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过关检测A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127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过关检测A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127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过关检测A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127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整册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过关检测A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这是一份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过关检测A卷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共10页。
第四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完成1~2题。
1.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2.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观察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发现,在海拔1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说明人口百分比上升或土地面积百分比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1300~1900米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故A项正确。第2题,依据上题分析,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两项;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且该地受地形影响,不适合大量开垦耕地,所以最大可能是人口迁出,B项正确。
绿色发展指数包含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六个指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下图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暂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资料)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及公众满意度情况图。读图,完成3~5题。
3.关于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绿色发展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沿海省级行政区均好于内陆省级行政区
B.直辖市发展水平都较高
C.绿色发展指数与公众满意度呈负相关
D.西南三省(云南、四川、贵州)处于中游水平
4.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其优势主要在于 ( )
①资源利用 ②环境治理 ③环境质量 ④生态保护 ⑤增长质量 ⑥绿色生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⑤
5.除重庆外,西南地区绿色生活指数排名靠后,其主导因素可能是( )
A.教育水平 B.政策
C.产业结构 D.基础设施条件
答案:3.D 4.C 5.A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沿海省级行政区并不是均好于内陆省级行政区,比如江苏、广西、广东绿色发展指数比一些内陆省级行政区更低;直辖市发展水平不是都较高,比如天津绿色发展指数很低;绿色发展指数与公众满意度并不完全呈负相关;西南三省(云南、四川、贵州)处于中游水平。第4题,北京市的自然资源优势不明显。第5题,除重庆外,西南地区绿色生活指数排名靠后,其主要原因是西南地区经济落后,居民受教育程度低,环保意识较差,环保技术水平较低。
针对大街小巷到处分布烧烤摊点的现象,两名中学生向社会公众发出紧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绿荫。”据此完成6~7题。
6.材料揭示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
A.进行国际合作
B.实行清洁生产
C.选购绿色产品
D.公众认识和参与
7.烧烤是一种被大众喜爱的饮食文化,下列做法中能实现既保留这种文化,又减轻对环境影响的是( )
A.坚决取缔烧烤
B.逐步淘汰或限制烧烤
C.加强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
D.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
答案:6.D 7.D
解析:第6题,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需求造成危害的发展方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是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第7题,烧烤是一种被大众喜爱的饮食文化,简单地淘汰或取缔是不可取的。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立摊点能规范经营,但是,没有从环境角度去解决问题。目前,烧烤摊点用的燃料基本上是污染程度较大的烟煤,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是非常好的一种措施。
衰退性产业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型图,完成8~9题。
8.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的是( )
A.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
B.节能环保业
C.服装鞋帽生产企业
D.高端装备制造业
9.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答案:8.C 9.B
解析:第8题,衰退性产业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故C项正确。第9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衰退性产业转移到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会增加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绿颜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11.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0.A 11.B
解析:第10题,绿色产品指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符合环境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产品,并不是带有绿颜色的物品。第11题,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会导致农产品中残留农药成分,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有害人体健康,所以应该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生产绿色食品。
下图为我国四条不同的能源进口路线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图示能源进口路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丁路线维护成本最低
B.甲路线沿线水土流失多发
C.丁路线更适宜冬季航行
D.丙路线地形平坦,工程量最小
13.我国能源进口建设多条路线主要是为了( )
A.节省运输成本
B.均衡国内能源进口
C.提升能源安全
D.降低能源进口消耗
答案:12.A 13.C
解析:第12题,甲路线主要经过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不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由于北印度洋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与轮船的运输方向相反,船速慢;丙路线穿行在高大的山区,地势起伏大,工程量大;铁路和管道的后期维护成本高。第13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能源资源已经远不能满足我国的消费需要,因此,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一旦国际局势动荡就会对我国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提升能源安全,我们应该多元化进口能源,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一个地区。
近年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共建绿色、美好家园,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图示意生活垃圾不同处理方案的工作流程。据此完成14~15题。
14.各类垃圾与处理方案的匹配,正确的是( )
A.塑料纸张——方案①
B.废旧电池——方案②
C.尘土烟蒂——方案③
D.剩菜剩饭——方案④
15.有利于缓解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原材料短缺状况的方案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4.C 15.B
解析:第14题,根据材料分析,塑料纸张可以回收利用,加工处理后变成再生产品,匹配方案②;废旧电池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应该运送到专业的危险废弃物处理单位进行专门的处理,匹配方案④;尘土烟蒂没有回收利用价值,应该焚烧填埋,匹配方案③;剩菜剩饭可以送到垃圾处理厂处理,再送到沼气肥料厂生产肥料,匹配方案①。第15题,方案②将废弃物中可回收的部分再生资源化,有利于缓解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原材料短缺状况。
公众参与是指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依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完成16~18题。
16.下列关于公众参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家庭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最基本的组织
B.公众参与必须具备正确的环境观念
C.公众参与高消费会促进经济发展,带来经济繁荣
D.公众参与就是青少年的参与
17.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首先取决于( )
A.个人的环境意识
B.集体的环境意识
C.公众的环境意识
D.国家环保政策
18.下列实例中,体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是( )
A.提倡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B.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性商品
C.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提高卫生水平
D.鼓励市民购买小汽车
答案:16.B 17.C 18.B
解析:第16题,人类要使自己的环保行为符合环境规律,必须具备正确的环境观念,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和动机。第17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所必需的思想和心理条件,因此是衡量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程度的首要因素。第18题,提倡高消费、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市民购买小汽车不利于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源地2/3在国外,我国是沙尘暴最大的受害者。据此完成19~20题。
19.影响中国沙尘暴的沙源大多在( )
A.俄罗斯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蒙古
20.我国为减少东亚沙尘暴的发生已实施一些积极的措施,下列行为对降低沙尘暴发生有效的是( )
①加强国际合作 ②退耕还草 ③建立预报监测系统
④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19.D 20.D
解析:第19题,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多是快行冷锋所致,受强烈西北气流的影响,地表沙粒粉尘被高空气流挟带,向东南扩散。除蒙古以外的三个国家距我国东部较远,沙尘暴难以到达。第20题,解决区域性特别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退耕还草、加强草原生态建设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扬沙天气和大气中沙尘的含量。
二、综合题(共40分)
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下图为某企业木塑复合材料生产流程示意图。
(1)根据图示,指出可以为木塑复合材料生产提供原料的工业部门。
(2)该生产流程中,减少资源浪费的主要措施包括 (填数码)。
①废弃物再生利用 ②使用化学添加剂 ③废料处理后循环使用
(3)根据该生产流程的启示,列举两项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普遍参与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答案:(1)化学工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加工业等)。
(2)①③
(3)垃圾分类处理、淘米水洗菜等。(合理即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木塑复合材料的原料是化学添加剂、废旧塑料、废旧家具、农业秸秆、木材、稻壳等。因此,可以为木塑复合材料生产提供原料的工业部门有化学工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加工业等)。第(2)题,该生产流程中减少资源浪费的主要方式是对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①③正确。化学添加剂在生产流程中没有循环使用。第(3)题,只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且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普遍参与的任意两条措施皆可。如:垃圾分类处理、淘米水洗菜、乘坐公共交通等。
2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广泛。长期以来,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各省级行政区煤炭输入、输出状况,结合各省级行政区的煤炭资源储备情况,将我国煤炭资源流动省级行政区划分为三大系统(如下图)。
(1)分析我国煤炭资源空间流动的基本格局。
(2)随着我国煤炭消费的增加及煤炭输出源地系统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我国煤炭后备资源储备系统将逐步成为我国煤炭供应的核心区。试为我国煤炭资源储备系统的煤炭资源开发提供可行性建议。
(3)针对我国煤炭资源消费现状,有人提议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应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煤炭消费量较小,成为我国煤炭输出源地系统或后备资源储备系统;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大部分省级行政区自身资源储量不足,也有些省级行政区虽自身产量较大,但消费量更大,形成我国煤炭资源汇入系统。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的不匹配,致使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将长期存在。
(2)加强铁路、公路建设,提高煤炭外运能力;打造煤—电一体化产业链,推动煤电外送;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推动煤化工业发展。
(3)赞同。理由:相对于煤炭,油气为较清洁的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以油气为主可以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随着国内外能源通道的形成,我国可以获得大量油气资源。
或不赞同。理由: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为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油气产量不能使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成为主导能源,国外进口油气代价高昂,且数量和安全性不能完全得到保证;通过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解析:第(1)题,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煤炭消费量较小,成为我国煤炭输出源地系统或后备资源储备系统;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大部分省级行政区自身资源储量不足,也有些省级行政区虽自身产量较大,但消费量更大,形成我国煤炭资源汇入系统。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的不匹配,致使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第(2)题,我国煤炭后备资源储备系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强交通建设,提高煤炭外运能力;构建产业链,推动煤电外送;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推动煤化工业发展。第(3)题,赞成的理由从油气为较清洁的能源,可以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等方面论述;不赞成的理由从煤炭储量丰富,国外进口油气代价高昂,且安全性不能得到保证,通过对煤炭的综合利用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方面阐述。
23.(11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化石燃料产生相等能量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统计图。
材料二 大气污染事件的形成过程图。
(1)根据材料二,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大气污染事件,并描述图中有毒烟雾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一,说说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所占比例有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要解决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光化学烟雾、酸雨。形成过程:汽车尾气中的碳化氢和一氧化氮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烟雾。
(2)(向大气中排放的)灰分会增加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降低大气能见度;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导致酸雨产生;碳氢化合物会产生光化学烟雾等。
(3)原因: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较轻。措施: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洁净煤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在能源开发上,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
解析:第(1)题,据图可得出结论。第(2)题,图中列举的污染物都属于大气污染物,而不同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类型不同。第(3)题,与其他化石燃料相比,天然气的优势有运输、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污染少等。要解决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主要从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节约能源等方面分析。
24.(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9年3月29日,由北京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以“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召开。成都对臭氧污染问题关注较早,采取了臭氧污染和细颗粒物污染的协同治理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尽管受到不利的地理和气象条件限制,其臭氧污染浓度仍逐年下降,仅2018年臭氧污染天数就减少了16天。
臭氧分为高空臭氧和近地面臭氧,高空臭氧有益,可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物系统的“保护伞”,而近地面臭氧浓度过高,则对人体有害,臭氧污染就是指近地面臭氧浓度超标。臭氧污染并不是由污染源直接排放所致,而是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由其中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一氧化碳等在空气中进行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因此,城市臭氧污染是典型的二次污染。
(1)请依据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分析影响成都臭氧污染形成的自然条件。
(2)分别从管理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减轻臭氧污染及影响的有效措施。
答案:(1)(臭氧污染发生在夏季高温晴朗天气的高温时段,极易发生光化学反应)成都处于四川盆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成都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时间较长,容易出现高温晴朗天气。(答云雾多和逆温不能得分)
(2)管理层面:加快推进光化学(或近地面臭氧)监测网建设,实现实时预报;推进臭氧污染和细颗粒物污染的协同治理;对重点企业(或重点路段)开展现场监测与执法。
个人层面:夏季高温晴朗天气的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或多待在室内)。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可以分析臭氧污染主要和污染物多、不易扩散和光化学反应有关。第(2)题,减轻臭氧污染的措施中管理层面主要从发展科技入手,分析加强监测和预报,区域协同治理及对重点企业(或重点路段)开展现场监测与执法等方面。个人层面主要是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或多待在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