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3 - (附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3 - (附答案)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3 - (附答案)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3 - (附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3 - (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3 - (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B,【答案】C,【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两句中的“浮”字含义相同。
    B.“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与“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中流”含义相同。
    C.“吴起对曰”与“肯与邻翁相对饮”(《客至》)两句中的“对”字含义不同。
    D.“在德不在险”与“其险也如此”(《蜀道难》)两句中的“险”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谓吴起曰”与“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B.“夏桀之居”与“居则曰,不吾知也”(《侍坐》)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德义不修”与“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修”字含义不同,
    D.“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之养之”与“最难将息”(《声声慢》)两句中的“将”字含义不同。
    B.“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字含义不同。
    C.“守国之本也”与“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
    D.“是夺民时也”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君不信德”与“若入的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B.“咸刈厥敌”与“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咸”字含义相同。
    C.“臣闻爱其人者”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武王克殷”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与“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在予一人”与“举以予人”(《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不同。
    C.“咸刈厥敌”与“思厥先祖父”(《六国论》)两句中的“厥”含义相同。
    D.“臣闻之”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仁是亲”与“是心足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B.“无罪者活之”与“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罪”字含义相同。
    C.“景公游于寿宫”与“秦时与臣游”(《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游”字含义相同。
    D.“百姓有过”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罪者活之”中的“活”是“使……活下来”的意思,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字含义不同。
    B.“田其田”中的第一个“田”为动词,与“莲叶何田田”(《江南》)中的“田”字含义不同。
    C.“睹长年负薪”中的“负”是“背”的意思,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D.“乐贤而哀不肖”中的“不肖”是名词“无才德之人”,与“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不肖”含义不同。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平公春筑台”中的“公”是爵位名,与“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公”字含义不同。
    B.“鳏寡有室”与“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字含义不同。
    C.“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中“者”是音节助词,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者”的用法不同。
    D.“乃罢台役”中的“罢”是停止的意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靡使有余”与“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中的“余”字含义不同。
    B.“以其仁而有德也”与“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C.“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中的“老”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第二个“老”字含义相同。
    D.“论而供秩焉”与“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中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与“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之于”含义相同。
    B.“饥者则食之”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两句中的“者”字含义相同。
    C.“寒者则衣之”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衣”字含义和用法相同。
    D.“育之长之”与“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两句中的“长”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两句中的“下”字含义相同。
    B.“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两句中的“哉”字含义相同。
    C.“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两句中的“左”字含义不同。
    D.“而禹灭之”中的“禹”指的是“大禹”,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汤放之”中的“汤”指的是“商汤”,灭了夏王朝,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
    B.“船中之人尽敌国也”与“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两句中的“尽”字含义相同。
    C.“恶其余胥”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恶”字含义不同。
    D.“使各居其宅”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不同。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变旧新”与“是故无贵无贱”(《师说》)两句中的“无”字含义相同。
    B.“景公游于寿宫”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乐贤而哀不肖”与“尊贤而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不同。
    D.“晏子”又名“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聪颖机智,能言善辩。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请求老弱之不养”与“之子于归,宜室其家”(《诗经·周南·桃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
    B.“晋平公春筑台”与“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句中的“春”字含义相同。
    C.“是夺民时也”与“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D.“乃罢台役”与“役聪明之耳目”(《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役”字含义不同。
    【参考答案】1. 【答案】A
    A项不同,前者读sì为“让……吃”的意思,后者读shí,为“吃”的意思;B项均为“放逐,流放”之意。C项不同,前者为否定副词“不”,后者为动词“倒下”;D项不同,前者为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悲伤”,后者为形容词,悲伤,悲苦。
    2.【答案】A
    A项,前者是动词“乘船”的意思,后者是“漂浮”的意思;B项,意义相同,都是“河流中央”的意思;C项,前者是“回答、对答”的意思,后者是“彼此相向”的意思。D项,前者是名词“险要的地形”的意思,后者是“艰险”的意思。
    3.【答案】B
    B项,前者是“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平素家居”的意思。A项,两个“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C项,前者是“学习、锻炼和培养等”的意思,后者是“修订”的意思;D项,前者是“险固”的意思,后者是“顽固”的意思。
    4.【答案】D
    D项,前者是“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强行改变”的意思;A项,前者是“抚养”的意思,后者是“调养”的意思;B项,前者是“达到”的意思,后者是“等到”的意思;C项,都是“根本”的意思。
    5.【答案】C
    C项,前者是动词“喜爱”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吝惜”的意思;A项,前者是假设连词“如果”的意思,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B项,两者都是副词“全”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攻克”的意思,后者是能愿动词“能够”的意思。
    6.【答案】A
    A项,前者是“……的原因”,后者表目的或方式,“用来……”;B项,前者通“余”,作代词“我”讲,后者是“给”的意思;C项,都是代词“其”;D项,前者是“听到”的意思,后者是“使……听到”的意思。
    7.【答案】C
    C项,前者是动词“游览”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交好”的意思;A项,前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是代词“这”的意思;B项,都是“罪过”的意思;D项,前者是“过错”的意思,后者是“责怪”的意思。
    8.【答案】A
    A项,“活”字含义相同,都是“使……活下来” 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耕作”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茂盛”的意思;B项,都是“背着”的意思;D项,前者是“无才德之人”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无才德”的意思。一般来说,词性(即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9.【答案】C
    C项,“古者”“昔者”中的“者”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作音节助词,表停顿,不翻译。A项,前者是爵位名,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上对下的尊称。B项,前者是“老而无夫之人”,后者是“寡德”的意思,“寡人”是“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D项,前者是“停止”的意思,后者是“贬低排斥”的意思。
    10.【答案】D
    D项,前者是句末语气词,后者是疑问代词“什么”;A项,前者是“残余”的意思,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B项,前者是连词“因为”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都是“老人”的意思。
    11.【答案】C
    C项,前者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有衣服穿,后者是名词的一般动用,穿丝帛做的衣服;A项,二者含义是“对于”,两个句子的结构特征完全一样,其用法和意义也是相同的。B项,“者”作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D项,前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长大;后者是形容词,年长,相比之下年纪大。
    12.【答案】A
    A项,前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往下走;后者是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下。B项,二者句式完全一致,都是主谓倒装句,“哉”作语气词,表示感叹。比较虚词重点看结构语境!C项,前者方位名词作动词,是“左边有”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意思是“左手”。
    13.【答案】B
    B项,前者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全都是”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吐尽”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厌恶”的意思;后者是疑问副词“怎么”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让”的意思;后者是“假如”的意思,“向使”二字都表示假设。
    14.【答案】C
    C项,两处的“贤”都处在宾语的位置上,都是形容词作名词,“贤人”的意思。A项的“无”都是“无论”的意思,前者“无”后有“旧新”,后者“无”后有“贵、贱”,根据语境(后面所跟两种相反的事物)可推断。B项,前者是介词,意思是“在”;后者是介词,意思是“比”。一个结构是“动词+于”,另一个结构是“形容词+于”,结构不同,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
    15.【答案】B
    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在春天”的意思;后句是名词“春光、春景”的意思。A项,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为“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后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用于名词之前。C项,前者是代词“这”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对的、正确的”的意思;D项,前者是“劳役”的意思,后者是“役使”的意思。
    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3(教师版)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
    A项不同,前者读sì为“让……吃”的意思,后者读shí,为“吃”的意思;
    B项均为“放逐,流放”之意。
    C项不同,前者为否定副词“不”,后者为动词“倒下”;
    D项不同,前者为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悲伤”,后者为形容词,悲伤,悲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两句中的“浮”字含义相同。
    B.“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与“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中流”含义相同。
    C.“吴起对曰”与“肯与邻翁相对饮”(《客至》)两句中的“对”字含义不同。
    D.“在德不在险”与“其险也如此”(《蜀道难》)两句中的“险”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
    A项,前者是动词“乘船”的意思,后者是“漂浮”的意思;
    B项,意义相同,都是“河流中央”的意思;C项,前者是“回答、对答”的意思,后者是“彼此相向”的意思。
    D项,前者是名词“险要的地形”的意思,后者是“艰险”的意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谓吴起曰”与“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B.“夏桀之居”与“居则曰,不吾知也”(《侍坐》)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德义不修”与“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修”字含义不同,
    D.“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
    B项,前者是“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平素家居”的意思。
    A项,两个“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
    C项,前者是“学习、锻炼和培养等”的意思,后者是“修订”的意思;
    D项,前者是“险固”的意思,后者是“顽固”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之养之”与“最难将息”(《声声慢》)两句中的“将”字含义不同。
    B.“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字含义不同。
    C.“守国之本也”与“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
    D.“是夺民时也”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
    D项,前者是“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强行改变”的意思;
    A项,前者是“抚养”的意思,后者是“调养”的意思;
    B项,前者是“达到”的意思,后者是“等到”的意思;
    C项,都是“根本”的意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君不信德”与“若入的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B.“咸刈厥敌”与“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咸”字含义相同。
    C.“臣闻爱其人者”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武王克殷”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是动词“喜爱”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吝惜”的意思;
    A项,前者是假设连词“如果”的意思,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
    B项,两者都是副词“全”的意思;
    D项,前者是动词“攻克”的意思,后者是能愿动词“能够”的意思。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与“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在予一人”与“举以予人”(《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不同。
    C.“咸刈厥敌”与“思厥先祖父”(《六国论》)两句中的“厥”含义相同。
    D.“臣闻之”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
    A项,前者是“……的原因”,后者表目的或方式,“用来……”;
    B项,前者通“余”,作代词“我”讲,后者是“给”的意思;
    C项,都是代词“其”;
    D项,前者是“听到”的意思,后者是“使……听到”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仁是亲”与“是心足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B.“无罪者活之”与“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罪”字含义相同。
    C.“景公游于寿宫”与“秦时与臣游”(《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游”字含义相同。
    D.“百姓有过”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是动词“游览”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交好”的意思;
    A项,前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是代词“这”的意思;
    B项,都是“罪过”的意思;
    D项,前者是“过错”的意思,后者是“责怪”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罪者活之”中的“活”是“使……活下来”的意思,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字含义不同。
    B.“田其田”中的第一个“田”为动词,与“莲叶何田田”(《江南》)中的“田”字含义不同。
    C.“睹长年负薪”中的“负”是“背”的意思,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D.“乐贤而哀不肖”中的“不肖”是名词“无才德之人”,与“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不肖”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
    A项,“活”字含义相同,都是“使……活下来” 的意思;
    B项,前者是动词“耕作”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茂盛”的意思;B项,都是“背着”的意思;
    D项,前者是“无才德之人”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无才德”的意思。一般来说,词性(即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平公春筑台”中的“公”是爵位名,与“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公”字含义不同。
    B.“鳏寡有室”与“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字含义不同。
    C.“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中“者”是音节助词,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者”的用法不同。
    D.“乃罢台役”中的“罢”是停止的意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
    C项,“古者”“昔者”中的“者”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作音节助词,表停顿,不翻译。
    A项,前者是爵位名,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上对下的尊称。
    B项,前者是“老而无夫之人”,后者是“寡德”的意思,“寡人”是“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项,前者是“停止”的意思,后者是“贬低排斥”的意思。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靡使有余”与“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中的“余”字含义不同。
    B.“以其仁而有德也”与“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C.“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中的“老”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第二个“老”字含义相同。
    D.“论而供秩焉”与“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中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答案】D
    【解析】
    D项,前者是句末语气词,后者是疑问代词“什么”;
    A项,前者是“残余”的意思,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B项,前者是连词“因为”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用”的意思;
    C项,都是“老人”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与“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之于”含义相同。
    B.“饥者则食之”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两句中的“者”字含义相同。
    C.“寒者则衣之”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衣”字含义和用法相同。
    D.“育之长之”与“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两句中的“长”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有衣服穿,后者是名词的一般动用,穿丝帛做的衣服;
    A项,二者含义是“对于”,两个句子的结构特征完全一样,其用法和意义也是相同的。
    B项,“者”作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D项,前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长大;后者是形容词,年长,相比之下年纪大。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两句中的“下”字含义相同。
    B.“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两句中的“哉”字含义相同。
    C.“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两句中的“左”字含义不同。
    D.“而禹灭之”中的“禹”指的是“大禹”,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
    【答案】A
    【解析】
    A项,前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往下走;后者是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下。
    B项,二者句式完全一致,都是主谓倒装句,“哉”作语气词,表示感叹。比较虚词重点看结构语境!
    C项,前者方位名词作动词,是“左边有”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意思是“左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汤放之”中的“汤”指的是“商汤”,灭了夏王朝,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
    B.“船中之人尽敌国也”与“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两句中的“尽”字含义相同。
    C.“恶其余胥”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恶”字含义不同。
    D.“使各居其宅”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
    B项,前者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全都是”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吐尽”的意思。
    C项,前者是动词“厌恶”的意思;后者是疑问副词“怎么”的意思。
    D项,前者是动词“让”的意思;后者是“假如”的意思,“向使”二字都表示假设。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变旧新”与“是故无贵无贱”(《师说》)两句中的“无”字含义相同。
    B.“景公游于寿宫”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乐贤而哀不肖”与“尊贤而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不同。
    D.“晏子”又名“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聪颖机智,能言善辩。
    【答案】C
    【解析】
    C项,两处的“贤”都处在宾语的位置上,都是形容词作名词,“贤人”的意思。
    A项的“无”都是“无论”的意思,前者“无”后有“旧新”,后者“无”后有“贵、贱”,根据语境(后面所跟两种相反的事物)可推断。
    B项,前者是介词,意思是“在”;后者是介词,意思是“比”。一个结构是“动词+于”,另一个结构是“形容词+于”,结构不同,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请求老弱之不养”与“之子于归,宜室其家”(《诗经·周南·桃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
    B.“晋平公春筑台”与“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句中的“春”字含义相同。
    C.“是夺民时也”与“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D.“乃罢台役”与“役聪明之耳目”(《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役”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
    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在春天”的意思;后句是名词“春光、春景”的意思。
    A项,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为“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后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用于名词之前。
    C项,前者是代词“这”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对的、正确的”的意思;
    D项,前者是“劳役”的意思,后者是“役使”的意思。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成长,唯恐他不能长大。魏武侯乘船顺西河而下,行到中流,回头对吴起说:“真美啊,河山这样的险固!这是魏国的宝贝。”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不修道德仁义,因而大禹消灭了他们。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在南边,羊肠坂在北面,执政不讲仁爱,因而商汤就放逐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如果您不修德政,那么船上的这些人都会变成您敌国的人。”魏武侯说:“讲得好!”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并问他道:“将怎么对待殷商的官员和民众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就兼及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就连他房外的篱笆也厌恶。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有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姜太公退出,邵公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他,无罪的就让他活命,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旦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对旧人新人一视同仁,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老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周武王说:“胸怀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尊重贤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恩德。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带饥色。齐景公为此悲伤,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府供养他。”晏婴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贤人而哀怜无才德的人,这是守国的根本。现在您哀怜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齐景公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婴说:“圣明的帝王见到贤人而喜欢贤人,见到无才德的人就哀怜他们。现在我请求对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鳏夫寡妇,分别不同的等级供给他们的生活用度。”齐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国家供养,鳏夫寡妇都有了家室。晋平公在春季修筑亭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的圣王注重德政并务必施行,宽缓刑罚并急于民时。现在春季修筑亭台,这是侵占农时。难道这是使百姓安身立命,被后世称道的国君吗?”晋平公说:“好。”于是就停止了修筑亭台的劳役。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4 - 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4 - 学生版+教师版,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1 - 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1 - 学生版+教师版,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1 - 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1 - 学生版+教师版,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