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2021-2022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60分)
1.(2分)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特征的是( )
A.秋天植物落叶 B.病毒能繁殖后代
C.亲鸟喂养雏鸟 D.钟乳石慢慢长大
2.(2分)“羚羊发现危险后迅速奔跑离开”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D.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3.(2分)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应使用( )
A.显微镜 B.放大镜 C.望远镜 D.平面镜
4.(2分)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玻片,若使用的目镜为5×,物镜为1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 )
A.5倍 B.10倍 C.15倍 D.50倍
5.(2分)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时,若光线很强,则选用的光圈和反光镜依次是( )
A.平面镜,较小的光圈 B.凹面镜,较大的光圈
C.较大的光圈,凹面镜 D.较小的光圈,平面镜
6.(2分)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要判断污点的来源,下列操作无效的是( )
A.转动反光镜,对准光源
B.转动转换器,换一个物镜
C.移动载玻片
D.换一个目镜
7.(2分)巴斯德通过右图的曲颈瓶证明了微生物来自于空气这一假设,他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8.(2分)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9.(2分)对于农田中的蝗虫来讲,它的生活环境是指( )
A.阳光、空气、土壤和温度等因素
B.农田中的其他蝗虫
C.农田中的其他各种生物
D.以上三项都是
10.(2分)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所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 )
A.形态不规则 B.厚实一点 C.越大越好 D.薄而透明
11.(2分)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B.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D.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
12.(2分)“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指的生态系统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13.(2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海洋生态系统
14.(2分)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水稻地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15.(2分)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
A.污物 B.细胞 C.气泡 D.墨水
16.(2分)王刚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发现细胞偏左上方,要把它移到视野中央,装片移动方向是( )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17.(2分)使用显微镜有五个步骤,图中表示对光步骤的是( )
A. B.
C. D.
18.(2分)具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并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淡水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19.(2分)鱼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改变环境
20.(2分)夏天正午蝉鸣叫的最厉害,气温降到24℃以下就停止鸣叫,影响蝉鸣叫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21.(2分)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和长期掠夺式的开发等原因,变成了荒山秃岭。这个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条件决定生物的形态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条件决定人口的数量
22.(2分)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
23.(2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24.(2分)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A.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上层
B.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上层
C.大气圈下层、水圈大部分、岩石圈表面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25.(2分)小红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目镜有5×和10×两种,物镜有10×和40×两种,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是( )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10×,物镜10×
C.目镜5×,物镜40× D.目镜10×,物镜40×
26.(2分)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
A.地球及生物 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的人类 D.森林中的所有的树木
27.(2分)下列哪项不是生活在河中的鲫鱼的生态因素( )
A.河中的水 B.河岸上吃草的羊
C.同种的鱼 D.不同种的鱼
28.(2分)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 )
A.相同的条件 B.不同的条件 C.相对的条件 D.相似的条件
29.(2分)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植树造林
B.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法纪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D.对工业废水、废气进行处理
30.(2分)核酸在哪个结构中存在( )
A.动物细胞 B.植物细胞
C.病毒 D.以上三者都有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31.(10分)如图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细胞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种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细胞不具有[D] 、[E] 、[F] 。
(2)若将细胞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不容易看到的结构是图中的[A] 。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种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别,你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是由[B] 决定的?
32.(8分)妈妈买了一束花放在盛有自来水的花瓶中,但一般几天后花就会枯萎。小佳认为如果花瓶中加入的是矿泉水,花会保存更长时间。请完善她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的结果:
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和矿泉水对插花保存时间的影响。
实验步骤:
①在花店中购买开花状况基本相同的花20枝;
②取大小相同的花瓶10个,分为A、B两组,每组5个;
③向A组每个花瓶加入500mL自来水,向B组每个花瓶加入 mL矿泉水;
④在每个花瓶中插放2枝花,并将花瓶放在家里 (填“相同”或“不同”)的位置;
⑤每天观察花的枯萎情况并做记录,最后计算出A、B两组的花开始枯萎时的平均天数。
实验结果及结论:
Ⅰ:若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是A组 (填“多于”、“少于”或“等于”)B组,则矿泉水更利于用来插花;
Ⅱ:若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是A组 (填“多于”、“少于”或“等于”)B组,则自来水更利于用来插花;
Ⅲ:若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是A组与B组相同,则矿泉水和自来水对插花保存时间影响差不多。
33.(12分)(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 (填“目镜”或“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标本。
(2)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 像;如果透明玻片上写“b”,那么显微镜观察到的是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 。(填“多”或“少”)
(3)对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结构是 和 。
34.(10分)(1)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组成成分是 ,它利用太阳的光能,制造 ,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
(2)图中虫和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 再利用。
(3)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
2021-2022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60分)
1.(2分)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特征的是( )
A.秋天植物落叶 B.病毒能繁殖后代
C.亲鸟喂养雏鸟 D.钟乳石慢慢长大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解答】解: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植物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故该项不正确;
B、病毒能繁殖后代说明生物能繁殖;故该项不正确;
C、亲鸟喂养雏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故该项不正确;
D、钟乳石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盐慢慢堆积的结果,是自然现象。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钟乳石慢慢长不属于生物现象。故该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2.(2分)“羚羊发现危险后迅速奔跑离开”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D.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解答】解: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羚羊发现危险后迅速奔跑离开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选:B。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2分)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应使用( )
A.显微镜 B.放大镜 C.望远镜 D.平面镜
【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进行测量。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并进行讨论。
【解答】解:要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需要借助能够对它们进行放大的仪器;选项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不足以看清微小生物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望远镜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是用来观察远处物体的仪器,平面镜没有放大作用;显微镜是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因此,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应使用显微镜。
故选:A。
【点评】应熟练掌握科学观察时常用到的仪器。
4.(2分)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玻片,若使用的目镜为5×,物镜为1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 )
A.5倍 B.10倍 C.15倍 D.50倍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解答】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10=50(倍);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
5.(2分)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时,若光线很强,则选用的光圈和反光镜依次是( )
A.平面镜,较小的光圈 B.凹面镜,较大的光圈
C.较大的光圈,凹面镜 D.较小的光圈,平面镜
【分析】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解答】解: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题干中是光线很强,因此应选用小光圈、平面镜。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
6.(2分)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要判断污点的来源,下列操作无效的是( )
A.转动反光镜,对准光源
B.转动转换器,换一个物镜
C.移动载玻片
D.换一个目镜
【分析】(1)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2)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解答】解:A、如果反光镜上有污点,只会影响视野的明亮程度,不会在视野中出现污点,因此,“转动反光镜”不能判断污点的来源;
BCD、“转动转换器,换一个物镜”、“移动载玻片”、“换一个目镜”,都是判断污点的来源的方法。
所以,操作无效的是“转动反光镜”。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7.(2分)巴斯德通过右图的曲颈瓶证明了微生物来自于空气这一假设,他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分析】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般为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实验法的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相关资料;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结合题意据此解答。
【解答】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故此选项不正确;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巴斯德利用曲颈瓶瓶实验证明了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微生物产生的。它在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微生物)即实验变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曲颈瓶(乙瓶)与直颈瓶(甲)对照实验。故此选项正确;
C、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故此选项不正确。
D、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故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实验法的概念、特点。
8.(2分)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据此答题。
【解答】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故选:C。
【点评】解此题从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入手。
9.(2分)对于农田中的蝗虫来讲,它的生活环境是指( )
A.阳光、空气、土壤和温度等因素
B.农田中的其他蝗虫
C.农田中的其他各种生物
D.以上三项都是
【分析】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生物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对于农田中的蝗虫来讲”,它的生活环境是指“阳光、空气、土壤和温度等因素”、“农田中的其他蝗虫”、“农田中的其他各种生物”。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活环境的含义。
10.(2分)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所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 )
A.形态不规则 B.厚实一点 C.越大越好 D.薄而透明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时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厚薄均匀的。
【解答】解: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所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所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这是因为光线能透过材料。
故选:D。
【点评】解此题关键是理解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11.(2分)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B.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D.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解:A、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叶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B、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骆驼刺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是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因此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
D、大雁南飞是大雁的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因此大雁南飞是节律行为,属于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2.(2分)“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指的生态系统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特点。
【解答】解: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广阔的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别很大。就形成了不同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与各种环境条件相适应,不同地方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海洋、森林、湿地、城市、农田、淡水、草原生态系统等,题干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象的描绘出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景象。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13.(2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海洋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中即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故生物圈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C。
【点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4.(2分)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水稻地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C、一片水稻地,既包括了水稻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此选项正确;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只包括了环境部分的阳光、土壤和空气,也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15.(2分)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
A.污物 B.细胞 C.气泡 D.墨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的时遇到的问题,首先明确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
【解答】解: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包括:擦、滴、撕(刮)、展(涂)、盖、染。在“盖”这一步,应是将盖玻片先接触液滴的一端,然后缓缓放平,以免产生气泡,气泡的特点是中央发亮、周围黑暗。污物和墨水在视野中是全黑的;细胞是一个清晰地图象。
故选:C。
【点评】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是考查的重点,应结合者实验步骤掌握。
16.(2分)王刚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发现细胞偏左上方,要把它移到视野中央,装片移动方向是( )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分析】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解答】解:“细胞偏左上方,要把它移到视野中央”,细胞应该向右下方移动;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装片移动方向是左上方。
故选:A。
【点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17.(2分)使用显微镜有五个步骤,图中表示对光步骤的是( )
A. B.
C. D.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五步。
【解答】解:A、表示观察时,下降镜筒和提升镜筒的过程,不符合题意;
B、对光时有四转: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二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四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此图表示对光的时转动反光镜,符合题意;
C、表示观察时,安放玻片玻片的过程,不符合题意;
D、表示收放显微镜的过程,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显微镜使用的步骤要掌握。
18.(2分)具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并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淡水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特点。
【解答】解:A、淡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淡水生物群落及淡水水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分为静水的和流动水的两种类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池塘和水库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具有易被破坏、难以恢复的特征。故不符合题意。
B、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故不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故符合题意。
D、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其它生态系统的知识也要了解。
19.(2分)鱼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改变环境
【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及其特点。(2)鱼吸收的是溶解氧,而在水中鳃丝展开,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鱼会缺氧窒息而死。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完成气体交换,一旦鱼离开水后,鳃丝就相互黏结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鱼会缺氧窒息而死,鱼离开水后会很快死亡,原因是无法呼吸,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生物依赖环境。
故选:B。
【点评】知道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和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20.(2分)夏天正午蝉鸣叫的最厉害,气温降到24℃以下就停止鸣叫,影响蝉鸣叫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据此解答。
【解答】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影响生物生活,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1.(2分)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和长期掠夺式的开发等原因,变成了荒山秃岭。这个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条件决定生物的形态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环境条件决定人口的数量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和长期掠夺式的开发等原因,变成了荒山秃岭,表明人(生物)对环境(黄土高原)的影响。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活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2.(2分)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如鼠妇生活的其他生物,据此解答。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选项中田鼠、青蛙杂草属于影响农作物的生物因素;选项D中旱灾缺少水,属于影响农作物的非生物因素。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3.(2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解:“落红”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24.(2分)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A.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上层
B.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上层
C.大气圈下层、水圈大部分、岩石圈表面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分析解答.
【解答】解: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5.(2分)小红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目镜有5×和10×两种,物镜有10×和40×两种,下列组合中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是( )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10×,物镜10×
C.目镜5×,物镜40× D.目镜10×,物镜40×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而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时,看见的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小,所以观察到细胞数目最少的应是放大倍数最大的一组。
【解答】解:选项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50×,故不选;
选项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0×,故不选;
选项C显微镜的放的倍数是200×,故不选;
选项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400×,放的倍数最大,故选D。
故选:D。
【点评】这是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观察到范围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范围越小。
26.(2分)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
A.地球及生物 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的人类 D.森林中的所有的树木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 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A者(细菌和真菌)。
【解答】答:
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故A、地球及生物,符合题意;
B:湖泊中的所有生物,缺少非生物,故不符合题意;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人类只是生物中的一部分,故不符合题意;
D:森林中的所有的树木,也只是生物中的一部分,故不符合题意。用逐一排除法。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以及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27.(2分)下列哪项不是生活在河中的鲫鱼的生态因素( )
A.河中的水 B.河岸上吃草的羊
C.同种的鱼 D.不同种的鱼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群体结构和功能等。亦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鲫鱼生活在水中,影响鲫鱼生活的因素主要有光、温度、水、空气、同种的鱼和不同种的鱼。河岸上吃草的羊和鲫鱼生活的环境不同,对鲫鱼没有直接影响,因此不属于影响鲫鱼生活的生态因素。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28.(2分)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 )
A.相同的条件 B.不同的条件 C.相对的条件 D.相似的条件
【分析】此题考查对对照实验的认识。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故选:A。
【点评】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
29.(2分)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植树造林
B.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法纪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D.对工业废水、废气进行处理
【分析】此题考查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解答】解: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法纪、对工业废水、废气进行处理、植树造林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故选:C。
【点评】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30.(2分)核酸在哪个结构中存在( )
A.动物细胞 B.植物细胞
C.病毒 D.以上三者都有
【分析】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体内,生物体内的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
【解答】解:核酸有2种: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DNA位于:细胞核(真核生物)、叶绿体、线粒体、拟核(原核生物)。RNA位于: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病毒的核酸存在于遗传物质中。
故选:D。
【点评】正确理解核酸存在的结构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31.(10分)如图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细胞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种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细胞不具有[D] 细胞壁 、[E] 叶绿体 、[F] 液泡 。
(2)若将细胞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不容易看到的结构是图中的[A] 细胞膜 。
(3)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种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别,你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是由[B] 细胞核 决定的?
【分析】(1)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细胞膜是在细胞壁的内侧紧贴着的一层极薄的膜,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到;
(3)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生命活动控制中心,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因此细胞核决定了细胞的形状和结构。
观图可知:A是细胞膜、B是细胞、C是细胞质、D是细胞壁、E是叶绿体、F是液泡。据此解答。
【解答】解:(1)由细胞模式可知:[A]细胞膜,[B]细胞核,[C]细胞质;[D]细胞壁,[E]叶绿体,[F]液泡。
乙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因此乙图是植物细胞模式图,甲图是动物细胞模式图。因此甲、乙两种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细胞不具有[D]细胞壁、[E]叶绿体、[F]液泡。
(2)A细胞膜是紧贴着细胞壁的一层薄膜。很难在光学显微镜下被观察到,它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3)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生命活动控制中心,因此甲、乙两种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别,是受细胞核决定的。
故答案为:(1)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2)细胞膜
(3)细胞核
【点评】区别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依据是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32.(8分)妈妈买了一束花放在盛有自来水的花瓶中,但一般几天后花就会枯萎。小佳认为如果花瓶中加入的是矿泉水,花会保存更长时间。请完善她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的结果:
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和矿泉水对插花保存时间的影响。
实验步骤:
①在花店中购买开花状况基本相同的花20枝;
②取大小相同的花瓶10个,分为A、B两组,每组5个;
③向A组每个花瓶加入500mL自来水,向B组每个花瓶加入 500 mL矿泉水;
④在每个花瓶中插放2枝花,并将花瓶放在家里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的位置;
⑤每天观察花的枯萎情况并做记录,最后计算出A、B两组的花开始枯萎时的平均天数。
实验结果及结论:
Ⅰ:若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是A组 少于 (填“多于”、“少于”或“等于”)B组,则矿泉水更利于用来插花;
Ⅱ:若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是A组 多于 (填“多于”、“少于”或“等于”)B组,则自来水更利于用来插花;
Ⅲ:若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是A组与B组相同,则矿泉水和自来水对插花保存时间影响差不多。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纯净水和矿泉水对插花保存时间的影响,实验变量是矿泉水,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
【解答】解:题干中妈妈买了一束花放在盛有自来水的花瓶中,但一般几天后花就会枯萎。小佳认为如果花瓶中加入的是矿泉水,花会保存更长时间。因此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和矿泉水对插花保存时间的影响。
实验步骤: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自来水和矿泉水对插花保存时间的影响,实验变量是矿泉水,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要用20支花、每组5个,这是因为实验过程中形成对照实验,分组不能太少会具有偶然性。
除了矿泉水和自来水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向A组每个花瓶加入500mL自来水作为对照组,向B组每个花瓶加入500mL矿泉水作为实验组,说明矿泉水和自来水对插花保存时间的影响。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每个花瓶中插放2枝花,并将花瓶放在家里相同的位。
(3)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Ⅰ若A组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小于B组,说明矿泉水更利于用来插花;
Ⅱ若A组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大于B组,说明自来水更利于用来插花;
Ⅲ若A组花开始枯萎时的天数与B组相同,说明矿泉水和自来水对插花保存时间影响差不多。
故答案为:500;相同;少于;多于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
33.(12分)(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 物镜 (填“目镜”或“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标本。
(2)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 倒 像;如果透明玻片上写“b”,那么显微镜观察到的是 q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 少 。(填“多”或“少”)
(3)对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结构是 目镜 和 物镜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的方法等知识。
【解答】解:(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中,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标本。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武警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若显微镜目镜是10×,物镜是1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ו10×=100×;从目镜中看到物像是放大的倒想;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看到的细胞体积越大,反之,越多,越小。
(3)显微镜的结构中,其放大作用的是目镜和物镜,目镜和物镜上安装有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后能形成倒立的放大的物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故答案为:(1)物镜;(2)倒;q;少;(3)目镜;物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以及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知识点掌握情况。是中考和学考的常考内容。要求学生要熟记。
34.(10分)(1)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组成成分是 绿色植物(生产者) ,它利用太阳的光能,制造 有机物 ,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虫和鸟。
(2)图中虫和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消费者 。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 绿色植物 再利用。
(3)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绿色植物→虫→鸟→植、动物残体→绿色植物 。
【分析】(1)根据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作用可知;
(2)根据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作用可知;
(3)根据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知识可得。
【解答】(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2)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生物圈中所有生物的能量来源都来源于光能,在这一能量转化的过程中主要是生产者进行的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从而获得能量.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都被分解者加以分解;
(3)根据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知识:绿色植物→虫→鸟→植、动物残体→绿色植物。
故答案为:
(1)绿色植物(生产者) 有机物;
(2)消费者 绿色植物;
(3)绿色植物→虫→鸟→植、动物残体→绿色植物。
【点评】这道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一道简单的基础题。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9/19 10:01:32;用户:山东省北镇中学;邮箱:bzzx001@xyh.com;学号:44838527
新疆阿克苏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疆阿克苏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阿克苏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疆阿克苏地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