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周测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周测历史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风》称颂秦始皇,据《晋书·王敦传》记载,唐代皮日休《汴河怀古》,唐太宗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通许县启智高中高一上学期2022年——2023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次周测卷 一、单选题(共12道选择题,每题5分,总分60分)1.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携长子姬括与少子姬戏至镐京朝觐周王。宣王仅因偏爱姬戏,便一意孤行扶持姬戏登鲁公君位,是为鲁懿公。懿公九年,姬括之子伯御攻杀懿公自立。这样,鲁国发生了长达20年的公室内乱,材料反映出( )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B.王室衰微已成大势C.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 B.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德C.思想领域趋同倾向日益明显 D.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进步3.《古风》称颂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制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他在位期间A.推行世官制 B.将长城向西延伸到甘肃敦煌,东至辽东C.设刺史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D.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4.西汉七国之乱前后,燕的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齐的渤海、北海、平原、东莱、琅邪,吴的会稽等滨海地区逐渐纳入西汉中央政权管理。此举( )A.体现了中央政权对海洋资源的重视B.受到了汉初黄老之学治国思想影响C.旨在废除郡国并行制D.不利于农耕经济发展5.公元311年,当北方一个民族大军南下第三次围攻洛阳的时候,南方诸州的牧丞都采取观望的态度,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A.犬戎 B.越族 C.羌族 D.匈奴6.南朝时,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4倍以上,而赣江、湘江流域人地关系与东汉中期差别不大;成群的野生动物更主要出现在湘赣流域,而扬州区域相对较少。这反映出当时( )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开发 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南方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D.北方经济超越南方7.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 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8.姓氏改革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贺兰氏改姓为贺,独孤氏改 姓为刘等。这种现象( )A.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 B.会导致北魏政治的动荡C.意在争取鲜卑贵族势力支持 D.完成了鲜卑族汉化过程9.唐代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意在强调( )A.隋修大运河而亡 B.隋炀帝修龙舟巡幸江都而亡C.大运河功在千秋 D.隋炀帝功劳与大禹不相上下10.唐太宗曾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出唐太宗的思想是A.民贵君轻 B.农业为本 C.君治为本 D.休养生息11.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A.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B.君主权威面临挑战C.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科举制度初见成效12.唐朝时,我国犁耕技术中的农具改革又有了新的突破,突出表现为( )A.耧车 B.耦犁 C.曲辕犁 D.曲柄锄 非选择题一、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总分40分)1.盛世,指中国历史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即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唐太宗统治时期,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材料二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 请写出上述材料中描述的唐朝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10分) (2) 总结上述盛世景象的共同表现。根据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现的共同原因。(一点即可3分) (3) 唐朝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什么宝贵经验?(7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拓跋焘(408一452),鲜卑族,北魏太武帝。他率军征战,统一中国北方。他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他大量任用汉人,创造了北魏一次任用汉人最多的记录。并下诏让鲜卑功臣“以爵归第”“更举贤俊,以备百官",北魏政权中鲜卑贵族势力有所削弱,汉族地主势力有所增长。他下诏“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宜宽徭役,与民休息”,要求收税时“不得纵富督贫,避强侵弱”。他以道教为国教,又提倡儒学,建立了太学并祭祀孔子,下诏“宣文教”,要求王公以下百官,其子弟都要到太学学习儒经。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溶、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实施了改革。——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拓跋焘治国理政的举措。(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拓跋焘治国理政举措的历史意义。(10分) 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宣王仅因偏爱姬戏,便一意孤行扶持姬戏登鲁公君位,是为鲁懿公。懿公九年,姬括之子伯御攻杀懿公自立。这样,鲁国发生了长达20年的公室内乱”可得出宗法制之下的核心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当时少子姬戏却继承大统,最后导致内乱,说明当时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瓦解,排除A项;王室衰微已成大势从材料主旨中不能得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诸侯内部的争斗,而不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2.A【详解】据题意可知,儒家、法家和道家的主张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说明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A项正确;实行仁政只能代表儒家的观念,排除B项;“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社会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制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嬴政在位期间,统一六国,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D项正确;嬴政在位期间推行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排除B项;刺史设立于汉朝,排除C项。故选D项。4.C【详解】根据“燕的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齐的渤海、北海、平原、东莱、琅邪,吴的会稽等滨海地区逐渐纳入西汉中央政权管理”可知,材料反映西汉加强对滨海地区的管理,旨在废除郡国并行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洋资源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受到了汉初黄老之学治国思想影响,排除B项;材料内容对农耕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据材料“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可知,这个民族南下灭亡了西晋,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匈奴,D项正确;材料时间是两晋时期,犬戎是西东周时期西北游牧民族,排除A项;越族是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区的部落的统称,排除B项;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南朝时期,长江下游扬州地区人口增加明显,但是中游地区人口增加数量并不多,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C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北方和南方经济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因此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B项正确;司马氏和王氏共分天下,而不是皇帝爱惜人才,排除A项;门阀势力强大不等于地方分裂割据,排除C项;门阀势力强大不能体现政治民主化倾向,而且当时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推行的改汉姓的改革措施,有利于鲜卑族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加速其汉化,体现了当时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A项正确;姓氏改革加速了鲜卑族汉化,并没有导致北魏政治动荡,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遭到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汉姓并不能起到争取支持的作用,排除C项;改汉姓只是孝文帝改革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措施之一,不能代表鲜卑族汉化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作者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强调大运河功在千秋,C项正确;作者意在强调大运河功在千秋,A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他说:治理国家像摘树,根不动摇,叶不动摇;君主清静,百姓安乐,可知唐太宗的思想为休养生息,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民的关系,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故B错误;材料重点不在君治为本,在君主为百姓提供宽松的管理,故C错误。11.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氏族,就是士族。高士廉完成初稿后呈给唐太宗观看,列山东崔姓为上之上等,可见当时的门第观念影响深入人心。唐太宗看后不满意,指示按照当朝官爵重新编定,“皇族”为一等,山东“士族”为三等。唐太宗此举明显是在降低、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借以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唐初贵族等第观念犹存,A项正确;唐太宗利用编写《氏族志》,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初年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12.C【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时,我国犁耕技术中的农具改革又有了新的突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出现的重要农具是曲辕犁,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耧车是西汉发明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耦犁是西汉发明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柄锄是锄头,并非犁耕农具,排除D项。故选C项。材料分析13.题(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共同表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共同原因:重视发展农业,提倡节俭。(3)统治者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农业生产;要戒奢从简,倡导节俭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唐玄宗统治前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共同表现:根据材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可概括出共同表现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结合所学从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都提倡节俭等角度分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统治者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农业生产;要戒奢从简,倡导节俭等。14.(1)重用汉臣,推行汉制,整肃吏治;劝课农桑,减轻赋税;尊崇道教,崇尚儒学。(2)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加快了鲜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后续的改革奠基;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交融。【详解】(1)根据“他大量任用汉人,创造了北魏一次任用汉人最多的记录。”得出重用汉臣,推行汉制,整肃吏治;根据“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宜宽徭役,与民休息”得出劝课农桑,减轻赋税;根据“他以道教为国教,又提倡儒学,建立了太学并祭祀孔子”得出尊崇道教,崇尚儒学。(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北魏统治、鲜卑族封建化、北方经济文化、后续改革、民族交融等角度分析历史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10次周测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9次周测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 历史第8次周测 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