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选择题,情景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对比阅读,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走进河滨公园,人们shà shí( )会被眼前的各色菊花深深吸引。那丛丛簇簇的菊花随风摇摆,无比娇媚。特别是并蒂( )菊,五六朵菊花并列生长在一条茎上。虽然它们的朝向不同,但是花朵紧紧贴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悬崖菊、塔菊、球菊、多头菊也相映成趣:有的全部盛开,争奇斗艳;有的好似在和游人捉迷藏,在花叶的荫蔽下匿( )笑;还有的含苞待放,好像在zhù xù( )力量,想早些看看这五彩缤纷的世界……(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上正确的拼音。并蒂( ) 匿( )笑(2)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shà shí( ) zhù xù( ) 二、选择题2.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相适应,不是任意的。B.古汉语中“高见”“高论”是敬辞,“拙作”“拙见”是谦辞。C.《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礼记》合称为“四书”。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B.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C.能否拥有正面、积极的“家风”,对提升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有着良好的影响。D.央视《诗词大会》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三、情景默写4.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主题古诗文名句爱国陆游虽年迈体衰,但不以衰老自弃,用“①______, ②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思乡马致远用“③______, ④______”(《天净沙·秋思》)写出了天涯游子浓郁难解的乡愁;李益用“⑤______, ⑥______”(《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征人月夜闻笛时的思乡愁绪。志向步入新时代,张玉滚老师不忘初心,投身家乡山村教育,一干就是18年,其志向之坚定,我们可以用孔子“⑦______, ⑧______”(《论语》)来形容。 四、名著阅读5.名著阅读。《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请结合原著,在表格空白处补充恰当内容。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队伍小档案 离开原因后续情节第一次①观音传唐僧金箍,授紧箍咒,并劝返悟空;唐僧骗悟空戴上金箍,悟空受教,随师西进。第二次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唐僧认为悟空杀的是好人,将他逐走。②第三次孙悟空打死拦路强盗,唐僧认为悟空凶恶太甚,将他逐走。唐僧受难,沙僧前往观音处求助;悟空随沙僧返回,打死六耳猕猴;师徒四人和好如初。 五、综合性学习7.综合性学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成长。为了分享文学带给我们的诗意与美好,班级准备开展以“文学部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创立班刊】(1)班级拟创建班刊,下面是这份刊物创办前的策划框架,请你补充完整。程序一:① 程序二:征集刊名及办刊建议程序三:设计刊物栏目(板块) 程序四:②【布置文学角】(2)为了方便同学们阅读,班级拟在教室一角布置一块文学展示墙,请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创意设计。 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文本一】①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②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③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④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⑤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⑥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⑦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⑧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⑨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⑩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节选自郑振铎《猫》)【文本二】①(1)在墙脚跟刷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于父亲的玳瑁的怀念。②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③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④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的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⑤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⑦“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⑧我们弯过头去看,B.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父亲立刻感受到它的感觉,便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⑨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⑩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⑪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⑫“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的听见了。”⑬“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⑭(2)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⑮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回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⑯从这一天起,玳瑁便不再走进父亲的以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我代替了父亲的工作,给玳瑁在厨房里备好鱼拌的饭,敲着碗,叫着“玳瑁”。玳瑁没有回答,也不出来。一星期后,家里的戚友渐渐少了。玳瑁仍不大肯露面。无论谁叫它,都不答应,偶然在楼梯上溜过的后影,显得憔悴而且瘦削。⑰一天一天家里愈加冷静了。满屋里主宰着静默的悲哀。最会捕鼠的玳瑁连夜里吱吱叫着活动的老鼠也不过问了。我们毫不埋怨它。我们知道它所以这样的原因。⑱现在距我们离家的时候又已一月多了。(3)玳瑁应该很健康吧?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的玳瑁。(节选自王鲁彦《父亲的玳瑁》,有删改)8.文本二中父亲对玳瑁的感情极深,具体体现在哪里?9.结合语境,按照括号里的提示,品味文中画线句子。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从修辞的角度)B.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父亲立刻感受到它的感觉,便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从加点词的角度)10.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11.文本一的作者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文本二的作者“希望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的玳瑁”,他们对猫不同态度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母亲的雨天①我们小的时候,母亲不喜欢雨天。②春雨绵绵,下起来就不爱停歇。我家三间土屋,黄泥抹的屋顶,在春雨的慢慢浸洇下,不出一天就会漏雨,滴答、滴答、滴答,雨水不分昼夜滴落在接雨的盆里罐里,滴滴答答的声音,让母亲愁容满面,一叹再叹。最让母亲发愁的还是我们兄妹三个不懂事的孩子,总趁母亲一眼没看住便蹿出院去,冒着细雨去找小伙伴们玩耍,不玩到衣服湿透,鞋子裹满泥巴,是不会想起来回家的。母亲苦于拿不出衣服给我们替换,所以一顿巴掌也是躲不过的。那雨天,对母亲来说,是一场绵绵的愁烦。③夏天的雨下得急,又猛烈,一场雨刚过,太阳就出来暴晒,地面刚刚干,接着又是一场。麦收过后,真正入了夏,天气开始湿热,满田的庄稼苗疯长,和庄稼苗同样疯长的还有杂草。母亲整天在田里劳作,施肥打药,间苗锄草,掐尖打杈,她的汗衫湿透,腰身累弯,仍然忙不完地里那些活。她需要炽烈的阳光把刚刚除掉的杂草晒死,可是往往一场大雨过后,锄干净的庄稼垄里又钻出密密麻麻的草芽芽,已拔掉的草棵也会起死回生,又在雨水里扎根活过来。雨过天晴,烈日当空,母亲只好再次汗流浃背地去锄草。那雨,对母亲来说是一遍又一遍的疲累与煎熬。④秋天,棉花刚刚采摘回来,像小山一样堆在房顶。雪白暄软的棉花需要接连几天明媚的阳光来晒干,然后送到棉站,卖个好价钱。可是总有那么一场秋雨,淅淅沥沥下个没完没了,母亲用塑料布把棉花一层一层捂在房顶上,不出几天,棉花就会被捂得发黄,发黄就会影响验定级别,至少要少卖几十甚至上百块钱,那一场秋雨,对于母亲来说,便是一场剜心剔骨的疼痛。⑤我们当时年幼,不曾懂得生活的苦,也不曾懂得母亲的累,对于我们来说,雨天最开心!因为只有下雨的时候,母亲才有空闲待在家里,给我们做一餐好吃的。炸丸子,包饺子,烙油饼……总之,那时候的雨天在我们心里是值得期待的,屋子漏雨,田里长草,棉花变黄,这些和一餐美食相比简直不值一提。⑥下雨天的母亲,竭尽所能,满足我们的要求。父亲看我们围在桌前狼吞虎咽,总是打趣埋怨母亲:油是不是放太多了?这三个小家伙会吃死老子的!母亲会送父亲一个白眼,然后和父亲一起笑话我们的吃相,尤其是我,因为是个女孩,总是被数落吃相不雅,却也没妨碍我依然吃得肚皮溜圆。⑦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家里翻盖了房子,五间红砖到顶的房子亮堂起来,房顶和地面也都用水泥处理过,房顶也搭了晾晒的架子,再也不用担心房顶的棉花被捂黄,更不用担心漏雨。并且那个时候开始使用除草剂,下再大的雨,杂草也不再疯狂。雨天,终于变成了母亲的假期。⑧至今脑子里还保存着一个下雨天:我和弟弟趴在门口的饭桌上做作业,母亲坐在床边收拾着一家人的衣服,一件一件抻得平平整整,叠得整整齐齐,再一层一层归置到橱柜里,父亲在厨房的门口哐当哐当修理着农具,弟弟的小黑狗乖乖地卧在屋檐下的背篓里。而雨,正在院里唰唰地落,一架葡萄藤在雨里,两棵柿子树在雨里,还有几棵月季也在雨里,不忧不惧。⑨这一幕就这样印在了脑子里,多少年过去,这一幕依然清晰。今天,又是雨天,窗外的天空黑沉沉的,我忙完手头的事情,突然想起来给母亲打一个电话,问问她在忙啥。电话接通,母亲笑笑说:没忙啥,在看雨。⑩看雨?我的心里突然不是滋味,眼里慢慢蓄了雨。⑪如今的雨天再长,时间再闲,母亲也不会为自己去忙活一餐美食,窗下没有写作业的我们,厨房门口没有修理农具的父亲,小黑狗也离世多年,只有院里的葡萄架还在,柿子树还在,月季也还在,一场雨在院里安静地落,母亲一个人,在窗前静坐。⑫雨天,不知窗前看雨的母亲,是否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作者:筱琴。有删改)12.文章标题“母亲的雨天”有什么作用?1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14.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看雨?我的心里突然不是滋味,眼里慢慢蓄了雨。”这句话的理解。 七、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面小题。(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二)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①及中表②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③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④,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⑤。(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注】:①俊才清称:才华出众和有好名声的人。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③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④小时了了(liǎo liǎo):小时聪明。了了:聪慧。⑤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1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去:______ 乃:______(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______ 委:______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7.《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分析语段二所属的门类,并阐明理由。德行:指值得学习、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的美好道德品行。言语:指人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方正:指人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示例:语段一出自《方正》篇。理由:陈太丘依约行事,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陈太丘的友人言而无信,失约却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懂得“信”“礼”的重要性,有理有据、落落大方地指出父亲友人的错误,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所作所为合乎道义,有“方正”之气。 八、诗歌鉴赏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8.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19.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九、作文20.题目:______触动我的心要求:①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②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可以通过一件小事、一幕场景、一件物品、一个细节等,表达情感和思考。③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可以采用卒章显志、前后呼应、铺垫渲染、抑扬对比等技巧,突出中心。。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1.(1) dì nì(2) 霎时 贮蓄2.B3.B4.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5.示例1:《父亲的病》中,衍太太让“我”在父亲临终之际大声呼唤父亲,表现出她的迷信与愚昧。示例2:《琐记》中,衍太太怂恿我们在冬天吃冰打旋子以及怂恿“我”私拿母亲的钱并散播流言,表现出她的虚伪阴险(或狡诈、心术不正)。6.①孙悟空杀了六个强盗,唐僧责怪他,悟空一怒之下离开。②唐僧被妖怪变为老虎,八戒到花果山请回孙悟空;悟空智降妖怪,师徒四人继续西行。7.(1)①组建班刊编辑部 ②征稿并拟定班刊出版时间表(2)答题要点:内容上围绕“文学”这一主题,可以是名家佳作推荐、文学著作阅读感悟、班级个人文学创作、文学相关名言、文学家轶事介绍等;形式上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内容设计外形和配色,如文学展示墙的形状、边框或底板颜色、插图插画色彩等,可以用纯文字展示,也可以图片+文字、思维导图、连环画等,能简单介绍设计意图更好。形式与内容协调,合理即可。示例:我的设计是以“文学家的故事”为专题的文学展示墙,分批介绍一些文学家的轶闻趣事、创作经历等小故事;我将文学展示墙设计成打开的书本形状,用红色边框,十分醒目;从书脊处分成左右两栏,一边是关于文学家的文字介绍,一边是他们的相关书籍或生活经历的照片,图文结合,简洁美观。8.①喜欢:因猫的外形特点而取名为“玳瑁”,传达出父亲对它的喜爱之情;②有默契:父亲能从猫的叫声中听出它的意图,叫它进后房;能敏感地觉察到玳瑁的惧怯,并作出安慰,表现了父亲和玳瑁之间的默契;③亲密:父亲叫一声“玳瑁”或者咳嗽一声,猫就会到父亲身旁,猫只听父亲管。(或:父亲临终前,抚摩并亲密地呼唤玳瑁。)④疼爱(精心照顾):父亲一吃完饭就为玳瑁准备有鱼或鱼汤拌着地饭,父亲厌鱼的味道,但经常给玳瑁带鱼回来,为它储存着。(意思对即可) 9.A. 比喻。将“我”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传神。B. “立刻”“便”表示反应的速度快,写出了父亲通过猫的眼神迅速感受到了玳瑁的惧怯并给它安慰,表现了父亲对玳瑁的了解和爱护之情(或:他们之间很有默契)。 10.第一句: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第二句:承上启下,评价父亲与玳瑁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后文写玳瑁在父亲临终前的表现与“我”的感受做铺垫。第三句:总结全文,用自己的期待再次强化玳瑁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也呼应了开头。 11.①文本一中“我”是因为自己妄下断语(主观臆断),冤枉并责打了猫,当认识到自己错误时又无法补救,猫死后他十分难过,再看见猫内心就会自责愧疚,因而“我”不愿再养猫。②文本二中的玳瑁和父亲感情深厚,父亲去世后,通过与他十分亲密的玳瑁回忆父亲,玳瑁对于我是心灵上的慰藉(感情上的寄托),所以“我”希望再见到玳瑁。12.①全文围绕“母亲的雨天”来组织材料,标题是文章的行文线索。②“母亲的雨天”不仅点明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特定天气,还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13.①吃苦耐劳:夏天烈日当空,母亲整天在田里劳作,施肥打药,间苗锄草,掐尖打杈;秋天,用塑料布把棉花一层层捂在房顶,为家事操心。②疼爱子女:母亲在下雨天竭尽所能,满足子女的要求,给子女们做炸丸子,包饺子,烙油饼等。 14.这句话写出作者听到母亲说“没忙啥,在看雨”时的意外,作者深切地感受到母亲现在的状况跟自己记忆中的截然不同,虽然仍是下雨天,母亲不用再劳作,也没有亲人的温馨陪伴,而是孤寂的一个人在窗前静坐,这令作者伤感,想要流泪。15. 去:离开。 乃:才。 期:约定。 委:舍弃。 16.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17.示例:语段二出自《言语》篇理由:孔文举面对李元礼的提问,能从容引用孔子与老子的关系解释,面对陈韪的轻视,能用言论巧妙反驳,足见孔文举的能言善谈,善于应对。符合“言语”的内涵。18.潮水涨满,两岸和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风既顺又和,船平稳地行驶。 19.尾联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20.例文:那盏灯触动我的心我童年时期,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期待着炎日蝉鸣、月下蛙叫的暑假,因为我总会被父母逼着回到乡下领略那些“田园风光”。乡下的太阳火辣辣的,空气中的每个分子都混合着鸡屎味和牛粪味,让人有些难受,但最令我忍受不了的还是奶奶的“抠”。奶奶的家其实是乡下村里人一起砌的土砖房,房子里只有几个光芒如萤火虫般微弱的30瓦小灯泡。乡下条件不好可以理解,但奶奶在这条件下还“抠”成啥样呢?从水龙头流出的水要“水”尽其用,天黑前不准开灯……在这些“铁律”下被骂的阴影,填满了我童年的暑假。我还记得妈妈洗完衣服后水就倒了,奶奶一脸的不满:“水还可以浇花浇树,可以拌和牛食,怎么就那么浪费!哎,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她的原话。而每当我为妈妈打抱不平时,妈妈总是摇头说:“你奶奶那辈节省惯了,穷怕了,多体谅体谅她吧!”于是我总是尽量不去冒犯她的规矩,可那一次,我改变了对这个“抠”奶奶的看法。那天我坐在卧室的床沿上看书,因为房里光线不好,我只好打开了那盏橘黄色的小灯。正当我还沉浸在书中的情节时,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接着是拧钥匙的声音,爸爸妈妈进门前总会敲门,那这一定是奶奶了!想到这儿,我的心瞬间提到嗓子眼上,手哆嗦着去找灯绳。“啪嗒”一声,灯关上了,我如释重负般松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门被推开了,门口站着的果然是奶奶,我心里暗自庆幸灯关了,便若无其事般继续看书。“你怎么回事?”奶奶黑着脸走了进来,把灯拉亮后质问我。我诧异奶奶突如其来的质问,心想:“不会是被发现了吧?”“怎么看书不开灯?”奶奶问。“我怕你骂我……”我心中一阵忐忑,但还是决定如实回答。听了我的话,奶奶被气笑了,说:“傻孩子,你爸爸小时候家里那么穷,我也没给他省过看书的电费啊……”一听这话,我心里涌起一阵酸涩和感动……是啊,这个贫穷的老人是如此可敬可爱!她贫穷一生,节俭一生,却从来没有在后辈的教育上吝惜过啊!那盏灯,那个人,那一刻,触动了我的心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共15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