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复习:巧解断句和文言常识题 课件27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复习:巧解断句和文言常识题 课件27张,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一文言断句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断句题一直采用客观题(四选一)的形式考查,该题型难度适中,断句的规律性较强。作答时一般先借助标志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再运用相关的技巧和方法,尝试给把握不准的地方断句。下面分别讲解“五标志”断句法和解答文言断句题“三步骤”。
一、借助“五标志”,巧解断句题
标志一 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 (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也可能要断开。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针对训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节选自《新五代史·和凝传》)
A.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 B.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 C.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 D.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
标志二 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对话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针对训练]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召为吏部侍郎,出知庐州,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
(节选自《宋史·翟汝文传》)A.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B.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C.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D.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
标志三 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给文言断句时,应注意以下六类虚词:
[针对训练]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特别提醒|要灵活利用虚词标志来断句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④“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标志四 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固定结构,如“如……何”“况……乎”“何……为”等;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
“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因此,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针对训练]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十六年,(楚)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入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A.鄙语曰/牵牛径入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B.鄙语曰/牵牛径入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C.鄙语曰/牵牛径入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D.鄙语曰/牵牛径入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
标志五 对称结构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针对训练]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而旧俗方以大坏。厌藜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二、解答文言断句题“三步骤”
高考全国卷断句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断法大多一致,只是个别处相异,断得一致的地方很显然是正确的,错误就设在选项断句“相异处”,所以做题时抓住选项中断句不一致的地方,比较分析后运用排除法就能快速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一般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即可快速断句。
[解题示范](2021·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原文见P131 [高考真题])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针对训练]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但考查重点包括天文历法、山川地理、文化科举、名号称谓、官职官署、宗法礼俗等。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已不再单纯以知识点和能力点设题,所以若考生仅靠死记硬背已很难得高分。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随文命题”“依文解题”的倾向已延续多年,选项巧妙地把文化常识和理解文意融合在了一起。因此,准确解答古代文化常识题,科学有效积累文化常识是基础,遵循正确的思路作答是关键。
题型二 古代文化常识题
1.名词理解法 对有些本身显示常识内涵的名词,准确理解其字面意思,易于积累。如:“六部”之“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吏”之“官吏”、“礼”之“典礼”、“兵”之“军队”、“户”之“户籍”、“刑”之“刑罚”、“工”之“工程”,各个字面意思,恰好显示了“吏部”掌管文官的考核、任免,“礼部”掌管典礼、科举、学校,“兵部”负责武官选用及军事,“户部”管理户口、土地、财赋,“刑部”管理司法刑狱,“工部”管理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各类组织功能。理解了字面意思,巧记“六部”各职能易如反掌。
2.事理分析法 有些文化常识蕴含事理,只要识其事理就不会错记。如:“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庙”一般不祭生者,故理解了“死后”“奉祀”,就不会将“庙号”错记为皇帝生前之号。
一、巧记常识判正误“6技法”
3.典故识记法 凡与典故有关联的文化常识,记其典自明。如“寒食”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停火吃冷食,“端午”是为纪念屈原投江而吃粽子。 4.中心串记法 有些文化常识,名称不一,但中心意思一致,合并记忆即可。如:“太学”和“国子监”名称不一,但都指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5.语境理解法对有些没有“抓手”的文化常识,则借助典籍中的语境识记,一般是理解与之相关的句子。如:“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句子,显示了“牺牲”的意义,借此可准记“牺牲”之义。
6.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可采用下面的方法:
像这样举一而反三,能较系统地记住更多的常识。此外,情景联想也是一种帮助记忆的好方法,有些文化常识可关联到某种“情景”,如“麾下”是敬辞,是古代对将帅的尊称;“麾”指旌旗,联想将帅在旌旗下指挥作战的情景,就能记牢“麾下”之义。
二、解答文化常识题“三步骤”
考场上,我们的原则是快准答题,圆满得分。因此,对于文化常识选择题采用“三步骤”逐步排除法是最有效的手段: 第一步:调动积累直接判 速读选项,调动平时的文化常识积累,对有熟悉内容的选项做出准确判断,速定其正误。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的“甲子”“海内”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文化常识,我们应该很熟悉,可以调动积累,迅速判定。 第二步:结合语境深推断 这一步既是对拿不准的选项的判定,也是在判定选项后对选项的进一步验证。可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的“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结合文中“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可以判断,“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说法错误。
第三步:剖析词语巧推断 如果上面两步还不能判定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2020年全国卷Ⅰ中的“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联系“轴心”一词,“轴”为事物的中心或关键的部分;“当轴”应该是使用了词语的比喻义,比喻官员处于重要地位。
[针对训练]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人。绍定五年进士。有战功,进兵部侍郎兼转运使。侍御史孙附凤一再劾罢之,德祐元年三月,诏追复元官。(节选自《宋史·向士璧传》,有删改)
A.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B.“进士”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的称谓。考中进士才有当官晋爵的资格。C.“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隋代始置,六部之一。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D.“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孙梦观字守叔,庆元府慈溪人。知嘉兴府。轮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召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俄而梦观得疾,口授遗表,不忘规谏,遂卒。帝悼惜久之,赙银帛三百。(节选自《宋史·孙梦观传》,有删改)
A.文中“舍人”是官名,负责诏诰呈奏之事,与“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同义。 B.“国子祭酒”是古代官名。国子指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祭酒即其主管官员。 C.“表”是古代臣子呈报给皇帝的文书种类之一,一般用以陈述衷情,如李密的《陈情表》。 D.“赙”指用财物助办丧事。文中指孙梦观死后,皇帝赐予银帛帮助他家治丧,以示恩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题归纳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特别提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文言断句 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方法,找词语,找名词代词,找虚词,看修辞,课内回顾,观句式,明总分,正确的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研真题巧辨别——文言文断句 课件,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