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课时作业(25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与焓变课时作业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焓变的计算课时作业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2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__电池第1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课时作业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__电解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课时作业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__电解第2课时电解原理的应用课时作业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章末质量检测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章末质量检测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共17页。
第1章章末质量检测卷(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相比较,冰的能量高B.化学反应在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其表现形式只有吸热和放热两种C.已知C(s,石墨)===C(s,金刚石) 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D.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的同时,也遵循能量守恒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B.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C.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作热化学方程式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H2(g)+O2(g)===2H2O(l) ΔH=-483.6 kJ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甲烷的摩尔燃烧焓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B.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C.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 ΔH=-57.3 kJ·mol-1D.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g)和1.5 mol H2(g)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38.6 kJ·mol-14.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两种单质(同素异形体)。在101 kPa时,1 mol金刚石和1 mol石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为395.4 kJ和393.5 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石墨转化为1 mol金刚石时要放出1.9 kJ的热能B.1 mol石墨比1 mol金刚石的能量高C.1 mol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金刚石的总键能大1.9 kJD.金刚石比石墨稳定5.下列关于如图所示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a为Cu,b为含有碳杂质的Al,c为稀硫酸时,b极上观察不到气泡产生B.当a为石墨,b为Fe,c为浓硫酸时,不能产生连续的稳定电流C.当a为Mg,b为Al,c为NaOH溶液时,根据现象可推知Al的活动性强于MgD.当a为石墨,b为Cu,c为FeCl3溶液时,a、b之间没有电流通过6.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当X、Y选用不同材料时,可将电解原理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碱工业中,X、Y均为石墨,X附近能得到氢氧化钠B.铜的精炼中,X是纯铜,Y是粗铜,Z是CuSO4C.电镀工业中,X是待镀金属,Y是镀层金属D.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中,Y是待保护金属7.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电化学原理,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若Q为直流电源,铁电极质量减轻,则a为直流电源的负极B.若Q为用电器,X和Y均为烧碱溶液,则电流方向为由b到aC.若Q为用电器,X和Y分别为FeCl2溶液、AlCl3溶液,则铁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2e-===FeD.若Q为直流电源,X和Y均为饱和氯化钠溶液,则铝电极上一定发生氧化反应8.图甲是一种在微生物作用下将废水中的尿素[CO(NH2)2]转化为环境友好物质、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利用甲、乙两装置可以实现在铁上镀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装置中溶液颜色不变B.铜电极应与Y相连接C.M电极反应式:CO(NH2)2+H2O-6e-===CO2↑+N2↑+6H+D.当N电极消耗0.25 mol气体时,铜电极质量减少16 g9.如图实验为研究金属腐蚀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水中有气泡逸出B.铁表面的反应为Fe-3e-===Fe3+C.红色首先在食盐水滴的中心出现D.该实验研究的是金属的吸氧腐蚀10.某同学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电化学装置。电极Ⅰ为Al,其他电极均为Cu,则( )A.电流方向:电极Ⅳ→Ⓐ→电极ⅠB.电极Ⅰ发生还原反应C.电极Ⅱ逐渐溶解 D.电极Ⅲ的电极反应:Cu2++2e-===Cu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1.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2H2(g)+O(g)===2H2O(g)的ΔH可通过下式估算:ΔH=反应中断裂旧共价键的键能之和-反应中形成新共价键的键能之和B.在25 ℃、101 kPa时,1 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标准燃烧热C.从C(石墨,s)===C(金刚石,s) ΔH=+1.9 kJ·mol-1,可知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D.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12.将图中所示实验装置的开关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Zn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电子沿Zn→a→b→Cu路径流动C.片刻后,乙池中c(Cu2+)减小,c(SO eq \o\al(\s\up11(2-),\s\do4(4)) )基本不变,溶液不再保持电中性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a点变红色13.利用小粒径零价铁(ZVI)的电化学腐蚀处理三氯乙烯,进行水体修复的过程如图所示。H+、O2、NO eq \o\al(\s\up11(-),\s\do4(3)) 等物质的存在会影响水体修复效果,定义单位时间内ZVI释放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t,其中用于有效腐蚀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②③④均在正极发生B.单位时间内,三氯乙烯脱去a mol Cl时ne=a molC.④的电极反应式为NO eq \o\al(\s\up11(-),\s\do4(3)) +10H++8e-===NH eq \o\al(\s\up11(+),\s\do4(4)) +3H2OD.增大单位体积水体中小微粒ZVI的投入量,可使nt增大14.如图所示装置中,a、b都是惰性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极附近溶液呈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是负极,Y是正极B.CuSO4溶液的pH减小C.a极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D.若电路中转移了0.02 mol e-,Fe电极增重0.64 g15.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够相互转化。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图2可表示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16.(12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途径。(1)液化气是一种重要的家庭燃料,下列示意图与液化气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最相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冰袋”可用于短时间保鲜食物。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晶体与硝酸铵晶体密封于一塑料袋中,用线绳绑住塑料袋中间部分,使两种晶体分开,做成“冰袋”。使用时将线绳解下。用手将袋内两种固体粉末充分混合,便立即产生低温。由此判断:碳酸钠晶体与硝酸铵晶体的总能量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不仅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时还表现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比如,蜡烛燃烧可用来照明,这个过程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和________;人们普遍使用的干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4)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_。①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CaO);②燃烧木炭取暖;③炸药爆炸;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⑤生石灰与水反应制熟石灰;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5)已知拆开1 mol H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 kJ的能量,拆开1 mol 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 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 mol H—O键要放出463 kJ的能量,则反应2 H2(g)+O2(g)===2H2O(l)的ΔH=________kJ·mol-1。17.(10分)(1)用50 mL 0.50 mol·L-1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1的NaOH溶液在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反应反应热。回答下列问题:①若将杯盖改为薄铁板,求得的反应热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②若通过测定计算出产生的热量为1.42 kJ,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已知:CH4(g)+H2O(g)===CO(g)+3H2(g) ΔH=+206.2 kJ·mol-1CH4(g)+CO2(g)===2CO(g)+2H2(g) ΔH=+247.4 kJ·mol-1则CH4(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一定条件下,水溶液中所含离子Cl-、ClO-、ClO eq \o\al(\s\up11(-),\s\do4(2)) 、ClO eq \o\al(\s\up11(-),\s\do4(3)) 、ClO eq \o\al(\s\up11(-),\s\do4(4)) 各1 mol,其相对能量的大小如图2所示(各离子在图中用氯元素的相应化合价表示),则反应3ClO-(aq)===ClO eq \o\al(\s\up11(-),\s\do4(3)) (aq)+2Cl-(aq)的ΔH=________kJ·mol-1。18.(14分)电池的发明和应用是化学家们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每一次化学电池技术的突破,都带来了电子设备革命性的发展。(1)最近,我国在甲烷燃料电池的相关技术上获得了新突破,原理如图甲所示。甲烷燃料应从________(填序号)口通入,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如图乙所示。电解开始后在________的周围(填“阴极”或“阳极”)先出现红色,该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进行粗铜(含Al、Zn、Ag、Pt、Au等杂质)的电解精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a.利用阳极泥可回收Ag、Pt、Au等金属b.粗铜接电源正极,发生氧化反应c.溶液中Cu2+向阳极移动d.电能全部转化为化学能(4)人工肾脏可采用间接电化学方法除去代谢产物中的尿素[CO(NH2)2],原理如图丙。①电源的正极为________(填“A”或“B”)。②电解结束后,阴极室溶液的pH与电解前相比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两极共收集到气体6.72 L(标准状况),则除去的尿素质量为________g(忽略气体的溶解)。19.(12分)如图装置甲是某可充电电池的示意图,该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2K2S2+KI3===K2S4+3KI,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K+通过,C、D、F均为石墨电极,E为铜电极。工作一段时间后,断开K,C、D两电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相同,E电极质量减少1.28 g。(1)装置甲的A电极为电池的________极,电解质中K+向________(填“左侧”或“右侧”)迁移;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装置乙中D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体积为________mL(标准状况)。(3)若将装置丙中的NaCl溶液改换成100 mL FeCl2和FeCl3的混合溶液。从反应初始至反应结束,丙装置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①图中b表示的是________(填金属离子符号)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②反应结束后,若用0.5 mol·L-1 NaOH溶液沉淀丙装置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设溶液体积为100 mL),则至少需要5 mol·L-1NaOH溶液________mL。20.(12分)Ⅰ.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总反应式为Zn+Ag2O===ZnO+2Ag。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电池属于________电池(填“一次”或“二次”)。(2)负极是________,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3)使用时,正极区的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Ⅱ.(4)事实证明,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下列化学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填字母)。A.C(s)+H2O(g)===CO(g)+H2(g) ΔH>0B.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