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课件+教案
展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比较阅读
散文写景+表达技巧+抒情特点+语言鉴赏
一 活动内容
任务一: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
现代散文大多以写人叙事或写景抒情为主,较少专门说理议论之作。但写人叙事离不不开景物载体。大自然在绘画美景时总有不同的主笔色,请浏览《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找出每篇文章典型的景物,总结画面主要特点,并完成以下表格:
(详见课件)
任务二:感受散文的抒情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写景最终是为抒情服务的,写景抒情有时也缘景悟理,因此时常可见富有哲理的语句。这样的语句在文中虽不很多,却往往“立片言而居要”,常有拨云见日、点石成金之效,起到画龙点睛的巨大作用。所以阅读散文,应高度重视其中的哲理性语句,理解其含意,揣摩作者意图,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获得智慧启迪。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在抒情方面各有何特色?结合三篇文章中的一些含哲理性的语句加以体会。
《故都的秋》抒发情感的方式有变化。首先,作者借助景物抒发情感,作者笔下之景都染上了作者浓浓的苦闷、寂寞与忧思之情。作者抓住“清”“静”“悲凉”的特点,组织全篇结构,选取了五幅图,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着力突出总特点。同时,作者也将情感融入叙事、议论之中,秋雨图就是一个特别精彩的叙事片断,接着援引中外相关事例进一步阐述秋与文人的关系,探究秋的文化内蕴,富有思辨色彩。
《荷塘月色》主要是借景抒情。紧扣文眼“心里颇不宁静”通过三幅美丽的画徐徐展现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当然结尾还借用《采莲曲》《西洲曲》,在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与现实对比,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
《我与地坛(节选)》融议论、记叙、描写于抒情之中,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
任务三: 体会散文的表达技巧
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在写景方面各有何特色?
《故都的秋》所写之景富有生活气息,多是直观之景,从五幅图中可以看出。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景物,再如秋雨图的对话,秋果图的描绘,都贴近生活。即使如秋蕊图中的描绘,也在诗情画意中不忘加入尘世的丝丝扫帚纹。
《荷塘月色》所写之景则富有诗情画意,美轮美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旋律交错上演如梦如幻的魔术,读后令人唇齿生香。
《我与地坛(节选)》以景衬情,衬托作者的心境。如开头写古园的破落荒芜,表现了作者身处苦难中的心境。园中景物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荒芜的古园中,作者很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景物描写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世界”的解读。如文中写“蜂儿”“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2.《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三篇散文的语言各有特点,试分析比较。
《故都的秋》善用排比和比喻,语言富有节奏。如“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整齐中富有变化,音韵和谐。同时,也善于将长短句呼应,构成一种舒缓的韵味,悠扬又耐人回味。
《荷塘月色》则将比喻发挥到极致,杂以通感,如三幅画的描绘,比喻语言生动活泼,有诗词的意境美。同时,语言多用叠音词,有一种精致的富态美,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性,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余韵悠扬。
《我与地坛(节选)》语言极富哲理性,情感真挚动人。在本文如月光般清纯的叙述中让人感到自己也变得纯洁而多情。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告诉人们“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
并不是说好散文一定要感化读者,但是在史铁生的笔下,无情的岁月似一张流走的脸庞,成为音乐、图画和梦幻,尽管忧伤像地坛一样古老,但是母亲身上那种真挚而坚韧的信念使我们永远无法忘怀。本文语言富有创新精神。
3.《我与地坛(节选)》在选材和构思方面有哪些借鉴的技巧?
(1) 回忆漫长岁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条思路来。 “我与地坛 ”这个题目,设身处地想,很难写。时间跨度十五年之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从写起?从文章节选部分来看,先写自己,再写母亲。作者写自己那一部分,以“我”残疾了双腿之后对生命的思考为线索,而将地坛的环境描写分散挂在这条线上,既扣题目又显示了生命的历程。写母亲那一部分,则由“我”这一部分派生出来。
(2)写作既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表现内心世界。史铁生不是那种依马而立下笔千言的“高产作家”,但他是一个寻求文字分量的作家,一个值得重视的独特的作家——他自己给自己决定了:他所传达的思想意蕴在与人的存在处境的关联方面,要比其他作家显得更为密切,更为细致,也更为丰富深刻一些。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任务四: 如何读懂写景抒情散文
读懂“景语”,触摸深刻寓意
借景抒情的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才能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知人论世,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识得“文眼”,体会中心情感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当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抓住线索,把握文章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必考点之一。“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作者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思想感情、蕴含丰富意义的语句。其中富含哲理意蕴的句子往往因其深刻性、思辨性和启发性而颇受命题者青睐。
富有哲理的语句一般有以下几种:
1.主旨句,揭示文章中心;
2.深化句,有画龙点睛和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
3.警示句,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4.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5.追问句,体现了作者的深层次思考;
6.假设句,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探究。
理解富有哲理的语句时要从表层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等角度理解。
任务五 品味再现散文之美
1.每个人对“美”有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请你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选择其中优美的片段吟诵,记忆。
2.仿写一个景物片段,体现自己当时的心境。
(提示)你走过的路,跨过的桥,穿越的山河,可曾封存着你美好/忧伤的记忆?而记忆深处,哪里是你心中的一方净土?一间教室?一片操场?还是身边一个宁静清美的地方?请你描绘出你心中的一方净土,并朗读给观众听。
【示例】我心灵的一方净土在家乡连队平房的屋顶上,那里有我儿时最童真的回忆。房屋周围是田田的棉花地和轻柔的拂柳。春天,我和露露会去屋顶,感受麻雀叽叽喳喳的在柳枝间雀跃,歌唱着春的喜悦;夏日的屋顶,晚风习习,听着蟾蜍的悄悄话,数着繁星点点;秋天的屋顶,看到的是片片白云在地面铺展;冬天,我们在屋顶盖起白雪的小房子,开心的说着“永远做邻居”的誓言。现在,记忆是别人的现在,而我除了回忆,什么也没有了……
3.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寄予着人们心中丰富情感,不仅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有对人生的思考,请结合《我与地坛(节选)》内容,感受自然之景引发的哲思,体会史铁生的自我救赎,并形成一篇500字以内的短文,讲述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