁,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为:3窄叶褐色可育(1NnBBFF、2NnBbFf)、1窄叶黄色不育(Nnbbff),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情况下,NnBBFF自交子代为N_BBFF(窄叶褐色可育):nnBBFF(宽叶褐色可育)=1/3(3:1);NnBbFf子代为N_B_F_(窄叶褐色可育):N_bbff(窄叶黄色不可育):nnB_F_(宽叶褐色可育):nnbbff(宽叶黄色不可育)=2//3(9:3:3:1);Nnbbff无子代。
故Ⅲ中F2的结果是窄叶褐色可育(1/3 3/4+2/3 9/16):宽叶褐色可育(1/3 1/4+2/3 3/16):窄叶黄色不可育(2/3 3/16):宽叶黄色不可育(2/3 1/16)=15:5:3:1。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每对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配子,n对等位基因产生配子数为2n,该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数为2n,对该个体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数为2n,对该个体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数为2n,该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数为3n。
21.【答案】(1)硝酸盐;高压蒸汽灭菌
(2)避免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快的挥发,同时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而污染培养基;稀释涂布平板法
(3)42℃且无氧;蓝
(4)采用固体斜面培养的方法在4℃的冰箱中进行保藏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灭菌技术
【解析】【解答】(1)BTB培养基培养的是筛选出反硝化细菌的选择培养基,根据题意,反硝化细菌能在无氧环境中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因此,BTB培养基应以硝酸盐为为唯一氮源;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对培养基等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2)待平板凝固后,应倒置放在超净台上,可以避免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快的挥发,同时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而污染培养基。根据图示流程,将污泥样品进行梯度稀释,因此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3)由于要筛选分离出耐高温(42℃)的反硝化细菌(目的菌),所以培养基要在置于温度为42℃且无氧的环境中。根据题意:反硝化细菌能在无氧环境中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反应过程中消耗培养基中的H+,因此会导致菌落周围呈弱碱性,菌落周围培养基呈蓝色。
(4)若将获得的纯反硝化细菌菌株进行临时保藏,其操作及保藏的具体方法采用固体斜面培养的方法在4℃的冰箱中进行保藏。
【分析】1、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归纳为碳源、氨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可以制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微生物的鉴别、分离和计数,液态培养基常用于扩大化生产,观察细菌运动。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2、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3、菌种的保藏方法:①临时保藏法: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先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培养,然后将试管放入4°C的冰箱中保藏。②甘油管藏法: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先将菌液转入灭菌后的甘油中,充分混匀后放在-20°C的冷冻箱中保存。
4、平板倒置的原因:防止皿盖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且使培养基中的水分更好地蒸发。
22.【答案】(1)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
(2)基因组文库
(3)便于目的基因的筛选和鉴定;受伤的;叶片伤口处细胞释放出大量酚类物质,可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
(4)抗虫基因整合到了三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
【解析】【解答】(1)基因工程也称转基因技术,由于裸露的基因容易丢失,因此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是其最关键的一步;基因工程指的是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也称为基因重组技术或转基因技术。
(2)将A生物细胞的全部DNA提取出来,经限制酶切割后与载体连接,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这样一个群体称为A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便于目的基因的筛选和鉴定,因此表达载体上需要有标记基因;用农杆菌感染时,应优先选用玉米受伤的叶片与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共培养,因为叶片伤口处细胞会释放出大量酚类物质,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
(4)抗虫玉米植株自交,子代中抗虫玉米与非抗虫玉米的数量比为63:1,非抗虫玉米为1/64=1/4×1/4×1/4,表明抗虫基因整合到了三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所有的基因,部分基因文库包含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如:CDNA文库)、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①过程: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②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③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a、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b、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c、标记基因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 3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①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Ca2+处理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7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32.0(45.7%)
主观题(占比)
38.0(54.3%)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6(72.7%)
主观题(占比)
6(27.3%)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综合题
6(27.3%)
38.0(54.3%)
单选题
16(72.7%)
32.0(45.7%)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95.5%)
2
容易
(4.5%)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2.0(2.9%)
10
2
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2.0(2.9%)
14
3
群落的结构
7.0(10.0%)
12,19
4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2.9%)
8
5
体液免疫
2.0(2.9%)
9
6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4.0(5.7%)
10,16
7
精子的形成过程
2.0(2.9%)
4
8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0(2.9%)
5
9
非特异性免疫
2.0(2.9%)
9
10
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
7.0(10.0%)
22
11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0(2.9%)
8
12
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5.0(7.1%)
19
13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2.0(2.9%)
2
14
培养基概述及其分类
7.0(10.0%)
21
15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6.0(8.6%)
17
16
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4.0(5.7%)
1,4
17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2.0(2.9%)
3
18
群落的演替
2.0(2.9%)
11
19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15.0(21.4%)
13,20,22
20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6.0(8.6%)
17
21
病毒
2.0(2.9%)
6
22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2.0(2.9%)
7
23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2.0(2.9%)
14
24
DNA分子的复制
2.0(2.9%)
2
25
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0(2.9%)
7
26
生物的多样性
2.0(2.9%)
5
27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7.0(10.0%)
21
28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4.0(5.7%)
12,15
29
血糖平衡调节
7.0(10.0%)
18
30
灭菌技术
7.0(10.0%)
21
31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2.0(2.9%)
1
32
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2.0(2.9%)
3
2022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潮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潮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梅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梅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