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32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32张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32张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32张第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32张第4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32张第5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32张第6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32张第7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课件32张第8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教学演示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节,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简要了解《诗经》,了解《诗经》时代背景;诵读诗歌,把握其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其表达技巧。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的诗歌,共311篇在内容上分为 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 (六义)。 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和 ; 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 \ 。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 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 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 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思考1:这首诗歌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通过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回环往复,产生了明快的音乐感。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②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 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ǎi)和第二句中的“有”(yǒ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ō),第四句中的“捋”(luō),第五句中的“袺”(jié),第六句中的“襭”(xié),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品诗味语言,鉴诗歌画卷 任务说明: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诗与画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中“诗中有画” 在后世广泛用于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歌精练的语言,能够凝聚时间的流转,将情景再现,让读者身临其境。
    解释字词: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
    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解读本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再读本诗: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自由。
    名词,著作,书籍,学说 
    思考2:这首诗歌描写了几个画面?
    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风格、句式、情感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明确 ①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②四言句式,重章叠句,节奏感强;③动词细腻且富于变化。“采”“有”“掇”“捋”“袺”“襭” 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④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感情通过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手法此诗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是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売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思考:《芣苢》与《无衣》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明确 手法:复沓(反复、重章叠唱)。效果:(1)层层递进,突出描写内容。《无衣》通过反复,突出了大敌当前,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芣苢》通过反复,突出了采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2)反复咏唱,增强感染力,强化对主题的表达。《无衣》表达了战士们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芣苢》则表达了劳动的欢欣和热情。
    任务活动:《十亩之间》与《芣苢》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明确 ①呈现诗经时代女子劳动场面的窗口  《芣苢》写的是周地妇女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季外出采集芣苢的场景。整首诗直接用首句重复的手法,大量突出妇女们在采集芣苢时的动作,让人透过那些既简单又丰富且步步递进的动作,来看出劳动的紧张、热烈与心情的欣喜、欢快。  《十亩之间》妇女们的采桑劳动似将结束,在疲劳与满足之中,自有一种悠闲与宽缓的闲情。当辛勤劳动的一天结束后,她们以平静而满足的心情呼唤同伴回家作息。在桑林中,她们闲闲地归还,在桑林外的田野上,她们背篓携筐,迟缓地消逝在田野的深处,留给我们后代读诗者一个闲淡的背影。
    ②展示女子情感世界的舞台《芣苢》在《毛诗序》中,被说成是彰显“后妃之美”的诗篇,而《诗三家义集疏》更是讲出一个血肉丰满、情感充溢的爱情故事。《十亩之间》显现的是一种夫唱妇随、夫妇偕隐的幸福爱情世界。清代文学家方玉润认为,《十亩之间》其实是一首隐者之歌,是隐者携带家眷隐于桑林,其妻与“妇女之勤于蚕事者相为邻里,然后能妥其家室,以成一代淳风” 。
    ③省略与留白的典范  《芣苢》一诗,省略了时间、地点、人物,甚至省略了劳动者除了手之外的其他部分,而只突出了采集劳动中手的丰富动作,但就是这一系列丰富、准确、互为关联的动作,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诗经时代的劳动场景,同时把我们的思绪自由地引向了奇妙之境。  《十亩之间》虽有人物,但没有明显的动作,没有具体的活动,只突出了一种宽闲而迟缓的情状,以及一种归还家园的向往与抒情。但就这寥寥四句虽无关具体的哼唱,却勾画出一个阔大的情感的存在,两情相悦者在其间自有天地,得大欢喜。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之美简与丰,插秧歌,善于做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文内容ppt课件,共1页。

    高中语文6.1 芣苢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6.1 芣苢图片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章叠句,补充介绍,初读感知,生活中的插秧过程,劳动本身的滋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