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授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授课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志人小说,尊君在不,君与家君,通假字,古今异义,太丘舍去相委而去,一词多义,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副词表示否定,去后乃至待君久不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欣赏古代儿童的聪慧和方正,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了解“敬辞”“谦辞”的概念,并积累相关词汇。
疏通文意,继续感知古今汉语的区别;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世说新语》二则,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语言运用: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区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审美创造:感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让梨的孔融、砸缸的司马光等。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儿童,他就是陈太丘之子——陈元方。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注意:作者不是刘义庆,他只是组织别人编纂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书中不少故事,如“周处除三害”“曹植七步成诗”“望梅止渴”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谢女咏雪”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按其内容主要分为笑话、野史、遗闻逸事三大类。其艺术特点包括: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②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④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参照注释,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蹇(shí)的长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是人啊!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补上文中省略的人物。
例如:期日中,过中(友)不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2.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古义:舍弃。今义:委任,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省略主语,即“(太丘)去后(友)乃至”
省略主语,即“(家君)待君久不至”
1.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思想内容)的词。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3.“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4.本文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元方的形象的?元方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2)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6.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示例]①为人处世要言而有信(讲信用);②为人处世要知错善改;③为人处世要守时;④为人处世要知礼、有礼。
7.《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对话背景:友人无信,太丘离去
对话结果:友人惭愧,元方“入门不顾”
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就聪慧明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详略得当。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时年七岁”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行为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聪慧善辩、正直明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情节安排合理,详略得当。为突出元方的形象,作者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候客人的过程,详写了元方与客人的对话。
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古人最初通过语言来许诺。后来,有人使用函件来承诺,人们将“信”的含义进行引申,用它指来往的函件,如书信。此外,人们将能够践行诺言、诚实可靠的品质也称为“信”,如信用对讲信用的人,我们通常采取信任的态度,给予其自由,因此“信”也有“随意”的意思,如信步。
课后读一读《世说新语》,谈谈阅读体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图文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目标,朗读课文,译一译,比一比,翻译课文,请你复述这个故事,讲一讲,想一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前预习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初学要求,背诵全文,评析人物,探究主旨,其他资源备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图文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介绍,知识链接,检查预习,朗读指导,课文朗读,整体感知,内容探究,品味赏析,写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