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13 背影免费教案设计
展开《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深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下面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深沉的父爱”的。
二、进入文本
1.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
(1)感知动情。
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用“文章_____________最感人,因为 ________________”说话。
(2)感知人物。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父亲的性格?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以下几个方面:
父亲是一个细心关照、周到入微、体贴儿子……的人。文章通过父亲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等一系列事情来表现这一点。
(3)深情朗读。
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是文章的精彩处,引导学生深情朗读(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等形式)。
2.文本探究:探究作者的流泪。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学生的分析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三、课外作业
1.高声朗读课文。
2.亲近亲情,与父亲作一次情感交流或为父亲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二课时
一、文本探究
1.探究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引导学生概括: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 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3)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2.品味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
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二、对话交流
1.这篇文章感动你吗?请说说原因。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感人的原因。
(1)朴实无华的语言。
(2)客观写实的白描。
(3)细致入微的细节。
(4)事情的真实。
(5)观察的仔细。
(6)情感的真挚。
2.对文中的父亲的言行举止,你有何看法?
3.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了来自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对我们的许多关爱,面对这些“关爱”,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三、拓展迁移
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四、课外作业
学唱《懂你》,然后唱给父母听。
【资料宝藏】
1.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989-1948),我国现代著明散文家和诗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祖父及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又称扬州人。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1916年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毕业。
在五四运动思潮运动下,他开始文学创作的道路。大学毕业后,他在浙江一带中学教书,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并于1919年底始发表诗歌。他在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创作散文,风格独树一帜。
朱自清的创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1925年前主要是诗,以清新明化见称;内容热烈追求光明,或抨击黑暗政治,或流露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此时期的诗作如《光明》、《新年》、《小舱中的现代》等。
1925后他则从事散文创作,大多集中写景抒情,有的着力揭示社会的黑暗,有的表现他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此时期的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匆匆》等。
他在抗战胜利后,主力对黑暗的现实作有力抨击,创作了许多杂文,并收入《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赏》等文集中;他还写过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评论的文章,先后有《经典常谈》、《语言志办》等。
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2.《背影》导读(李娜)
时代背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文章虽然是记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作者写这篇散文的背景,却对我们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很重要的认识作用。
散文导读:《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长,写得很平朴,却以情动人,感人至深。
作品记叙的是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文章不长,只一千多字。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主要为背影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交代背影出现的特定背景:屡遭变故,家境惨淡。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送行的过程,其中第五自然段详写,集中写了父亲送行时的背影。最后一段写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引述父亲的来信,加深主题。
纵观全文,文章写得非常平朴,但时时处处流露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的感激。
散文是作者灵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维灵动之际的产物。作者对父亲的关爱非常感激,情溢于中,诉之于笔,外化的便是这充满感情的文章。
文章以情动人,父子深厚的感情洋溢于纸上,然而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文章只是用不加粉饰装点的平常话语,用平朴,真实来打动读者。
文章写父亲的背影,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作者用平朴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洗尽铅华,保寸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
《背影》以情动人,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我想这除了因为作者用了平朴的语言写出了真实的情感外,还在于文章里头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这种哀愁是时世给作者的影响。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这种哀愁也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理解。
文章一开头就定下了“哀愁”的基调,“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这对作者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个时候作者的家庭景况是悲凉,作者的心情是哀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父亲为作者送行,而其时年老的父亲还要去找工作,作者在这里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作者在描写这个背影的时候,不仅融人了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入了一种辛酸和悲凉的情绪,正是这一种情绪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体验,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 www.czjx.czedu.com.cn )
3.透过“晶莹的泪光”析“背影”——教学《背影》的一点尝试(查琼)
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到伤心处不落泪。《背影》中作者通过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心态,四次写到“我”的“泪”,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使文章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1.悲伤的泪眼中见一个坚强的父亲。
第一次写“我”落泪是在文章的第2段。“我”奔丧回家,“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到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泪”是悲伤的泪。眼见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境惨淡,不觉悲从中来。这“泪”为文章渲染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场的。这时只写了父亲的一句话,一句劝慰儿子的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貌似平淡的一句话,饱含了多少悲怆、无奈和坚强!儿子的泪眼看到的是一个面对艰难、不幸却能冷静应对、含悲慰人的坚强的父亲,为后文写父亲的背影设置了特定的背景。
2.感动的泪眼中见一个惜子如命的父亲。
第二次和第三次写“我”落泪都在文章的第6段。当看到父亲艰难攀越月台的背影时,“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时,“我的眼泪又来了”。为什么看到父亲的背影“我”会流泪?为什么一流再流?读懂了“我”这时的内心感情的变化历程,就能体会父亲的这个“背影”的感人之处。文章的4、5、6段,作者用平平常常的笔墨,不厌其烦地写父亲送“我”上车这件事。尽管“我”20岁了,已来往北京两三次,尽管再三嘱咐了茶房,做父亲的仍然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送“我”,然而“我”对父亲的送行并不在意。当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当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照应“我”,“我”又暗笑父亲的“迂”。这时的“我”未能理解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仁爱之心,倒有些嫌弃父亲举动的琐碎。但是,当父亲安排好“我”可以走了时,父亲又要去买几个橘子给“我”。就是这个平常的细节,让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不说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车,不说父亲反复叮咛、万般嘱托,单说父亲在力不胜任的情况下执意给儿子买橘子,儿子看到父亲那肥胖的身躯、蹒跚的步履、艰难的动作,怎能不感动得潸然泪下!在这一刻,“我”才全然了解父亲对“我”的深厚感情。在“我”的泪眼中,父亲那身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袍的背影就这样定格了,定格为一座惜子如命的慈父雕像!
当父亲买回橘子,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才感觉很轻松似的。父亲爱子如许的情情再次让儿子泪眼模糊,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才进来坐下。读到这里,父子相爱相怜、依依惜别之情,也让我们悄然泪下。
3.思念的泪眼中再现慈父的背影。
文章的最后一段,对父亲的晚年生活作了简要的介绍: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颓唐,心情抑郁。在这种心境下的父亲,还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忘却我的不好”;那颗爱子之心,那份关爱之情却始终未变!已做了父亲的“我”,对父亲那份无私、宽广、厚重的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此时的“我”面对父亲的冷静而凄凉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再见父亲那永远的“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那“晶莹的泪光”是对父亲深深的思念、感激和爱戴!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去感悟课文,学生才会有真正的体验,才能真正体会人世间那感人至深的天下第一情,一个慈父的背影才会刻上学生的心灵,一种对父亲的感恩情怀才会伴随学生的一生。
(2000年第11期《中学语文》)
4.生命意识中的亲情回归——读朱自清《背影》(郑慧)
朱自清以家事为题材的散文大多平淡朴素、含蓄哀婉,绝无写景散文中的那种摇曳多姿。《背影》就是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它抒写人伦之常,表现父子深情,语言素洁无华,叙事如话家常。那么它何以能在众多讴歌父爱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之作,以致“背影”一词也成为父爱的代名词呢?这恐怕与全文那种挥之不去的感伤情怀密不可分。这种情怀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它穿越了理性的时空,直达读者的心灵,深深地感染读者,然后又回过头来唤起读者对亲情的思考。那么这种感伤情怀到底缘何而发呢?
朱自清曾自述写《背影》的缘起:“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起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那句话”是指“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说:“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父亲有关“大去”的哀言触痛了儿子的心,而父亲明明“膀子疼痛厉害”却偏偏说“我身体平安”,这自相矛盾中流露出父亲想掩饰却掩饰不了的感伤。这是父亲在向儿子传递自己垂垂老矣的无助的信号,尤显凄婉哀伤!在哀伤之中,儿子眼前浮现出父亲的形象,脑海中想到的却是父亲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正是对父亲生命历程的感怀才引发了朱自清对人生的体悟,从而使文章着上了浓浓的感伤色彩。
这种情绪源自于8年前浦口车站父亲为我送别之时。“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叙事伊始,就蒙上了一层惨淡的愁云,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丧母之痛,失业之愁,丧事之荣,养家之艰,谋事之苦……种种重担压在父亲的肩上,他才是所有打击的承受者!然而流泪的却是“我”,倒是父亲劝“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父亲对儿子的照顾依然无微不至。然而,父亲在艰难处境中表现出的坚强,在对儿子的关爱中表现出的伟大,作为儿子的“我”却丝毫没有体会到。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自以为“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另一方面又自以为看透了社会,“心里暗笑他的迂”。
对生命成熟过程中的幼稚,朱自清以“如实”的记录和一次次的自嘲来表达今日他对父亲的忏悔。这是父子之间的第一场战争,是儿子对父亲的单方面宣战。但由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的影响以及父亲关系的惯性作用,儿子只是采用了腹诽的方式悄然进行,并很快良心发现。这得益于一个契机:父亲买橘子。这为朱自清提供了一个关注父亲的契机,使一直围绕在身边的被忽视的父爱有了被呈现被认识的足够距离。作者先绘声绘色形,写父亲的体态衣着,再赋神,写父亲的动作,尤其是“努力”一词,既实写父亲攀爬月台的困难,又成为联想的触发点,前文提到的父亲生活中的种种艰难一齐涌上儿子的心头。而父亲日渐衰老的背影便定格在“努力”的姿态中。这是一个刚刚独立的生命个体对另一个生命个体的审视。个体之间的血缘关系使这种审视不可能完全以旁观者的姿态超然物外,相反,却触痛了儿子心灵中最柔弱的部分,使儿子体味到了人生之艰辛,感伤世事无常,同时,又唤起他对父亲的感恩,对自己叛逆的自责。儿子在潸然泪下的同时幡然醒悟,悄悄地回归到亲情之中。
人类社会自有家庭以来不知上演过多少父子之间有声或无声的战争!不管是何种形式,来自思想、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与家庭亲情要求之间的矛盾,无一例外地让双方的心灵都倍受煎熬!这几乎成了一个不可摆脱的定律!
朱自清大学毕业回到扬州工作的几年,由于种种“家庭琐屑”与父亲再起磨擦。这在朱自清这一时期的散文中有所流露。就朱氏父子的性格而言,他们都是知书达礼敦厚内敛之人,这种磨擦自然会表现得含蓄隐蔽些,但不可避免的矛盾依然会带来情感的伤害,直到朱自清远离故乡到北京谋生。时空的距离再次消弭了父子之间的嫌隙,而当父亲“忘却我的不好”时,却也到了“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时候!儿子的胜利却意味着父亲的衰老,这样的结局怎能不让人感伤痛苦!于是,作者满怀歉疚和深情写下此文,作为对父亲的应答。(此文发表后,朱自清特意将刊物寄给父亲)。
跨越两代人心灵的阻隔的唯有亲情,而亲情的回归又必然纠缠着两代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理解。朱自清以哀婉的笔调、素淡寻常的语言,将人世间这种细微难表的人伦之常表达了出来,在读者心中激起难平的波澜,引起了人们久远的情感共鸣!
(2005年第4期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质疑探究,语言品味,语言描写爱在言中,内容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整体感知,主题探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拓展延伸,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