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说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说课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文题解读,研读文本,问题探究,明明德,止于至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齐读《大学之道》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作品: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 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孔庙四配”——孔庙里还供了四位圣人,称为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大学》出自《礼记》, 是《礼记》第四十二篇 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四书之首”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内容主要写:介绍先秦的礼制阐述了周礼的意义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
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合称“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编成《小戴礼记》即《礼记》
八岁入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博大的学问 古代的高等教育机关 大人之学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主阅读,结合文章回答“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
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⑤于至善⑥。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②明:形→动,彰明、彰显③明德:美好的德行④亲民:亲近爱抚民众⑤止:至、到⑥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①而后有定②,定而后能静③,静而后能安④,安而后能虑⑤,虑而后能得⑥。
①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②定:指志向坚定不移。③静:心不妄动(妄:胡乱)④安:本指安定、平静,这里指性情安和⑤虑:本指思考、谋划,这里指思虑精详⑥得:本指得当、合适,这里指处事合宜
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①矣。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亲爱民众新民:革新民众
要学会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三句话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①者,先治②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③其家④。
①明明德于天下:状后,于天下明明德②治:治理、管理③齐:使动用法,使……齐④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显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①其身②③。欲修其身者,先正④其心。
①修:本指学习、遵循,引申为修养、修行②身:自身的品德、品性。③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品性④正:端正,使用用法,使……端正⑤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
译: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①其意②。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④。致知在格⑤物⑥。
①诚:使动用法,使……真诚②意:意念。③致:取得、得到④致其知:获得知识⑤格:本为纠正之意,治理引申为推究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①物格: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至:极、最】
译: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①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为本④。
①自:介词,从②庶人:平民百姓【表示平民百姓的词:黎民、黔首、布衣、庶民】③壹是:一律,一概。壹:副词,一概、都④本:根本
译: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
端正内心,不偏不倚,不动摇
处理好家庭、家族内部关系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八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思想理论体系。
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方法,四者是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以修身为基础的。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三纲”“八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 。
《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
明明德:以德治国立德树人
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普世价值弘扬
修身、齐家:自我完善家庭责任
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已以安百姓”,并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文的论证特点: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教课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一帧礼记誉千秋,“三礼”,“五经”,“十三经”,为什么要读《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大学》,作品简介,“大学”是什么,“大学”与“小学”,平天下,“八目”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