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散文诗两首 课时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7 散文诗两首 课时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22页。
第二单元 第 7 课 散文诗二首1.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散文诗,品味散文诗语言,体验人间至爱亲情。2.把握散文诗感情基调,学习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一一《金色花》金色花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按照节奏反复朗读诗歌,深情诵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气、感情。【交流点拨】示例: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孩子的调皮、快乐)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母亲的焦急惦念)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字词学习2、词语解释1、校正字音嗅 (xiù)匿笑 (nì)祷告 (dǎo)沐浴 (mù)(1)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博迦”,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2)匿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3)祷告:向神祈求保佑。(4)《罗摩衍那》,印度的一部叙事诗,写罗摩和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罗摩是诗中的主角。为了履行对父亲的诺言,维持兄弟间的友爱,他抛弃了继承王位的权利,和妻子在森林生活了14年。情节梳理问题探究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和幸福。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问题探究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象,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问题探究4.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象。导入新课 一位中国女作家在年轻的时候,曾给印度诗圣一泰戈尔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晚上,一本书无意中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这位女作家就是冰心。她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今天,我们学习她的《荷叶 母亲》荷叶 母亲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字词释义 (1)并蒂 (bìng dì):指两朵 (及以上)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2)花瑞 (ruì):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本文指花带来好预兆。 (3)菡萏 (hàn dàn):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未放。 (4)攲斜 (qī):倾斜、歪斜。歪斜不正。 (5)慈怜 (cí lián):慈爱怜惜。 (6)荫蔽 (yīn bì) :树木遮蔽。“荫”,树荫。读“yīn”或“yìn”,此处读一声,在“荫庇”中读四声。整体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第1—3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 (第4—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第三部分 (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问题探究1.《荷叶·母亲》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着力描写红莲,重点是雨中的莲花。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问题探究3.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渡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4.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荷叶——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红莲——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课堂小结1.反复朗读散文诗,品味散文诗语言,体验人间至爱亲情。2.把握散文诗感情基调,学习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3.借物喻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以莲自比,讴歌伟大的母爱,自然贴切,新颖独特。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____” 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们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作者简介 冰心 (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简介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特点:1.本质上:属于诗,也属于散文﹐有诗的情绪和幻想﹐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给读者美和想象。2.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3.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