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第三单元 家中的物品7 它们是用什么做的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第三单元 家中的物品7 它们是用什么做的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记,指导思想,理论依据,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3、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
(6)、学生进行分类。
(三)拓展应用
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它们有什么用途?
【教学后记】
8.不一样的材料
【指导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培养提问的习惯,学习观察、比较、分类、分析、得出结论等方法。
本节课将利用观察“宝物袋”的活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地对宝物袋中的物品进行观察与探究。在此过程中设计不同的活动梯度,层层递进,使学生不自觉地卷入观察、分析材料特征的活动中,并培养学生凭证据讲话、合乎逻辑地证明自己观点的审辩式思维技能。更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利用各种感官观察不一样的材料。
【理论依据】
在17版《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了解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并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的材料,使学生能够辨识一些常见材料。材料的特性在低、中、高年级阶段都会涉及,在低年级阶段主要观察、比较材料的一些简单性能。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运用感觉器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发现各种材料有不同的表面特征。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如折一折、敲一敲、磨一磨、划一划,分别比较金属与其他材料的可弯曲性、延展性、光泽、硬度等,以此初步了解金属及其他材料的特性。
第三个环节是了解到很多物品由不同材料组成,由于这些物品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需要使用具有不同特性的材料。
【学情分析】
优点: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一些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对身边的材料进行一些辨认。经过近三个月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及合作学习的乐趣。
不足: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模糊的、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塑料和橡胶是两种不同的材料等等,同时他们也没有针对不同材料进行过科学观察、比较。
学生没有针对不同材料进行过科学观察、比较的经验。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不足。
【教学内容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教学内容重新安排,分为两课时进行。本设计主要体现第一课时。本节课共分为四个环节。
【教学方式】实验法为主,讲授法,讨论法辅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准备】五个材质不同的杯子放在黑袋子中。
【教学目标】
1.知道身边的物品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
2.能够利用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观察各种材料。
3.了解并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4.并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身边的物品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能够利用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观察各种材料。
[难点]了解并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并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不打开袋子,观察袋子里的物品。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宝物袋,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宝物呐?
那可不能那么轻易地就告诉你们。想一想,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袋子里面装了什么吗?
生:可以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看一看。
师:看来大家的办法还真多,那一会在我们观察这个袋子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不能打开袋子,那么能使劲拉扯吗?为什么不能?(袋子会破……而且建议大家尽量不要让袋子离开保护它的盒子)
师:我们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一会咱们各组的女生先进行观察,观察完毕男生再进行观察。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安安静静地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但是如果你回到了位置上就请不要再返回活动区了,我说明白了吗?一会的活动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够不够?
生:够!
师:请大家一边念着我们的小口诀,一边有秩序地到达自己的活动区。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注意汇报完整,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什么?
生:我利用手摸的方法发现袋子里有杯子,因为有杯子把手。
还发现袋子里有四个杯子,有的很软/硬。
我利用耳听的方法发现袋子里有叮叮当当的声音。
师: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
活动二:打开袋子进行观察。
师:看来你们这小手、小耳朵还真挺灵的,那么现在要想知道你们判断的对不对应该怎么验证啊?
生:打开袋子!
师:一会咱们每个小组到了活动区都轻轻地把袋子打开,但是你们刚才也说了,万一袋子里有易碎的物品怎么办?所以咱们就在盒子里打开袋子,并且把里面的物品拿出来摆放在桌面上,看看是不是像你们刚才观察到的一样?或者这次你又有什么新发现?这次你们需要多长时间呢?
生:三分钟。
师:好,三分钟时间咱们先试试,不够再加时。
师:大家看这是不是刚才你们观察到的材料呢?它们都是什么啊?那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师:为了方便大家汇报,我还提前标上了序号。谁来说说这次你利用了什么方法,又有什么发现?
生:有玻璃杯,塑料杯,金属杯,纸杯。
师:还真像你们第一次观察到的一样,有四个杯子,但是他们有什么不同啊?
我们把玻璃、塑料、金属、纸称为制作杯子的材料。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1号杯子就是玻璃制成的杯子呢?玻璃杯子长什么样子啊?
玻璃:透明,易碎,硬。金属:有金属光泽,会反光,硬。
塑料:透明,软,易变性。纸:白色,软,易变性,容易撕坏。
师:什么是透明啊?
活动三:观察原材料。
师:看来你们对材料的了解还真不少呢!接下来难度升级了。
师:老师在活动区每一个桌兜里准备了一个材料盒,一会请各组材料员双手将材料盒和记录单拿出来,为了避免一会记录错误,千万不要把材料的序号碰乱。认真观察盒子里面的材料,并且挑选出来几号材料是制作我们刚才观察到的杯子的材料,将序号填写到记录单上!
大家看,这个记录单怎么填写。如果我发现3号材料是塑料,也就是制作1号塑料杯子的材料,这里填写什么?其它的格子里就填写制作杯子的相应材料号码就可以了,我说清楚了吗?提醒大家,填之前一定要想好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这个活动你们需要多长时间呢?
生:5分钟。
师: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又准确,速度又快!
师:其他小组和他们的发现一样吗?你们知道4号材料是什么吗?那么对于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吗?
拓展
1.师:其实这两种材料也能制成杯子。那同样是杯子,为什么用这么多不一样的材料去制作呢?(回家思考)
2.师:今天老师也让你们带来了自己的杯子,快看看你们的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我们今天研究过的吗?下课可以分享一下!
【教学后记】
9.纸制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观察不同的纸,发现它们的性能及用途。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描述不同纸的轻重、薄厚、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利用简单的对比实验发现不同纸的性能及用途。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习放大镜的使用,了解人们制造工具帮助生产生活。
2.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一起观察的不同,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描述不同纸的轻重、薄厚、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利用简单的对比实验发现不同纸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难点】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一起观察的不同,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聚焦话题
谈话:把学生从家中拿来的纸制品收集在一起,创设“纸超市的情境。
提问:我们做这些物品用的纸一样吗?可以只用一种纸做“纸超市”里的所有的物品吗?
二、实践制作
1.提出问题
谈话:总结学生交流时流露出的想法,为学生提供研究样本。
介绍从“纸超市”里挑选的四种纸样本,用童趣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在科学实验室研究的氛围。
提问:它们真的不同吗?有哪些不同?
2.观察纸的外表特点
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它们的特点,寻找不同呢?
谈话:你还可以和科学小搭档合作,把四张纸放在一起比一比,讨论讨论,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
交流:你们用什么方法发现纸的什么特点了?
3.探究纸的内部特点
谈话:总结学生发现的纸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继续研究纸的特点。
实验说明:第一种,揉一揉。请你用手边揉边感受,还可以两只手揉不同的纸,看看感受一样吗?在展开看看揉过的痕迹,有什么特点?第二种,撕一撕。请你轻轻地慢慢地顺着揉过的痕迹撕开一个小口,观察撕痕,再把四张纸的撕痕放在一起比一比,把你惊奇的发现记录下来。
交流:用揉和撕的方法,你又有哪些发现?
谈话:总结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进一步发现的纸的内部特点。
4.使用工具进步观察纸
谈话:交流用实验方法发现的纸的特点时,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好奇,生生之间产生了一些质疑。于是引导学生使用工具深入研究纸的特点。
操作指导: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它分为两部分:圆圆的镜片和长方形的镜柄。很多同学使用过放大镜,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要规范的使用放大镜。我为同学们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请你们跟我一起学一学。
提问:这两个小朋友也在使用放大镜,他们这样做可以吗?
提问:请同学们用放大镜再来仔细看一看四种纸样本,它们的揉痕、撕痕、边角,比一比,看看你发现了哪些肉眼没看到的特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交流:你用放大镜发现哪些肉眼没看到的细节?
谈话:得出结论,每种纸都有“毛毛”的结构,给出科学词汇——纤维。
5.探究纸的吸水性
谈话:通过生活中用毛笔写字的实例,让学生发现纸有吸水性。
提问:那你们说这四种纸吸水的本领相同吗?谁来预测预测,给他们排排序,说说哪种纸的吸水本领强呢?
交流:引出比赛,举出生活中的跑步比赛作为例子,提出公平性。
提问:比赛开始后,你们就是小裁判,你们说应该看哪儿?看到什么现象就可以说它的吸水本领强?
实验说明:你们都是小裁判,可不能偏向某一张纸, 千万不要用手去碰它们,那样比赛就不公平了,结果也不准确了。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出它们的吸水本领,然后可以把它们的比赛名次用
1234记录在记录单上,一会儿我们一起分享。
交流:你看到什么现象?比赛名次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三、分享交流
谈话:总结本节课使用的观察方法,得出结论:不同的纸在外表、内部和吸水本领上都有所不同。
交流:再回到纸超市,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纸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呢?
【教学后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鄂教版 (2017)9 纸制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一年级上册4 金鱼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后记,教学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2022).doc,共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