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47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238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47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238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47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2382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47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2382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47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2382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47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2382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47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2382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47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2382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47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47张,共47页。
《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3诵读诗歌,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123学习重章叠唱及诚斋体在两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反复诵读体会并背诵。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与劳动者之美,丰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学习目标4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积极践行与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作场景。乡土中国《芣苢》《插秧歌》统编教材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常识博览,知人论世学习任务二:朗读诗歌,感受诗韵学习任务三:走进诗情画意的劳动场面 学习任务(一)常识博览,知人论世 《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相传为孔子编订。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走近《诗经》《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芣苢》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周南指周以南地区,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周南》为十五国风之一,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药理作用的功效。车前子是分期成熟,一般在端午节前后,种子呈黄黑色,边成熟边采收。选晴天采收为宜。因其种子多,故有多子的寓意。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清新自然——杨万里走近杨万里 学习任务(二) 诵读作品,感受音韵之美诵读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在句式、韵律上的不同之处。注意诵读方法:1.《诗经》在句式上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在诵读节拍上多为“二二”的节奏。2.《插秧歌》是七言律诗,可采用“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的节拍形式。3.诵读时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活动: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传:“采采,尤萋萋也。”薄:发语词,勉励义言:语助词,无义掇(duō)袺(jié)捋(luō)襭(xié) 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兜鍪(dōu móu): 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胛(jiă): 肩胛骨莳(shì): 移植(秧苗)匝(zā): 遍,满 《芣苢》以二二节拍为主,通篇短促的四字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是构成全词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基本可以代表《诗经》的体例与韵律,作为古典诗歌源头的《诗经》,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 《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诗,通常节拍有两种方式,即“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学习任务(三)走进诗情画意的劳动场面活动一:揣摩诗意根据课下注释与工具书,尝试译读这两首诗歌。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疏通文意《诗经·周南》芣 苢疏通文意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活动二:感受《芣苢》的美探究《芣苢》,主要问题:1.发挥想象,描绘采集芣苢的景象。2.赏析六个动作,品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3.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4.诵读诗歌,感悟诗歌语言特色。 1.发挥想象,描绘采集芣苢的景象。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诗经原始》2.赏析六个动作,品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劳动开始的准备劳动成果的想象逐棵摘取歌咏唱答成片捋取情感热烈衣角包裹成果初现满载而归收获欢乐 这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其从劳动的发展过程,表现了心理的发展过程。不断地采取,伴随着不断的歌唱,越采越多,越采越高兴,语言的反复,篇章的重叠,表现了对劳动的热爱。3.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4.诵读诗歌,感悟诗歌语言特色。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1)采采芣苢,薄言V之(2)采、有、掇、捋、袺、襭赋:铺陈叙事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快,劳动的喜悦。重章叠句的作用三层层递进,增加诗的抒情容量,强化生命感受。反复咏唱,强化对主题的表达。一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二活动三:品读探究《插秧歌》探究《插秧歌》,主要问题: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找出诗中的动词,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2.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3.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4.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5.请结合本诗,从内容、语言、情感角度分析“诚斋体”的特点。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找出诗中的动词,思考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2.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忙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3.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 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我来试一试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软”为“柔和”“柔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之意。(解释含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景象\点明效果)4.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5.请结合本诗,从内容、语言、情感角度分析“诚斋体”的特点。内容语言情感1.《芣苢》《插秧歌》这两首都是关于劳动的诗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以及表达的思想主旨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在表现手法、描绘的劳动场景、表达的情感以及思想主旨等方面的差异。活动四:对比阅读,明晰主旨00活动五:课堂讨论1.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阅读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00活动六:演讲比赛主题演讲比赛—— “我眼中的劳动(者)”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话题1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话题2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话题4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2019全国卷1高考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001.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2.要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无中心、无主次、杂乱无章的演讲是没有人愿意听的。一篇演讲稿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内容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去铺陈。3.好的演讲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4.语言要求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也不能讲过于抽象的话。可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让听众听得入耳、听得明白。演讲(稿)的要求:总 结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