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柳梧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2021-2022学年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柳梧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第1页
    2021-2022学年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柳梧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第2页
    2021-2022学年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柳梧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柳梧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柳梧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柳梧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分)下列变化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石墨导电 B.粉尘爆炸
    C.金属拉成丝 D.活性炭吸附毒气
    2.(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一定是物理变化
    D.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2分)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英国的汤姆生
    C.瑞典的舍勒 D.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
    4.(2分)下列为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腐烂
    5.(2分)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
    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
    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6.(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B.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C.蜡烛的燃烧是物理变化
    D.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7.(2分)分析人体从鼻孔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图,得出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各气体的含量为气体的体积分数
    B.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只有部分进入血液
    C.人体能产生稀有气体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比水汽大
    8.(2分)化学实验室使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图中适合贴在实验室常用的浓酸、浓碱药品柜上的图标是(  )
    A. B.
    C. D.
    9.(2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若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的氧气不纯对比
    C.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 D.放出氧气速率慢
    10.(2分)下列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B.铝+氧气氧化铝
    C.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D.氧化汞汞+氧气
    11.(2分)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异常现象
    分析
    A
    制取O2时,始终收集不到O2
    装置漏气
    B
    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所得液体偏少
    量液过程中俯视读数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
    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
    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
    A.A B.B C.C D.D
    12.(2分)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
    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
    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13.(2分)若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再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②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
    ③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在原处.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14.(2分)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塞进橡胶塞
    C.洗涤试管 D.连接胶皮管和玻璃管
    15.(2分)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
    A.1:5 B.5:1 C.1:4 D.4:1
    16.(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17.(2分)如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的一些性质
    18.(2分)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可以看做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 B.酱油 C.橙汁 D.奶茶
    19.(2分)火山喷发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火山灰 D.一氧化碳
    20.(2分)“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讲究卫生,尽量多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D.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3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   ,   ,   及其   的基础自然科学.
    22.(3分)测定人体吸入的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的实验的实验结论是    ,
       ,   。
    23.(2分)A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成B、C两种气体.将点燃的硫放在B中,则燃烧得更旺,且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将C通过加热的氧化铜,则生成A和E.由此可推断出(写化学式):
    A是   ;B是   ;C是   ;D是   ;E是   .
    24.(6分)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几种仪器,请写出对应仪器的名称:
    A   ,B   ,C   ,D   ,E   ,F   

    25.(6分)请写出以下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四氧化三铁    、高锰酸钾    、五氧化二磷    ;
    NaOH    、H2O2    、SO2    。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40分)
    26.(14分)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小明又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燃烧现象相同),其优点是   (只需写1点)。 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处   (填“1”、“2”、“3”或“4”),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可能原因是   (写出2条)。
    (3)从课本镁条燃烧实验小明得到启发,于是他用镁代替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实验完毕,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远大于总容积的.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可能原因是   。
    27.(26分)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可选用    (写一种即可),取用KMnO4药品时,应选用仪器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如果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    (填字母序号)装置其原因是    。
    (3)注射器C与装置E相连可用于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    处。
    ②将注射器C连接到装置E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拉动注射器C的活塞,观察到    ,说明装置E的气密性良好。
    (4)实验室用装置E制取O2时,一般选择的药品是    和    。如用注射器C替换长颈漏斗,优点是    。

    2021-2022学年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柳梧中学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分)下列变化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石墨导电 B.粉尘爆炸
    C.金属拉成丝 D.活性炭吸附毒气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墨导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粉尘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金属拉成丝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活性炭吸附毒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一定是物理变化
    D.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不一定生成新物质。水加热变为水蒸气就是物理变化,故 A错;
    B.物质通过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碳酸钙加热生成两种新物质氧化钙和水,是化学变化,所以不能以变化是否需要加热来进行判断,故B错;
    C、选项明确了物质从液态变为该物质的气态,所以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C正确;
    D、发光放热是一种现象,不应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依据,如电灯发光放热时并不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3.(2分)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英国的汤姆生
    C.瑞典的舍勒 D.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
    【分析】根据各位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判断.
    【解答】解:A、法国的拉瓦锡最早利用天平作为工具,用定量的方法测定并得出空气的组成,所以正确。
    B、英国的汤姆生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电子,所以B错误。
    C、瑞典的舍勒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所以错误
    D、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所以错误。
    故选:A。
    【点评】了解化学历史,可以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化学考查的基本考点.
    4.(2分)下列为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腐烂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解答】解:A、紫红色固体,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硬度大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B错误;
    C、常温下是气体,描述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故C错误;
    D、会腐烂,有新物质生成,描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进行.
    5.(2分)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
    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
    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分析】尽管二氧化碳密度比较大,但在玻璃杯很小的空间内,两支蜡烛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了,会漂在上面,所以使上面的蜡烛缺氧先熄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应伏低身子逃出.
    【解答】解:
    A、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滤出有害气体,所以A说法不正确;
    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所以B说法不正确;
    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应伏低身子逃出,所以C说法正确;
    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所以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学会火场逃生的技巧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了解燃烧和灭火和知识,了解火灾致死的原因,理解逃生技巧运用的原理.
    6.(2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B.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C.蜡烛的燃烧是物理变化
    D.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分析】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受热熔化,只是蜡烛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2分)分析人体从鼻孔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图,得出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各气体的含量为气体的体积分数
    B.吸入的空气中的氧气只有部分进入血液
    C.人体能产生稀有气体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的比例比水汽大
    【分析】A、根据吸入空气的成分比较可以知道,图中各气体的含量为气体的体积分数,可以据此解答;
    B、通过生物学原理,我们知道,人体吸入的氧气不仅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还参与构成细胞,交换二氧化碳,并分解有机物,因而只有部分进入血液中;可以据此解答;
    C、根据人体呼吸作用进行解答;
    D、比较两个图中的数据可以完成解答。
    【解答】解:A、根据吸入空气的成分比较可以知道,图中各气体的含量为气体的体积分数,故A结论正确;
    B、通过生物学原理,我们知道,人体吸入的氧气不仅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还参与构成细胞,交换二氧化碳,并分解有机物,因而只有部分进入血液中,故B结论正确;
    C、通过生物学原理,我们知道,人体吸入的氧气不仅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还参与构成细胞,交换二氧化碳,并分解有机物,因而只有部分进入血液中;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氮气仍为78%,而氧气为16%,CO2为4%,两者的体积之和仍小于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因而当稀有气体的体积不变时,其体积分数仍然会增大,因而呼出气体中稀有气体体积分数的增加并非是体积增大,而是其占的比例增大,故C结论错误;
    D、比较呼出的气体中的数据可以知道:二氧化碳占呼出气体的4%,而呼出气体中的水汽最多占1%,小于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故D结论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呼出气体成分的考查,只要把握呼吸作用进行时人体吸收掉一部分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并排泄出一定量的水蒸气的知识即可。
    8.(2分)化学实验室使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图中适合贴在实验室常用的浓酸、浓碱药品柜上的图标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和浓酸、浓碱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浓酸、浓碱具有强腐蚀性,故存放初中化学教学常用的浓酸、浓碱药品柜上应张贴腐蚀品标志。
    A、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物品标志,故A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B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C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浓酸浓碱的性质、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2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若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的氧气不纯对比
    C.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 D.放出氧气速率慢
    【分析】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利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一些。
    【解答】解: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若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放出氧气速率慢,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质量和加入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质量相等。
    故选:D。
    【点评】二氧化锰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要注意理解。
    10.(2分)下列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B.铝+氧气氧化铝
    C.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D.氧化汞汞+氧气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氧气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铝+氧气氧化铝,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C、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D、氧化汞汞+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氧化反应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2分)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异常现象
    分析
    A
    制取O2时,始终收集不到O2
    装置漏气
    B
    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所得液体偏少
    量液过程中俯视读数
    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
    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
    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制取O2气体时,装置漏气可能会始终收集不到进O2解答;
    B、根据“俯大,仰小,平正好”的规律,进行读数及误差分析解答;
    C、根据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的高温生成物若直接溅落在集气瓶底,瓶底会炸裂;而引燃火柴过长则可能造成铁丝不能燃烧解答;
    D、根据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可能会使试管炸裂解答.
    【解答】解:A、制取O2气体时,装置漏气可能会始终收集不到O2,故A正确;
    B、向下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故B正确;
    C、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的高温生成物若直接溅落在集气瓶底,瓶底会炸裂;而引燃火柴过长则可能造成铁丝不能燃烧,故C错误;
    D、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可能会使试管炸裂,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常见的实验现象的分析方法:收集与此有关的资料,对能够引起异常现象原因作出假设,然后判断所给的信息是不是可能引起这样异常现象.
    12.(2分)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
    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
    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分析】A、根据酒精灯内酒精过少,会产生大量的蒸气,与空气混合点燃易爆炸;以及酒精量过多,易洒出失火的情况判断.
    B、根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判断.
    C、根据添加酒精的注意事项判断.
    D、根据酒精灯灯帽的用途判断.
    【解答】解:A、酒精灯内酒精的量超过酒精灯容积的,易使酒精洒出,引发火灾,所以正确。
    B、熄灭酒精灯,用嘴吹熄,会使火焰引燃灯内酒精,引起失火,所以错误。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易引起失火,所以正确。
    D、不用时盖上灯帽,可以防止酒精挥发,一可节约酒精,二可防止酒精挥发后,灯芯上留有水分,下次用时不易点燃。
    故选:B。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基本操作又是实验的必备技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考查热点之一.
    13.(2分)若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再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②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
    ③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在原处.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③②①
    【分析】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先取适量液体,然后然后盖好试剂瓶,并放回原处;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中上部,点燃酒精灯加热,加热时要先预热.
    【解答】解:若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再加热,应先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再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在原处;再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最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注意加热前要先预热。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①。
    故选:C。
    【点评】本题是对基本实验操作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这一操作的考查,侧重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操作能力.
    14.(2分)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塞进橡胶塞
    C.洗涤试管 D.连接胶皮管和玻璃管
    【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洗涤试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导管连接胶皮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受不能放在塞子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用试管刷涮洗试管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刷子,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导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导管一端湿润,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胶皮管内,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5.(2分)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
    A.1:5 B.5:1 C.1:4 D.4:1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因此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
    【解答】解: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因此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6.(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解答】解:A、在通常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A正确;
    B、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是错误的;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不一定是空气,如氧气也是无色无味的,故C错误;
    D、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多种成分组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7.(2分)如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的一些性质
    【分析】保证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足量;要冷却到室温再读数。本实验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白烟。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等。
    【解答】解:A、红磷要足量,故选项正确;
    B、本实验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选项正确;
    C、冒出大量的白烟,不是白雾,应使装置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并观察水面变化情况,故选项错误;
    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等。故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回忆实验中现象,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理解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
    18.(2分)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可以看做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 B.酱油 C.橙汁 D.奶茶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答】解:A、蒸馏水的化学式为H2O,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水分子,则为纯净物,故A正确;
    B、酱油中含有氯化钠、色素、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橙汁中含有维生素、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奶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A。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19.(2分)火山喷发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火山灰 D.一氧化碳
    【分析】根据空气污染途径来考虑空气污染物,并且熟记这些污染物。
    【解答】解:空气的污染途径是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的排放,可总结为:有害气体和烟尘,主要的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火山灰属于烟尘也属于污染物。
    故选:A。
    【点评】熟记空气污染的途径,知道如何才能防止空气污染,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净化我们的空气而出力。
    20.(2分)“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讲究卫生,尽量多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D.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分析】根据题意:“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能减少电能的消耗,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一次性餐具制作过程消耗能源和资源,多使用一次性餐具,能增大消耗的能源、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B。
    【点评】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通过解答,让学生体会到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并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3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 组成 , 结构 , 性质 及其 变化规律 的基础自然科学.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用途,制法等方面的内容,
    故答案为: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属于基础知识.
    22.(3分)测定人体吸入的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的实验的实验结论是  吸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
     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少 , 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少 。
    【分析】根据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氮气、稀有气体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稀有气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
    吸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少;
    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少。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2分)A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成B、C两种气体.将点燃的硫放在B中,则燃烧得更旺,且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将C通过加热的氧化铜,则生成A和E.由此可推断出(写化学式):
    A是 H2O ;B是 O2 ;C是 H2 ;D是 SO2 ;E是 Cu .
    【分析】A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B、C两种气体,而硫能够在B中燃烧可以知道B为氧气,则可知A是水,则C为氢气,生成的气体D为二氧化硫,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解:A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B、C两种气体,而硫能够在B中燃烧可以知道B为氧气,则可知A是水,则C为氢气,生成的气体D为二氧化硫,氢气和氧化铜反应可以生成水和铜;由分析知A是水,B是氧气,C是氢气,D是二氧化硫,E是铜;故化学式分别为:H2O;O2; H2; SO2;Cu.
    【点评】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能够根据反应的现象来判断发生反应的物质,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24.(6分)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几种仪器,请写出对应仪器的名称:
    A 锥形瓶 ,B 胶头滴管 ,C 烧杯 ,D 试管 ,E 集气瓶 ,F 长颈漏斗 

    【分析】要熟练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名称和用途。
    【解答】解: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名称和用途可知:A为锥形瓶,B为胶头滴管,C为烧杯,D为试管,E为集气瓶,F为长颈漏斗。
    故答案为:锥形瓶,胶头滴管,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
    【点评】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与用途是解题的关键。
    25.(6分)请写出以下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四氧化三铁  Fe3O4 、高锰酸钾  KMnO4 、五氧化二磷  P2O5 ;
    NaOH  氢氧化钠 、H2O2  过氧化氢 、SO2  二氧化硫 。
    【分析】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3O4;高锰酸钾的化学式为:KMnO4;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2O2;二氧化硫的化学式为:SO2;
    故答案为:Fe3O4;KMnO4;P2O5;氢氧化钠;过氧化氢;二氧化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40分)
    26.(14分)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胶塞,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旋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 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2)小明又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改进装置(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燃烧现象相同),其优点是 实验误差小或不污染空气等 (只需写1点)。 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至处 1 (填“1”、“2”、“3”或“4”),但实测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可能原因是 红磷不足或未冷却到室温就观察 (写出2条)。
    (3)从课本镁条燃烧实验小明得到启发,于是他用镁代替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实验完毕,冷却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远大于总容积的.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可能原因是 镁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如氮气)反应 。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利用A中集气瓶和B中玻璃管上的刻度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首先应让集气瓶和玻璃管充满空气,再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来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同时运用了压强的知识,内部气体减少,液体会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沿导管进入瓶中或玻璃管中。
    (1)该实验是点燃红磷后要迅速塞好瓶塞,易出现误差,一定会出现红磷在瓶外燃烧的过程。
    (2)改进后的实验避免了(1)中出现的问题,操作简单,也不会出现红磷在瓶外燃烧的过程。若出现液面偏低,应是红磷不足或是反应后温度过高,气体受热膨胀。
    (3)镁条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氮气反应,所以消耗的气体比只有氧气要多。
    【解答】解:(1)红磷燃烧会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颗粒,所以观察现象会看到白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改进的实验可通过铜丝传导热量,使玻璃管中的铜丝和红磷反应,操作比(1)简单;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从理论上液面会上升到刻度1处;若液面偏低,可能是红磷太少或是由于反应放热,导致温度过高,气体膨胀。
    (3)由于镁条即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氮气反应,因此消耗的气体体积应大于五分之一。
    故答案为:(1)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误差小或不污染空气等;1;红磷不足或未冷却到室温就观察;
    (3)镁能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如氮气)反应。
    【点评】本题对照原来的装置,通过改进的装置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考查,较新颖。
    27.(26分)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示的仪器名称:① 酒精灯 ;② 试管 。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D (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可选用  F或G (写一种即可),取用KMnO4药品时,应选用仪器  药匙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如果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  G (填字母序号)装置其原因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3)注射器C与装置E相连可用于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步骤如下: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水至  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 处。
    ②将注射器C连接到装置E的导管口处。
    ③缓慢拉动注射器C的活塞,观察到  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 ,说明装置E的气密性良好。
    (4)实验室用装置E制取O2时,一般选择的药品是  过氧化氢 和  二氧化锰 。如用注射器C替换长颈漏斗,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
    【分析】(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进行分析;
    (3)根据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时,先通过漏斗向锥形瓶中加水至完全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然后将注射器接到装置E的导管口处,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进行分析;
    (4)根据装置E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装置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①是酒精灯,仪器②是试管,故答案为:酒精灯;试管;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故选装置D作发生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收集装置可选F或G。高锰酸钾是粉末状固体,故取用时应用药匙,即选仪器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故选装置G作收集装置。故答案为:D;F或G;药匙;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G;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时,先通过漏斗向锥形瓶中加水至完全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然后将注射器接到装置E的导管口处,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此时锥形瓶内的压强会逐渐减小,若气密性良好,气体会通过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故会观察到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若装置漏气,则气体则会从漏气的位置进入锥形瓶,观察不到有气泡冒出,故答案为: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
    (4)装置E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装置,在利用该装置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药品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如果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则可以通过控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速度来控制反应速率,故答案为: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制备,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9/19 9:59:00;用户:山东省北镇中学;邮箱:bzzx001@xyh.com;学号:44838527

    相关试卷

    2024年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1):

    这是一份2024年西藏拉萨市城关区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1),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2年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40, 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下列物质中,能做氮肥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