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基础+提升+拓展三步通关(含解析)
-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基础+提升+拓展三步通关(部编版)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第10课 三峡-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基础+提升+拓展三步通关(部编版) 试卷 试卷 1 次下载
-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基础+提升+拓展三步通关(部编版)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3课 唐诗五首-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基础+提升+拓展三步通关(部编版)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基础+提升+拓展三步通关(部编版)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第11课 短文两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基础+提升+拓展三步通关(部编版)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11课 短文两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基础+提升+拓展三步通关(部编版),文件包含第11课短文两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基础+提升+拓展三步通关部编版解析版docx、第11课短文两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考点基础+提升+拓展三步通关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1课 短文两篇 每课一考点 【考点示例】 翻译文言语句【题型展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典例精析】 用现代汉语翻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答题模式】 ①留——国号、年号、人名、书名、官名、地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②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③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④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⑤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标准答案】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第一步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曰欲颓(tú) B.沉鳞竞跃(jìng)C.水中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去竹柏(bǎi)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 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 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4.下列句子没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7.根据要求填空。(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第二步 阅读提升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8~12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两岸石壁 两岸连山B.四时俱备 万事俱备C.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山川之美A.友人惭,下车引之B.夫君子之行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以我酌油知之10.下列对【乙】文中划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C.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D.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1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12.【考点一点通】把以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13.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5.【考点一点通】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6.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17.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第三步 综合拓展 18.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士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皎洁与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现在八年级准备举办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请你一起参加。(1)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2)写出两个与“月”相关的故事。(写出故事名称即可) (3)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的读书交流会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