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课后复习题
展开2022年09月09日初中物理的初中物理组卷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在北方的冬天,湿度较大的清晨会看到雾凇,形成雾凇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凝华
2.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对诗词中包含的物理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露”和“霜”的形成都是液化现象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是以流水作为参照物
D.“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3.然后我们一起回忆有关热学的知识吧!如图所示,关于生活中热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
A. 北方结冰的衣服变干是凝华现象
B. 热腾腾的包子冒着“白气”是汽化现象
C. 夏天吃雪糕消暑降温利用了熔化需要吸热
D. 舌头粘在冰糕上是由于冰糕具有粘性
4.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春天来到,积雪熔化
B.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深秋的早晨,地面上出现白霜
D.寒冷的冬天,水面结成冰
5.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草叶上形成了露珠
C.干冰逐渐变小
D.冰块逐渐熔化
二.填空题(共5小题)
6.地球是一个大水球。由于地球上有了水,生命才得以延续,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水在不断地循环着。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 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 变成小水滴或 变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入江河湖海,洒向茫茫大地,这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7.北京冬奥会赛道上的雪是利用造雪机将液态的水粉碎成雾状的小水滴,当小水滴遇到寒冷的外部空气 成小冰晶。自然降雪是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 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变成雪花飘落大地。(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8.如图甲所示为一款超声驱狗器,使用时,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噪声而躲开,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超声驱狗器发声的频率 (填“可能”或“不可能”)等于500Hz。如图乙所示,一只斗牛犬蹲在雾淞的底下,树枝上出现雾淞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吸热”或“放热”)凝华而形成的。
9.小明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食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内有冰与盐水的混合物,易拉罐外侧的底部还出现了白霜。这些现象说明,冰与盐水的混合物的温度 (选填“低于”或“高于”)0℃;“白霜”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
10.12月25日,滨海飘起了洁白的雪花,小明发现,在阳光照射下,雪花没有融化就消失不见了,这是因为雪花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当天夜晚气温迅速降到0℃以下,小明看到窗户的玻璃上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 而成的,这层冰花在窗户玻璃的 (内侧/外侧)。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1.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的实验时,由于碘蒸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他们选择用碘锤进行实验,碘锤是由装有少量碘的密闭玻璃管制成的。同学们设计了图的甲、乙两种方案。
(1)两种方案都采用加热的方法,说明他们都猜想:碘在升华时是 热的;
(2)利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碘锤中都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根据这个信息,同学们将甲、乙方案进行比较,认为乙方案合理。请分析说明乙方案比甲方案合理的原因;
(3)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再进实验室时,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
①第一天实验后,他们做的不规范的地方是: ;
②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形成的。
12.为了验证装在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体而不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甲同学直接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乙同学将盛有碘的烧杯浸入热水槽中,如图乙所示,上网查阅得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1)甲乙这两个实验方法中 (选填“甲”或“乙”)同学的更合理。
(2)如图乙中,实验不久,就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 (选填“增多”或“减少”)且出现碘蒸气,烧瓶底部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液态的碘;再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 现象,同时烧瓶内温度计示数变大,说明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要 热量。
13.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
(1)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
(2)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二氧化碳”或“水蒸气”),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其 (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4.(1)如图1,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周围会出现“白汽”,这是 (填物态变化)现象,“白汽”会 (填“向上飘”或“向下飘”)。
(2)如图2,冬天,在我国北方较寒冷的地方,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 (填物态变化)现象,冰花出现在窗玻璃 (填“内侧”或“外侧”)。
五.综合能力题(共2小题)
15.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请你回答下列有关汽车的问题:
(1)炎热的夏天,当把汽车停在室外的时候,由于阳光照射车内的温度会很高。如图甲所示在车内前面的玻璃窗处放一铝箔材质的遮阳板,就可使射入车内的阳光发生 现象而不至于使车内温度大幅升高。
(2)寒冷的冬季,行驶时车内会长时间的开暖风。当夜晚回到家,车主把车停在小区的院内,第二天清晨取车时,往往会看到在汽车的前车窗的 (填“内”或“外”) 侧有霜形成,霜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为了安全,汽车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运作的“反应时间”里(设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 (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如图乙所示,如表是一个司机驾驶一辆汽车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从表中可知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请在图丙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v﹣t大致图像。
(4)驾驶员的一些不良行为,如:酒后驾驶,开车打手机,也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导致 (选填“反应距离”或“制动距离”)变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原行驶速度v/km•h﹣1 | 反应距离s1/m | 制动距离s2/m |
54 | 15 | 20 |
72 | 20 | 34 |
108 | 30 | 54 |
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某年某日,阴天,微风,气温约﹣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然后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材料二:干冰,是温度在零下78.5℃以下的固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极易升华,由于干冰温度很低,商家多用它维持小包装食品的低温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每次接触干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并且用厚绵手套或其他遮蔽物才能触碰干冰!汽车、船轮等地也不能使用干冰,因为升华的二氧化碳将替代氧气而可能引起呼吸急促甚至窒息!
材料三:火箭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箭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坏,科学家在箭体表面涂上一层特殊晶体物质(又叫“烧蚀层“),保护火箭外层,使温度不会升的太高。
(1)材料一中,沙漠上的积雪消失的原因是由于积雪 (选填“熔化”或“升华”)了,积雪发生的状态变化是 。
(2)结合材料二回答:①干冰升华时,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皮肤直接接触干冰,就会被 (选填“烫伤”或“冻伤”)。
②将一块干冰放入盛有温水的烧杯中,水中就会产生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出现,请你对上述现象中的“气泡”“白雾”的产生过程进行说明。
(3)根据材料三,请你推断这层晶体物质在高温下,会发生哪些物态变化?及这些物态变化的吸放热特点?
2022年09月09日初中物理的初中物理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解答】解:树枝上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骤然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解答】解:A、“霜”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
C、“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中的“桥流”是以流水作为参照物,故C正确。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通过空气传过来的,故D正确。
故选:A。
3.【解答】解:A、结冰的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由固态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夏天吃雪糕消暑降温利用了冰熔化需要吸热,故C符合题意;
D、舌头粘在冰糕上是由于舌头上的水遇到温度较低的冰糕凝固成冰,跟冰糕粘在一起,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解答】解:A、积雪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结冰是凝固过程,需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解答】解:A、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吸热汽化的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干冰变小是固态二氧化碳吸热升华成为气态的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块熔化是冰吸热变成水的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6.【解答】解: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为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水蒸气凝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凝华。
7.【解答】解:人工造雪是液体变成固体,是凝固现象;自然降雪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体,是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凝固;凝华。
8.【解答】解:(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Hz~50000Hz,驱狗器发声的频率如果等于50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人应该能听到,但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说明超声驱狗器发声的频率高于20000Hz,所以超声驱狗器发声的频率不可能等于500Hz;
(2)树枝上出现雾淞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这一过程中要放热。
故答案为:不可能;放热。
9.【解答】解: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食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内有冰与盐水的混合物,易拉罐外侧的底部还出现了白霜。这些现象说明,冰与盐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因为混合物的熔点会降低。“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故答案为:低于;凝华。
10.【解答】解:(1)在阳光照射下,雪花没有融化就消失不见了,这是因为雪花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
(2)当天夜晚气温迅速降到0℃以下,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温度,所以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内侧形成冰花,凝华放热。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内侧。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1.【解答】解:
(1)两种方案中对需要对碘进行加热,说明碘在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
(2)通过资料可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乙方案中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可以确定碘不可能发生熔化,因此可以确定碘锤中的碘蒸气是碘升华而成的;甲方案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500℃,高于碘的熔点,所以碘锤中的碘蒸气有可能是先熔化再汽化而成的,所以乙方案比甲方案更合理。
(3)①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所以他们做的不规范的地方是:实验结束后,没有整理器材。
②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由气态变回固态,形成紫黑色的小颗粒,这是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1)吸;(2)碘的熔点约113℃,乙方案中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是碘升华而成的;甲方案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500℃,高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有可能是先熔化再汽化而成的;(3)①实验结束后,没有整理器材;②凝华。
12.【解答】解:(1)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实验方法中乙合理,因为这样做,可以防止碘发生熔化现象。
(2)如图乙中,实验不久,就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碘蒸气,是因为固体碘直接升华为碘蒸气。烧瓶底部不会出现液态碘,因为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熔化。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碘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烧瓶底,凝华为固态碘,凝华过程放热。
故答案为:(1)乙;(2)减少;不会;凝华;放出。
13.【解答】解:
(1)图甲中,在水中加热,水的温度约为100℃,低于碘的熔点113.7℃,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
图乙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碘吸热可能熔化,也可能升华。当停止加热后,碘蒸气放热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则物态变化为凝华;
(2)干冰在热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形成气泡,同时吸收热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雾。
故答案为:(1)升华;熔化;凝华;(2)二氧化碳;液化。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4.【解答】解:(1)“白气”是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冰棒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由于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冒出的白气”将会向下落;
(2)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1)液化;向下飘;(2)凝华;内侧。
五.综合能力题(共2小题)
15.【解答】解:(1)在车内前面的玻璃窗处放一铝箔材质的遮阳板,就可使射入车内的阳光发生反射现象而不至于使车内温度大幅升高;
(2)寒冷的冬季,行驶时车内会长时间的开暖风,当夜晚回到家,驾驶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凝华成小冰晶(即形成霜),霜会附着在前车窗的内侧;
(3)①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三次测试中,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大,刹车距离随着增大,所以影响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行驶速度;
②汽车刹车过程分以原行驶速度匀速行驶和由原始速度开始均匀减速直到速度为0,所以v﹣t图象如图:
;
(4)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变长,停车距离也变长。
故答案为:(1)反射;(2)内;凝华:(3)原行驶速度;如上图所示;(4)反应距离。
16.【解答】解:(1)材料一中沙漠上的积雪消失的原因是固态的雪升华为水蒸气;积雪发生的状态变化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2)①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吸热迅速的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会吸收大量的热,如果直接作用在皮肤上,就会冻伤皮肤;
②干冰在温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同时吸收热量,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雾;
(3)火箭头部涂抹的特殊物体在高温下会迅速的熔化、汽化,甚至升华,熔化、汽化和升华要吸热,可以保证火箭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被烧坏;
故答案为:(1)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2)①吸收;冻伤;②大量气泡是由于干冰升华;大量白雾是由于水蒸气液化;(3)火箭头部涂抹的特殊物体在高温下会迅速的熔化、汽化,甚至升华,熔化、汽化和升华要吸热,可以保证火箭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被烧坏。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9/9 8:03:29;用户:初中物理;邮箱:xueshen02@xyh.com;学号:30236073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四节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四节 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当堂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品牌热水器具有电加热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五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五节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同步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自然中的水是循环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