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教案及反思
展开(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说课 | ||||||||||||||||||||||
课题 |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 | |||||||||||||||||||||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第三节《地形图》。下面我就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 | ||||||||||||||||||||||
教材分析 | ||||||||||||||||||||||
1、 地位及作用:
《地形图》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学习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本节课主要包括“陆地地形”和“等高线地形图”两部分内容。 五种地形类型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基础知识。地形图是富有《地理学》专业特色的一种地图,学会判读地形图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和必备技能,也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七年级(上)册书来看,位于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是“地球与地图”部分知识的收尾,是对《第二节地图》的延伸与应用,承上启下,地位至关重要,尤其会直接影响“第三章《中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学习及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 | ||||||||||||||||||||||
2、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学会区别海拔和相对高度;明确陆地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在地图上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地形部位,且学会区别“山谷和山脊”; 情感目标:明确地形图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 | |||||||||||||||||||||
3、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和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判读。 | |||||||||||||||||||||
学情分析 | ||||||||||||||||||||||
我校属于乡镇中学,学生较胆小,接触信息较少。但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其空间想象刚起步,读图能力仍比较薄弱,读图训练接触较少。因此本节课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读图。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方法:
| ||||||||||||||||||||||
学法指导 | ||||||||||||||||||||||
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宗旨本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 、讲解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等。 1、等高线。由海拔引出等高线,通过视屏(演示法)让学生体会等高线制作过程及原理。 2、判读坡度的陡缓与计算海拔。通过(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3、识别山体部位。多媒体演示以及山体模型(演示法),经过(讲练结合法)完成目标。 | ||||||||||||||||||||||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分为2个课时授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学—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和小结—教学效果反馈。 |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陆地地形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 (导学)
| 目标导学: 用填一填“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_____ 叫______。2、某个地点_____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_____”想一想“阅读课本P24-25,思考:1、地形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各种地形类型有什么特点?2、你知道家乡韶关的地形类型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自学 | 学生有的放矢的带着问题从书中获取相关信息。
|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
环节二 展示: 海 拔 相 对 高 度 | 1、通过重点释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图) 读上图:①A地海拔是( )米,B地海拔是( )米。
2、利用活动“比一比”请学生示范演示海拔、相对高度二者的差异。帮助加深理解记忆
| 学生初步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和区别,能准地回答出做一做。 通过请学生上台演示比一比可以直观形象的加深区分海拔高度和相对度。
| 利用老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等方式解决重难点问题。 让学生参与到认知过程中,既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也可加深理解帮助记忆。
| |||||||||||||||||||
环节三 常 见 的 陆 地 地 形
| 二、1、地形概念: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展示韶关丹霞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等景观图片,直观形象的告知学生地形的概念。 2、常见的陆地地形(五种):盆地、山地、丘陵、高原、平原(本节重点) 因此我设计三个环节来层层递进突出重点: 环节一、慧眼识图 1、全班按座位分为平原组,高原组;山地组,丘陵四大组;分别选派代表抽取本组相应形景观图片,根据所抽到地形景观图片,讨论本组的地形型特征。 环节二、找朋友~~相似地形比较异同: 找出与本组地形相似的景观图片特征进行对比,明确异同点,完成下表。 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看课本25页,结合文字介绍完
完成表格后,请代表展示并介绍成果。(老师展示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图片,配合文字介绍各地形的海拔、地面起伏状况) 环节三、 师生共同总结异同: 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老师采用列表比较法。加深印象,突破重点。 | 1、学生对“地形”概念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和文字的介绍说出五钟地形的名称。 学生能够观察图片说出:比较容易区分的几种地形类型如:山地、平原等。 学生按老师要求分组并使用课本合作探究完成本组拿到的表格。学生通过表格对比突出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差异 加深印象。 各种地形的高度和起伏特点 1、 山地:高 顶尖 坡陡 麓缓 2、 丘陵:低缓 梯田 3、 高原:顶平阔 4、 平原:低 平 盆地:四周高 中间低 (像“盆子”) | 结合身边地理联系生活 以图激情 导入新课
运用读图启发法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陆地五种地形的学习,我本着学生主体教师适当引导,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掌握五钟地形类型的特征的学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解疑型自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运用表格比较法,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归纳,增加 知识结构的清晰与完整,减少各知识点的混淆。 | |||||||||||||||||||
环节四 (反馈)
| 娱乐教学:组织学生玩“猜地形”的小游戏,说明游戏规则,点评游戏结果。
小组竞赛:1分钟内猜对个数最多的小组获胜 游戏规则: 1.每组派出2名组员,一人负责猜,一人负责描述; 2.描述的人看景观图说出各种地形的特征,或者 借助粉笔和手势进行比划。 猜的同学要根据队友描述猜出其地形的名称。
| 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展示自己的地理语言表达力
| 运用游戏法 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 |||||||||||||||||||
环节五 (小结)
|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二、五种地形的特点比较:表
|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 运用表格比较法,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归纳 增加知识结构的清晰与完整,减少各知识点的混淆再次回顾 所有知识点 理清思路 把握重点 | |||||||||||||||||||
环节六 | 我们的家乡韶关是以什么地形为主?
|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得出韶关地形以丘陵为主。 |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 |||||||||||||||||||
第二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
| 复习五大地形的特点; 随后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把高低不平、类型多样的地形表示在地图上呢? |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获取问题所给出的信息。
回忆五大地形的特征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画法 画出五大地形的简单示意图 | 让学带着问题去课本中寻求答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快速浏览整合信息的能力。
温故而知新 | |||||||||||||||||||
环节二 (展示)
| 老师演示如何绘制等高线并说出等高线的概念 --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补充等高距的内容及等高线的特征 1、等高线的形状---闭合曲线 2、数值及其变化规律---等高距 ,
| 学生观看演示后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开始认识与了解等高线地形图。 按教师的指示观察: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的形状和数值变化规律。
| 演示法化抽象为形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
提高观察和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 |||||||||||||||||||
环节三 (展示)
| 学生通过多媒体平台的演示掌握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 通过形象生动演示等高线的绘制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地展示从立体地形到平面地图的转换。 | ||||||||||||||||||||
环节四 (展示) | 展示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图片:要求学生结合课本P25(E等高线地形图左侧)文字介绍尝试将山体各部位名称标识在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上。 教师逐一讲解个地形部位所在及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呈现
山峰—— 等高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数值最大,一般用“▲”表示。
鞍部—— 两山顶之间连接部位,等高线不相连。 |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中的五大地形部位尝试将山体名称标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学生易标对山顶和鞍部)。
| 考查学生自学情况。 培养学生图文结合及观察能力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难点所在(山谷山脊)。
| |||||||||||||||||||
|
指导学生完成《读图活动》,再次强化训练学生对“山脊与山谷“的判断;
冲冠我最棒:识图比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的判断出以下地形图各字母代表的山体部位。 |
掌握在地图中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判别山谷和山脊”的方法
识图比赛,学生积极参与,掌握判读方法的学生积极参与,自信心十足。 |
专项练习突破难点。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技巧。 让学生学会在读图练习法中巩固和消化知识。 | |||||||||||||||||||
环节五 (展示) | 我们怎样让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变得立体、醒目呢? 指导学生读P27图k强调读图步骤: 读图名-读图例-读图形 (1)读图名:“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定义 (2)读图例:读“陆高海深”表,描200米等高线; (3)读图形:依照图例在图中判读出平原、山地和高原及其的对应颜色,以及海洋和雪山等地理事物的颜色; (4)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小结各种地形图的优缺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 读图J和K图,对照观察各地形事物的特征;
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由来和特点,认识并记忆几种常见的颜色所表示的地理事物
观察并比较常见的几种地形图的特点
|
运用读图启发法 让学生学会读图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比较和归纳概括 初步培养逻辑思维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 |||||||||||||||||||
环节六 (小结)
| 二、判读山体的五种形态: 1、闭合圆处是山顶, 2.向低凸出是山脊; 3、向高凸出为山谷; 4、两顶之间有鞍部; 5、等高线重叠是陡崖。 |
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梳理知识。 |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
| |||||||||||||||||||
环节七 (反馈) | 通过设置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的形式,开展小组竞赛抢答,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反馈教学效果。 | 学生积极思考作答,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答很有信心。 | 难度适中,检查学生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小组竞赛方式开展,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 |||||||||||||||||||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设计两个课时,对于重难点有区分的分配时间,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第一课时,对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基础概念知识以学生直观演示巩固知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五种陆地地形特征的学习,我设计分组探讨学习交流,教师总结,学以致用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比较好。 3.第二课时的学习,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法等,引导学生攻破难点,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难点知识。 4.注重板书和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 5.地理专业术语不够规范,过于口语化。 6.教学经验不足,预设学生活动应该更全面和完善些。 |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法选用,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教案设计,共3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准备,教具准备, 授课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