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课件42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644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课件42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644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课件42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644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课件42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644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课件42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644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课件42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644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课件42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644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课件42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644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5.2* 大学之道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5.2* 大学之道示范课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品简介,礼记节选,《礼》与《礼记》,题目解读,释题什么是大学,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理清关系,止于至善,明明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礼记》中的《大学》,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编者: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相传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内容: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意义:《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它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yōu)。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礼》:“六经”之一,后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但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记: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并且《仪礼》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所以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礼记》: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到唐代已亡佚大半,《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又有董仲舒、程颐、程颢等大儒的推崇,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宋代朱熹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抽了出来,把它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此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正是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是儒家“入世”的全面体现。
THE BUSENESS PLAN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朱子曰: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谓大学,朱子一言蔽之“大人之学”。 “大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的东西。小学(8岁入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15岁入学),指大人之学,主要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学习如何“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三纲八目“纲: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成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重点字词:(1)道:宗旨,根本原则。(2)明:使动,使……彰明。(3)明:美好,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止:至,达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朱熹】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孟子】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大学之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在各种伦理关系中,都有其当行之道,这便是至善所在。
“明明德” 这里的“明德”是人本来就具有的德性,由于“明德”会被人的欲望所迷惑,所以“明明德”指人要通过学习、修为努力来恢复本性的过程。个人后天的活动都是为了找回自我、寻求本来善良的内在特性。 “亲民”,一指亲近爱抚民主 二指“新民”帮助百姓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 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这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革新”,是对民众力量的一种肯定。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 就是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从而使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内圣外王”)
“三纲领”具体内涵解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式的逻辑结构。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三纲领”之间的关系?
➢从时代出发 三纲领,是符合教育的规律。如果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标就变成了口号,流于形式,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我们那么多的腐败分子,犯罪分子,精致利己主义分子,不都是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 三纲领中,以“明德”为本。 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固的道德作为支撑,即便侥幸搏得名利于一时,也难以长久。长此以往,终究将会因为德不配位,而降下灾殃。这些年来,我们看到有多少高官明星、官二代、富二代们,因为德不配位而身败名裂,甚至身陷囹圄,身死道消。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重点字词:(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2)静:心不妄动。(3)安:性情安和。(4)虑:思虑精祥。(5)得:处事合宜。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读第一段,你明白了那些道理讲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点字词:(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3)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4)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使...端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使...真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重点字词:(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驾驭情感,修养中正平和的心态,做到情理和谐,符合礼仪法度。“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思考“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 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所以它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齐家” 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 的延伸。“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意义: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
“三纲”、 “八目”的关系
《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
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修身、齐家:自我完善家庭责任
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普世价值弘扬
明明德:以德治国,立德树人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教课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一帧礼记誉千秋,“三礼”,“五经”,“十三经”,为什么要读《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大学》,作品简介,“大学”是什么,“大学”与“小学”,平天下,“八目”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