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题目
构成物质的微粒
所选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六章第一节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2、学会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选自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是继七年级下册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之后的内容,可以为后面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物质组成的表示方式和化学式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初次了解,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物质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端。本课题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实质等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内容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课题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实例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让学生尝试用分子和原子的理论解释化学反应,利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进一步深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巧妙地将理论与实际、科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项目
内容
应对措施
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分子、原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相接合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原子;
2、初步体会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相接合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性格,自己的知识思想基础,尤其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要考虑周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事物,明白事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教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同时教师要避免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以及在网络资源面前不知所措的现象。分子、原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由于分子、原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相接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知识点与教学内容
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效果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分子、原子的引入
图片,ppt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逐渐减少?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探究欲望。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取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分子、原子的引出做铺垫。
师生合作,获取新知
物质的微粒性及微粒的基本性质
演示实验
ppt
演示实验
播放动画
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下苯分子图像和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片
观察现象,猜想原因
自主思考,猜想结论
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
积极探究,升华新知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网络动画
用图表述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水,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情况。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氧气、水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额,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巩固、深化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知识应用,巩固新知
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
PPt
讲解
操练
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
【课堂练习】
1、打开香水瓶盖,可立即闻到一股香味。这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很小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而原子是静止的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3、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4、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6章 电能1 电能的获得和转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器材准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组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 代谢与平衡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2 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