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32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32张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32张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32张第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32张第4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32张第5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32张第6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32张第7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32张第8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授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背景解读,知人论世,划分句读,文意疏通,文章结构,思考探究,论证逻辑,论证逻辑三段论,性善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
    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是对动物而言的,孟子让他把不忍之心扩充到人。这就是不忍人之心,做到这样才能施行仁政,才能保民王天下。 可见,仁政是不忍人之政。孟子有篇文章专门探讨这问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合“三段论”的推理原则,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文化传承与理解: 结合“四心”、“四端”了解孟子“性善论”的要义。
    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政治动荡(权力下移,争霸、兼并战争惨烈),旧制度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士为知己者死”的社会风气,为国君出谋划策“士”的崛起成为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 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一)儒家的救时治国之策1.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治、德治、人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人求诸人。”“仁”为核心道德规范2.孟子:“仁政”学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君臣平等“夫仁政,必自经界始。”主张“富民”,反对“罔民”“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人人有“善端”“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3.荀子:“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性恶论)尊君爱民
    (二)崇尚“道法自然”的道家政治思想1.老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绝圣弃智”“小国寡民”2.庄周的虚无主义庄周主张绝对的“无为”,追求不受任何纪律约束的绝对自由,主张超然物外,否定一切文化和法律道德。“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拿下,莫若无为”
    (三)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四)法家:“以法治国,实行法治”之主张管仲、李悝、商鞅、韩非等。“不法古,不修今”、“以刑去刑”韩非关于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观念。(1)拥有无上权威,牢牢掌握专制大权;(2)制定以君王至上为特征的统一的成文法;(3)用好驾驭臣僚的“术”;“用算计之心以相待”的利害关系;“不务德而务法”、“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孟子最早提出“________”思想,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他到各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_____”“____”。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_____”。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哲学思想——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四端→四德政治思想——仁政论:保民而王;民贵君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他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最能体现孟子这种思想的篇章。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所以:(1)用来……的;(2)表因果,……的原因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文章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并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请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提示:首先应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观点:不合理。理由:1.见孺子将入于井而又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2.论证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不应举符合的例子论证成立,而应寻找反例。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大多数人会感到怵惕恻隐,假如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所以“不忍人之心”有无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看,要看对象。祥林嫂的苦难不能激发鲁镇上人的“不忍人之心”,所以“不忍人之心”还取决于社会环境。
    3.人伦在差序,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对身处(或即将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要相对冷漠。换言之,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对前者完全可以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后者,强烈的怨气、仇恨已经抵消了相当部分的同情,从而转为心理上的冷漠、行动上的不作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强烈情感,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所以人性是复杂的。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举例——有不忍人之心的好处——核心观点的延伸
    思考:为什么要论证观点?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解析】观点不是客观事实,需要论证。论证一个观点首先应该进行概念界定,但是孟子没有,可能是因为孟子认为这个观点中的概念是人所共知的。不过,任何一个抽象概念都不是客观具体的,任意两个人对于同一个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提出论点后,最好先进行概念界定再进行论证
    乍看之下,孟子仿佛仅仅陈述了客观的现象(举例),但其中隐含了两个省略三段论: ①所有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是人, 所以,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②有不忍人之心的都有不忍人之政,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先王有不忍人之政。
    三段论在传统逻辑中,是在其中一个命题(结论)必然地从另外两个命题(叫做前提)中得出的一种推论。三段论由三个部分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它在逻辑上是从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来的。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则。小前提是一个特殊陈述。
    亚里士多德给出的经典的“Barbara”三段论:如果所有人都是必死的,(大前提:普遍原理)并且所有希腊人都是人,(小前提:特殊陈述)那么所有希腊人都是必死的。(结论:特殊代入一般)
    举“先王”之例——有不忍人之心的好处——核心观点的延伸,并非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观点!
    思考:以“孺子入井”能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吗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前提:未经论证)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首先“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个前提本来就是一个未经证明的观点,而孟子将之作为结果进行析因。析因的过程是以排除法进行的,而排除法是很难进行全面论证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排除三个外因,并不能自然得出只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结论。同时,这里也已经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既是因,又是果。
    假使成立:孺子入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作者是如何论证“四端”的?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有四体不能推出人有四端的结论,比喻的相似性是人们赋予的,并非是天然存在的。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比喻论证: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者和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其本质是化虚为实。但比喻不能自证。
    性犹湍水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都是不证自明的结论,人性和水不是同类事物,不能互联。
    论证的存在的谬误是否说明孟子的“性善论”不存在?
    在说明观点之前,应该先进行概念界定。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孟子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便是性善,所以可以说性善之性并非天生之性,而是人应有之性,人之为人之性。缺失了这个人之为人之性,人也就不是人了,只是人形的动物罢了。 1. 以“不忍人之心” 论“本心”(恻隐之心),确立性善论。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观点:有合理性。理由:1.人性本善或者本恶到底哪个正确是无法证明的,因为这不是事实判断,这是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思考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是什么?2.孟子曾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议论别人的不善之处,由此引起的后患该怎么办呢?)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做了坏事是否视其为理所应当。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3.我们还可以思考孟子言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讲给谁听的?
    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4.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
    总结:1.从对象、目的和时代背景去理解孟子论断的合理性和伟大性。2.鲍鹏山的《寂寞圣哲》里提过:他(黑格尔)也承认无法从事实上证立性善或性恶,所以他认为,说人性善或说人性恶都对。“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等奖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目标,孟子及背景介绍,“亚圣”,“仁政”“王道”,价值观,人性观,研读文本,文题解读,扩而充之,论证思路与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第四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孟子名言,民贵君轻,孟子其人,《孟子》其书,分析开篇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