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课件38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00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课件38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00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课件38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00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课件38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000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课件38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000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课件38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000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课件38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000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2《五石之瓠》课件38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000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课堂教学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天人合一,精神自由,参透生死安然处之,《庄子》,后人评价,朋友和辩友,庄子送葬,五石之瓠,剖瓜见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在道家看来,不论庄周也好,蝴蝶也好,其实不必进行人为的彼此区分,因为让思维处于物我一体的状态,大道也就在心中。
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安居陋巷著书。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拖着尾巴。”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寇》)【译文】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打算厚葬他。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太阳和月亮为连璧,把星星当作珍珠,把万物当作陪葬品。我的丧葬用品难道还不齐备吗?还有比这更好的么!” 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吃掉你尸体!”庄子说:“天葬让乌鸦和老鹰吃,土葬让蝼蛄和蚂蚁吃,从乌鸦老鹰那里夺过来给蝼蛄蚂蚁,为什么这样偏心呢!”
从上面的小故事,可以了解到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他学识渊博,机智幽默,口才一流,蔑视权贵,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安时处顺 。
名周(约前369-前286)(庄周梦蝶),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庄子》(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被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因为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庄子》一书,今存33篇,分为内篇7,是庄子所作,外篇15和杂篇11,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又名《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将真实寓于荒诞之中,将事实寓于玄虚之中)” 。庄子的作品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气势波澜壮阔,意象雄浑,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为后世称道和借鉴。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 [bǎi hé]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庄子与惠子,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大腕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两人的出身与个性如此的不同,却偏偏结交成了朋友。
惠子,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他是合纵抗秦的主要倡导者,魏齐楚对抗秦国。
惠子(约前369一前286)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yǐng人垩(è,石灰)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zhuó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è而鼻不伤,郢yǐng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zhuó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以石匠的故事描述了知音难求以及多老友怀念的心情;慨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下图是某画家创作的《大瓠图》, 根据预习,画中的庄子和惠子的形象是否符合文章所刻画的人物?
五石(shí)之瓠(h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之种(zhǒ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é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ōu)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然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解题: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惠子对庄子说:“魏惠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却因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这个葫芦内中不是不够空虚而宽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坚:坚固。这里指大瓠的坚固程度。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瓠落无所容: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
实五石: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庄子说:“这是你本来就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一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请求用百金购买他的药方。宋人聚合家人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超过数金,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可得到百金,还是卖给他吧。’。
不龟手之药:防止手冻裂的药物。龟,同皲,皮肤冻裂。
洴澼絖:漂洗丝絮。洴游,漂洗。銧,同“纩”,丝绵絮。
拙于用大: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客人得到药方,用它来取悦吴王。越人发兵侵吴,吴王派他带兵。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画出一块土地来封赏他,(因为有防止手冻裂的药物)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来封赏他。能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是一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不能免于漂洗丝絮,这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
越有难:指越人发兵侵吴。
省略句,“或以(之)封”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当做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它宽大空廓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樽: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为什么面对同一个事物,庄子和惠子的态度不一样?
面对同一个葫芦,惠子和庄子分别是何种态度?
惠子:从实用(功利)角度理解,强调事物在外在使用价值上的“有用” 。立足于现实生活,讲究物的实用性,以世俗功利观念来思考问题。
庄子:从审美主义的角度:立足自然,摒弃世俗价值,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融合,不仅保全了大瓠,还追求无用之大用,发挥了“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的境界。无用和有用的话题之争。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 老子认为世间的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而言的:事物中“无”的部分,能让“有”发挥作用,要重视“无”的作用。 庄子的看法和老子一样,他认为从功利的角度看大葫芦是“无用”的,但这种“无用”也是一种“用’”——无用之用。
1.为什么面对同一个事物,庄子和惠子的态度不一样?(他们分别从何角度看事物)
2、如何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
山木,自寇kòu 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意思是:山上的树木皆因其自身的用处而招致砍伐,油脂因其可燃而被烧掉。桂树因其皮可用于食用,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lì)社树。其大蔽牛,絜(xié)之百围,其高临山 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 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 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蠹d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庄子认为“无用”是大用,因为大树虽然对社会无用,但是“不天斤斧,物无害者”,这种“无用”对自己“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是大用。
走近庄子的时代,探究其思想成因
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战国策.刘向书录》
庄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剧烈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庄子认为“无用”是自我保全的途径,“ 无用之用”的思想对保全自身、保持精神世界独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为何倡导“无用之用”
拓展思考1.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逍遥派”的庄子?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阐明理由。
明确:观点一:我喜欢“实用派”的惠子。将“实用”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符合经济原则,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观点二:我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社会中却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不少人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做什么事都立竿见影,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庄子的“逍遥”主张抛却事事皆功利的想法,重视对美的欣赏和对精神的追求,不失为拯救“过度功利”的一剂良药。
思考:面对惠子的诘问,庄子为什么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讲了“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回应?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则所用之异也。
“不龟手之药”寓意: 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事物的价值。
“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讲了什么,庄子有没有意有所指
讽刺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做法与宋人一致,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无用,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因此,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小故事的寓意); 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大故事的寓意)。
思考:惠子为什么拿一个不存在的葫芦来诘问庄子?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庄子《逍遥游》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
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讽刺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做法与宋人一致,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无用,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思考:整个故事就是虚构的荒诞的,庄子为什么要编“荒诞”的寓言故事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庄子认为“天下沉蚀,不可与庄语”。 "天下"已经"沉浊"到不值得严肃认真地说话了,这是庄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揭露,也是庄子对"天下沉浊"的愤怒与讥讽。既然严肃的话语,对这个腐败的世界已经不起作用,那么,庄子便以艺术的荒诞来对抗现实的荒诞。 再者,庄子看到天下沉迷于“争归于利”的疯狂之中,"庄语"已不足以振聋发聩,于是,庄子便以荒诞来敲打和惊醒灵魂,以荒诞来冲击世俗的力量。
导图引路,总结全文《五石之瓠》借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展开说理,突显了小大之辩、“无用”之大用。请结合课文内容补写下面的结构导图。
总结 庄子擅长转换视角,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庄子批判了惠子固执于事物功利价值的认识。庄子的“无用之用”传承了老子的思想,他运用寓言进行说理呈现出和老子不同的说理风格。 诸子百家关注政治秩序重建,将眼光落在短暂而有限的现实社会中。庄子则企图为人类寻找一个摆脱生命困境的途径,庄子蔑视世俗功利、追求自由人格和逍遥自适的生命境界的精神,恰好和儒家的群体意识、积极入世形成一种互补。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对比阅读 【原文】蜩(tiá)与学鸠(jiū)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当蜩与学鸠看到体形硕大、气势壮美的大鹏,乘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才向南飞翔。它们就嘲笑大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许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到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去呢?”庄子就说,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你们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思考】蜩与学鸠为什么会嘲笑大鹏?这个故事又有什么用意呢?联系所学文本理解。
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大鹏,是因为它们自身本就飞不高,行不远,感受不到廓大辽远的时空,所以它们认识事物就有局限,因而它们根本无法理解大鹏高飞远行的壮举,更不明白飞得高凭借就大,飞得低凭借就小的道理,反而以为自己无所依赖,十分自由,这就是认识不通达、不自由的表现了。庄子以这个故事说明人在认识上存在“小知”与“大知”的区别。 可见惠子的认识,正和前文写到蜩、学鸠等一脉相承,它们都是“小”的代表。在他们的生命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太狭隘,当然不知天地辽阔,时间恒久。局限于“小知”,当然没有“大智”,也就认识不到“无用之大用”。但他们还自以为是,以“小”来嘲笑讥讽“大”。庄子借对惠子的批评,也代表着“大”对“小”的反击。由此来看,《五石之瓠》的“无用”“有用”之辩,与《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其实都表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天地和大世界不同,世俗价值和圣人境界存在差异。可见《五石之瓠》与《逍遥游》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
【思考】蜩与学鸠为什么会嘲笑大鹏?这个故事又有什么用意呢?联系所学文本理解。
结合两篇课文,思考老子和庄子阐述“道”有何不同? 试分析《老子》和《庄子》不同的论说风格和语言韵味。
在思想上,庄子大体继承了老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们都能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崇尚自然、无为。
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发挥,本文中的“无用之用”,不仅发展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还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论说风格: 《老子》说理冷静,善于汲取俗世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具有辩证色彩。 《庄子》汪洋恣肆,善以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中,留给读者去体悟,将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哲理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庄子创造了一种优美飘逸的说理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庄子)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试分析《老子》和《庄子》不同的论说风格和语言韵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说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五石之瓠》,学习目标,知人论世,五石之瓠,检查预习,疏通文意,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本文有何艺术特色,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鼓盆而歌,皮肤冻裂,丝绵絮,把作为,不超过,名词作动词种植,名词作动词带兵,名词作状语在水上,给予赠送,宽大空廓的样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濠梁之辩,世世以洴澼絖为事,鬻技百金,惠子→,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以说吴王,获裂地之赏,庄子→,补充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