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罗源二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罗源二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罗源二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0小题,共30分)
1.(3分)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有以下四个步骤,其中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A B.B C.C D.D
2.(3分)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着不同的含义。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
A.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B.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C.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CO2中的“2”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3.(3分)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微粒观:热胀冷缩可以用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来解释
B.根据结构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C.根据转化观:氢气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D.根据守恒观: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把水直接变成油
4.(3分)要区分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
A.O2和N2﹣﹣燃着的木条 B.MgO和P2O5﹣﹣观察颜色
C.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D.H2和CO2﹣﹣澄清石灰水
5.(3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6.(3分)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代表纯净物,则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所属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①单质③化合物
C.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D.②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
7.(3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8.(3分)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只有右侧木炭燃烧;立即从a处改通氮气,燃烧的木炭熄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右侧木炭燃烧时,发白光
B.此实验可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C.此实验可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此实验中氮气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氧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9.(3分)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0
10
10
2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2
21
2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 可能是催化剂
B.a、b 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 c 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若该容器变为你敞口容器,c 物质为气体,其他为固体,反应后容器内物质的质量减小
D.物质 b 和 c 变化的质量比是 2:21
10.(3分)如图,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中二氧化锰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随反应时间t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1.(9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如图甲,X是氢气、汞、氯化钠三种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填化学符号,下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Y是 (填微粒名称)。
(2)如图乙所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3)如图丙所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4)如图丁所示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〇”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填字母)。
12.(7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从图中查出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该原子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其化学性质与 (填数字)的相似。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请写出其中一条: 。
(4)如图2是元素锶(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 ,锶离子的符号为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
13.(10分)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中收集到的气体名称是 ,与电源正极和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实验能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2)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消毒杀菌,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 。
(3)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某化学兴趣小组从环城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水样浑浊,呈淡黄色,有异味,还有固体小颗粒。他们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先加入活性炭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再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过滤,除去水样中的固体小颗粒,得到澄清的液体。
①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
②过滤时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带滤纸)、烧杯、 。
③过滤时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滤纸折叠过程图示中,正确的是 (选填“甲”或“乙”)。
④最后得到的澄清液体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4.(8分)A、B、C、D、F、G、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条件和产物已略去).已知A、C是无色液体,B、F是无色气体,其中大量排放F会引起温室效应,D是黑色固体,G是暗紫色固体.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 ;F ;H .
(2)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G→B ,②A→B+C .
15.(12分)化学世界千变万化。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在空气中加热铜片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填“分解”或“化合”)反应。
(2)红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用作 。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过程中为避免集气瓶底炸裂,需在集气瓶底放少量 。
16.(10分)通过近期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
Ⅰ.图1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1)图中标注为②的仪器名称为 。
(2)图中还有一种玻璃仪器未画出的,它是 。
(3)实验中当观察到 时,开始收集氧气;当观察到 时,表示气体已经收集满。
(4)实验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5)若用该装置制取氧气,当实验结束时,应先 ,再 。
Ⅱ.若用分解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置如图2:
(1)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选编号)。
(2)若用G装置收集生成的氧气,气体应从 (选填“a”或“b”)端导入。
(3)常温下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请你利用装置G、H,设计收集一瓶较纯净的NO的操作方法: 。
17.(8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
(1)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 。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么减少的呢?
【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 。
【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氮化镁中氮的化合价 :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的有关知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 (写出2点)。
18.(6分)氯酸钾在氧化锰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能较快地分解生成氧气,如图是某次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情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请计算:
(1)实验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罗源二中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0小题,共30分)
1.(3分)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有以下四个步骤,其中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A B.B C.C D.D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夹取木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炭在空气中加热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向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石灰水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3分)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着不同的含义。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 )
A.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B.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C.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CO2中的“2”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分析】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因此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故A说法正确;
B、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因此2CO中的“2”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故B说法正确;
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因此O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C说法正确;
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C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3.(3分)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微粒观:热胀冷缩可以用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来解释
B.根据结构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C.根据转化观:氢气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D.根据守恒观: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把水直接变成油
【分析】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氢气燃烧生成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解答】解:A、热胀冷缩是因为微观粒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大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虽然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化学性质不相同,氦原子的化学性质很稳定,而镁原子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氢气燃烧生成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氢气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D、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而油中含有碳元素,因此水不能变成油,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隔,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温度越低,间隔越小.
4.(3分)要区分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
A.O2和N2﹣﹣燃着的木条 B.MgO和P2O5﹣﹣观察颜色
C.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D.H2和CO2﹣﹣澄清石灰水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氧气能支持燃烧而氮气能灭火,MgO和P2O5都是白色固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氢气不能.
【解答】解:A、氧气能支持燃烧而氮气能灭火,所以可以使用能否支持燃烧的方法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故A正确;
B、MgO和P2O5都是白色固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无法区分,故B错误;
C、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多少不同,软水较多硬水较少,故C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氢气不可以,故可以使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氢气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区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5.(3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分析】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细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是结论,不是现象,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
D、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6.(3分)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代表纯净物,则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所属类别的是( )
A.①单质③氧化物 B.①单质③化合物
C.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D.②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
【分析】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而纯净物包括化合物和单质;化合物又分含氧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而含氧化合物包括氧化物,则:①为单质,②为化合物,③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以此选择即可。
【解答】解: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①为单质,②为化合物,③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由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分化合物和单质;化合物又分含氧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明确分类是一种化学中常用的学习方法,要抓住分类的依据来认识分类结果,依据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
7.(3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的具体情况考虑.
D、根据化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微粒,但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离子和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是一种纯净物,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可能是原子和分子,例如氖原子和水分子都有10个质子,但不属于同种元素,也可能是分子和离子等情况,错误。
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物质的粒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3分)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只有右侧木炭燃烧;立即从a处改通氮气,燃烧的木炭熄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右侧木炭燃烧时,发白光
B.此实验可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C.此实验可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此实验中氮气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氧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实验操作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正确;
B、从a处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只有右侧木炭燃烧;立即从a处改通氮气,燃烧的木炭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C、从a处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只有右侧木炭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正确;
D、此实验中氮气的作用不是防止爆炸,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氧气,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条件的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9.(3分)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0
10
10
2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2
21
2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 可能是催化剂
B.a、b 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 c 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若该容器变为你敞口容器,c 物质为气体,其他为固体,反应后容器内物质的质量减小
D.物质 b 和 c 变化的质量比是 2:21
【分析】此题是借助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物生成物先做出判断,再利用质量关系进行求解,反应中反应物质量会减少,生成物质量会增加,从而判断生成物与反应物,即可判断反应的类型,且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相等可求出a的质量.
【解答】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设待测为x,则得:10g+10g+10g+2g=2g+2g+21g+x,解得x=7g。
A、a、b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c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d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正确;
B、a、b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c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正确;
C、c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若该容器变为你敞口容器,c 物质为气体,其他为固体,反应后容器内物质的质量减小,正确;
D、物质 b 和 c 变化的质量比是:8:11,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相关量的分析与判断,并进而对反应的类型及质量关系进行探讨.
10.(3分)如图,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中二氧化锰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随反应时间t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解答】解: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未分解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锰的质量增大,固体的质量减少,因此二氧化锰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逐渐增大,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a%不再改变,观察图像可知,A是正确的。
故选:A。
【点评】明确反应的原理、会结合题意分析图象是解题关键。
二、非选择题
11.(9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如图甲,X是氢气、汞、氯化钠三种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Hg (填化学符号,下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H2 ,Y是 离子 (填微粒名称)。
(2)如图乙所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无色酚酞变红色 ,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不断运动的 。
(3)如图丙所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H2+Cl2HCl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 纯净物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4)如图丁所示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〇”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B (填字母)。
【分析】(1)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4)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Hg;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H2,Y是离子。
故填:Hg;H2;离子。
(2)如图乙所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不断运动的。
故填:无色酚酞变红色;不断运动的。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H2+Cl2HCl,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故填:H2+Cl2HCl;纯净物。
(4)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AB,是因为AB中的物质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故填:A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7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从图中查出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
(2)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属于 非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该原子容易 得 (填“得”或“失”)电子,其化学性质与 7 (填数字)的相似。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请写出其中一条: 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
(4)如图2是元素锶(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 38 ,锶离子的符号为 Sr2+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五 周期。
【分析】(1)根据表中的信息,查出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
(2)根据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最外层多于4个电子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分析;
(3)根据元素周期表中蕴含的规律进行分析;
(4)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由上表分析可知,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从图中查出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2)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是磷元素,属于非金属;该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容易得电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化学性质相似,所以其化学性质与7的相似;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一条是: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4)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x=2+8+18+8+2=3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所以锶离子的符号为Sr2+;由上表分析可知,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锶元素的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
故答案为:(1)26.98;
(2)非金属;得;7;
(3)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4)38;Sr2+;五。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3.(10分)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中收集到的气体名称是 氢气 ,与电源正极和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 1:2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这个实验能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与氧元素 组成的。
(2)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消毒杀菌,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 ClO2 。
(3)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某化学兴趣小组从环城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水样浑浊,呈淡黄色,有异味,还有固体小颗粒。他们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先加入活性炭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再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过滤,除去水样中的固体小颗粒,得到澄清的液体。
①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
②过滤时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带滤纸)、烧杯、 玻璃棒 。
③过滤时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滤纸折叠过程图示中,正确的是 甲 (选填“甲”或“乙”)。
④最后得到的澄清液体属于 混合物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原理以及实验结论来分析;
(2)根据氧化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性质、过滤所需仪器、过滤器的制作、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解答】解:(1)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中收集到的气体气体较大,该气体是氢气,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与电源正极和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1: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这个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故答案为:氢气;1:2;2H2O2H2↑+O2↑;氢元素与氧元素;
(2)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ClO2;故答案为:ClO2;
(3)①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答案为: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②过滤时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带滤纸)、烧杯、玻璃棒;故答案为:玻璃棒;
③过滤时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滤纸折叠过程图示中,正确的是甲;故答案为:甲;
④最后得到的澄清液体中含有可溶性杂质,因此该液体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混合物。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电解、水的净化、过滤操作等,解题时根据电解水的知识、化学式的写法、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等是解题的关键。
14.(8分)A、B、C、D、F、G、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7种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条件和产物已略去).已知A、C是无色液体,B、F是无色气体,其中大量排放F会引起温室效应,D是黑色固体,G是暗紫色固体.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 C ;F CO2 ;H H2 .
(2)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G→B 2KMnO4K2MnO4+MnO2+O2↑ ,②A→B+C 2H2O22H2O+O2↑ .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A、C是无色液体,A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B和C,C能通电分解,故A是过氧化氢,B是氧气,C是水,其中大量排放F会引起温室效应,故F是二氧化碳,D是黑色固体,能与B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是碳;G是暗紫色固体,故G是高锰酸钾,据此解答.
【解答】解:A、C是无色液体,A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B和C,C能通电分解,故A是过氧化氢,B是氧气,C是水,其中大量排放F会引起温室效应,故F是二氧化碳,D是黑色固体,能与B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是碳;G是暗紫色固体,故G是锰酸钾,带入框图,推断合理;
(1)D是碳,F是二氧化碳,H是氢气,故填:C;CO2;H2;
(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填:2KMnO4K2MnO4+MnO2+O2↑;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填:2H2O22H2O+O2↑.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A、C是无色液体推出有水,再通过A通过加入二氧化锰得到C,进一步推出A是双氧水,C是水,再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推算即可.
15.(12分)化学世界千变万化。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在空气中加热铜片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2Cu+O22CuO ,该反应属于 化合 (填“分解”或“化合”)反应。
(2)红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可用作 烟雾弹 。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 ,此反应过程中为避免集气瓶底炸裂,需在集气瓶底放少量 少量的水 。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在空气中加热铜片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可用作烟雾弹。
(3)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此反应过程中为避免集气瓶底炸裂,需在集气瓶底放少量少量的水。
故答案为:
(1)2Cu+O22CuO;化合;
(2)4P+5O22P2O5;烟雾弹;
(3)3Fe+2O2Fe3O4;少量的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6.(10分)通过近期的化学学习,我们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
Ⅰ.图1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1)图中标注为②的仪器名称为 集气瓶 。
(2)图中还有一种玻璃仪器未画出的,它是 玻璃片 。
(3)实验中当观察到 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时,开始收集氧气;当观察到 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 时,表示气体已经收集满。
(4)实验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
(5)若用该装置制取氧气,当实验结束时,应先 撤导管 ,再 熄灭酒精灯 。
Ⅱ.若用分解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置如图2:
(1)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选编号)。
(2)若用G装置收集生成的氧气,气体应从 b (选填“a”或“b”)端导入。
(3)常温下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请你利用装置G、H,设计收集一瓶较纯净的NO的操作方法: 向装置G中装满水,将导管b与c用胶皮管相连,由a端通入一氧化氮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
【分析】I、(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收集满氧气后,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放置进行分析;
(3)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4)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进行分析;
(5)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实验结束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II、(1)根据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进行分析;
(2)根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3)根据NO是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Ⅰ、(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图中标注为②的仪器名称为集气瓶;
(2)集满氧气后,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放置;
(3)实验中当观察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当观察到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表示气体已经收集满;
(4)实验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5)若用该装置制取氧气,当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Ⅱ、(1)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所以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
(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若用G装置收集生成的氧气,气体应从b端导入;
(3)NO是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所以收集一瓶较纯净的NO的操作方法:向装置G中装满水,将导管b与c用胶皮管相连,由a端通入一氧化氮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故答案为:(1)集气瓶;
(2)玻璃片;
(3)气泡连续均匀冒出;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
(4)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5)撤导管;熄灭酒精灯;
Ⅱ、(1)B;
(2)b;
(3)向装置G中装满水,将导管b与c用胶皮管相连,由a端通入一氧化氮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7.(8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
(1)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 集气瓶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导致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21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么减少的呢?
【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 氮气在高温条件下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
【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氮化镁中氮的化合价 ﹣3 :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2MgC+2MgO 。
(3)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的有关知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 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 (写出2点)。
【分析】(1)镁燃烧时消耗集气瓶中的气体,会导致气体压强减小;
(2)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是21%;
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
(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解:(1)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集气瓶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导致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故填:集气瓶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导致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21%;
氮气在高温条件下可能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设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有:(+2)×3+2x=0,x=﹣3;
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MgC+2MgO。
故填:21;氮气在高温条件下与空气中氧气反应;﹣3;CO2+2MgC+2MgO。
(3)通过以上探究可知,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二氧化碳不但能灭火,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
故填: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18.(6分)氯酸钾在氧化锰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能较快地分解生成氧气,如图是某次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情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请计算:
(1)实验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4.8 g。
(2)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即可。
【解答】解:(1)实验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5g+5g﹣15.2g=4.8g。
故答案为:4.8。
(2)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4.8g
x=12.25g
答: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12.25g。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氧气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9/19 9:59:52;用户:山东省北镇中学;邮箱:bzzx001@xyh.com;学号:4483852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罗源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下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物质C为 ______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