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雨和雪(第0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06:雨和雪(第02课时)教案,共4页。
雨和雪
教学设计共_2_课时
执教人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与已有知识,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结合雨形成的实验,描述雨和雪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描述雨和雪形成的原因
教具使用
PPT
学情分析
第__2__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简单认识了雨和雪,接下来,我们接着上节课的讨论,完成实验操作吧!
这是我们班的A组设计的实验,我们可以参考,结合自己小组的讨论方案,进行适当补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探究
实验操作:
材料:酒精灯、烧杯、金属加热容
器、金属桶、塑料罩、水、铁
架台等。
实验方法
1.提前将金属桶里的水冻成冰。
2.往金属加热容器中倒入水,再将冰桶外面套上塑料罩,悬挂在铁架台上。
3.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
结合实验现象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中水滴形成及下落的过程。
思考:
实验中的各要素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什么?根据下图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并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讲解:酒精灯相当于太阳;
金属容器里面的水相当于地面河流的水,通过吸热蒸发;
金属筒相当于天空,气温较低的天空遇到太阳后,天空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吸热,变成了小水滴或水蒸气。
请同学们讨论:
下雨和下雪时天气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都是云层中的水汽聚集而成。
不同点:形成原因不同:雨是聚成水滴后直接落下,而雪是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水汽凝结,与凝结核(灰尘颗粒)结晶成雪花。
根据雨的成因,推想雪是怎样形成的?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粘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
应用与拓展
认识人工降雨
1987 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为了尽快扑灭大火,人们根据气象条件利用人工降雨扑灭了大火。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结合下图分析人工降雨的形成过程。
人工降水,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当堂训练
雨来自( )。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 )。
当堂检测
雨和雪不同的是( )
形成温度
形态
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雨和雪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雨
水蒸气凝华r小水滴凝固--固态的水-雪
课后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10 雨和雪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科学实践活动,拓展与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6:雨和雪(第01课时)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0 雨和雪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科学实践活动,拓展与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