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练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周练历史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课 周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每题5分,总分60分)1.文字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动。西周时期,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权和对文字的解释权,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周天子旨在( )A.确立君主集权 B.强化祭祀活动C.构建政治认同 D.统一全国文字2.商鞅变法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 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 整。秦汉的上述举措( )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C.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加速了宗法制度的瓦解3.秦汉时设朝议制度,遇军国大事及君王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 )A.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体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D.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三教合归于儒 D.现实统治需要5.“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D.佛教传入,对外交往趋于活跃6.唐朝《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A.政治清明,社会稳 B.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民族交融,相互学习7.中国古代出现过多次治世局面。以下排序正确的是( )A.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B.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文景之治C.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文景之治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8.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朝廷委派的继承人选往往无法立足,朝廷也无可奈何。史学界对以上现象称之为(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朋党之争 D.王国问题9.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B.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C.保证官员清正廉洁 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10.唐朝虞世南称隋文帝“克定江淮,一同书轨,率士黎庶,企仰太平”,其意在称赞隋文帝( )A.修建驰道 B.实现国家统一安定 C.统一文字 D.出兵收复江淮失地1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A.使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C.保障了隋朝的统一和稳定 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12.有同学以“科举取士”、“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作为关键词整理知识。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A.隋唐盛世 B.民族交融 C.制度创新 D.藩镇割据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总分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一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材料一 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唐)杜佑《通典》(1)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10分) 材料二 某同学从书中摘录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并制作了如下书摘:书摘一: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书摘二: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2) 材料二中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对我们认识史事有何借鉴意义?(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题干中“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信息得出,周天子借分封诸侯,传播文字,传达天意,构建政治认同,以巩固其“天下共主”地位,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集权,排除A项;题干信息强调文字的作用,并非祭祀活动,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统一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根据题干中秦汉王朝受“分异令”影响,“农村杂”居,以及“乡”“里”的划分原则和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等信息得出,这些措施淡化了血缘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出现,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民间组织反抗力量,有利于社会安定,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根据材料“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政大事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有利于皇帝听取不同意见,做到集思广益,D项正确;“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说明不是由群臣决议,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体制,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结合材料“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和所学可知,西汉时,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排除B项;唐朝时出现三教合归于儒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根据材料“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可知,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长时间的分裂格局中,因此这一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C项正确;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A项;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的历史时期为唐朝,排除B项;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材料反映了唐代社会中,胡文化流行,这体现了唐朝民族交融,相互学习,D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政治清明程度、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排除A、B、C项。故选D项。7.A【详解】西汉初年文景之治,唐代初年贞观之治,随后是开元盛世,清朝出现康乾盛世,A项正确;B、C、D三项排序有误,排除。故选A项。8.B【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中后期节度使在属地内拥有任免官吏、世袭统治的特点,形成了独立的割据势力,史学界将此现象称为藩镇割据,B项正确;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为首的叛乱,排除A项;朋党之争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斗争,与材料中藩镇现象不符,排除C项;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问题,王国是分封制导致的,与藩镇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依据材料“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下的评定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意在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垄断官场奠定基础,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并不能保证官员清正廉洁,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九品中正制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不利于提升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克定江淮,一同书轨,率士黎庶,企仰太平”是指隋文帝的贡献,它赞扬了隋文帝实现国家统一安定,B项正确;修建驰道属于秦朝,排除A项;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故选B项。11.D【详解】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这条运河,即隋朝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长途贩运贸易,排除A项;“最早”一说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隋朝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取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枢权力机构变化、“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赋役制度,故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隋唐制度创新,C项正确;隋唐盛世 应该体现为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融合的信息无关,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C项。13.(1)历史价值: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2)意义:看待历史事件应当秉持唯物史观,一分为二的看待。 【详解】(1)历史价值:根据材料“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可知,大运河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运河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2)意义:两则书摘都提到了大运河对于隋朝和唐朝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隋朝而言,加速了隋朝灭亡,对于唐朝而言,大运河推动唐朝的繁荣,因此看待历史事件应当秉持唯物史观,一分为二的看待。14.(1)措施: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 货币;统一度量衡;颁行《秦律》;修建驰道、直道。(答出两点即可) (2)创新:确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答出一点即可)影响: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答出两点即可) (3)均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存续时间均较短,二世而亡;均开创多种制度,被后世继承和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广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整齐制度,统一文字、统一 货币、统一度量衡;在法律方面,秦朝颁行《秦律》;在交通方面,秦朝修建驰道、直道。(2)创新:根据材料“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可知,隋初确立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可知,隋初改行州县两级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创立科举制。影响: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实行州县两级制,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科举制根据才学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3)相同点:两个朝代均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从存在时间看,两者存续时间均较短,二世而亡;从制度创新看,两朝均开创多种制度,被后世继承和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五次周测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测历史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四次周测 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