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日照高二上学期8月校际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1级高二上学期校际联合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顶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日照市中学生小明在B3纸上(51.5cm×36.4cm)绘制了学校的平面图(学校长500m、宽240m)。每周一该校师生都会在广场上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小明所在学校( )
A. 喷泉位于办公楼的正东方向 B. 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北面
C. 广场北侧到校门直线距离约400米 D. 国庆节升旗时旗杆影子朝向校训牌
2. 小明绘图选用的比例尺最适宜为( )
A. 1∶100 B. 1∶1000 C. 1∶10000 D. 1∶100000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读所在学校的平面图,根据指向标可知,喷泉位于办公楼的正南方向,A错误;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正西方向,B错误;广场北侧到校门图上距离约4cm,B3纸长为51.5cm,学校长500m,故图上距离约4cm直线距离约400米,C正确;国庆节升旗时,太阳位于东南方位,旗杆影子朝向教学楼Ⅰ,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从题干可知,该学校长500m、宽240m,要绘制在B3纸(51.5cm×36.4cm)上,通过计算可知,用图上距离50cm代表实地距离500m最合适,比例尺为50/50000=1:1000。故选B。
【点睛】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下图示意我国海河流域某地等高线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河流M下游段的流向为( )
A. 西北向东南 B. 东南向西北 C. 西南向东北 D. 东北向西南
4. ①②③④四个村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 )
A. 50m B. 60m C. 90m D. 100m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由于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经过河流M的等高线凸向东南方向,因此,河流流向西北,B正确。故选B。
【4题详解】
①位于380~400米处,②位于300~320米,③位于380~340米,④位于320~340米,最大相对高度是60~100米,C正确,故选C。
【点睛】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其中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H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d表示等高距)。
下图示意世界某运河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该运河是( )
A. 巴拿马运河 B. 德国基尔运河 C. 美国伊利运河 D. 埃及苏伊士运河
6. 甲海域属于(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答案】5. A 6. B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运河位于拉丁美洲,再结合运河的轮廓和走向可知,该运河为巴拿马运河,A正确;基尔运河位于欧洲,苏伊士运河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伊利运河在美国,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巴拿马运河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甲海域属于属于大西洋的加勒比海,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中美地峡在巴拿马运河附近走向发生较大变化,为西南-东北走向,所以巴拿马运河呈西北-东南走向,且西北侧为加勒比海属于大西洋,东南侧为太平洋。
强大的沙尘暴每年都会从撒哈拉沙漠中卷走多达1.82亿吨的沙尘,虽然有广阁的大西洋阻隔,但仍有多达1.32亿吨沙尘冲到美洲大陆,其中约有2770万吨沙尘洒落在亚马孙平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大西洋( )
A. 位于西半球,占地球表面积近20% B. 处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
C. 赤道附近海域的表层平均密度最低 D. 两极地区海域的表层平均盐度最高
8. 撒哈拉沙漠地区沙尘不断向亚马孙平原输送的原因是( )
A. 赤道盛行上升气流 B. 东北信风定向吹拂
C. 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D. 盛行西风定向吹拂
【答案】7. C 8. B
【解析】
【7题详解】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分布在大西洋,东、西半球均有分布,A错误;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是消亡边界,位于地中海,并不位于大西洋,B错误;赤道附近海域的表层降水较多,平均密度最低,C正确;副热带地区海域的表层平均盐度最高,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位于北纬20°—30°之间,这个纬度常年盛行东北信风,该地区恰巧位于亚马孙平原的东北方向,东北信风可将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吹向亚马孙平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分别位于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它们之间为大西洋,大西洋中部的“S”图形海岭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下图示意北美洲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单位:℃)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地区气温年较差空间分布规律大致是( )
①由平原向山地递增②由沿海向内陆递增③由北向南递减④由东向西递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 该地区太平洋沿岸气温年较差小于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 地形 C. 植被 D. 洋流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图示为气温年较差等值线分布图,从图示等值线数值来看,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内陆地区大,即图示区域气温年较差空间分布总体呈由沿海向内陆、整体由南向北增大的趋势,②③正确。图中从西部山地向中部平原气温年较差增大,由中部平原向东部山地气温年较差减小,①错。图中气温年较差并未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变化规律,④错。故选B。
【10题详解】
结合图示纬度信息可知,图示地区太平洋沿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较小;大西洋沿岸受西风的影响小,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较大,故太平洋沿岸气温年较差小于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A正确。均位于沿海地区,地形差异不是很大,B错误。植被和洋流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气温主要因素:①纬度位置: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②海陆位置:同纬度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海洋高于陆地;③海拔高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6℃);④洋流: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高于寒流流经地区,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⑤人类活动:同一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气温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 )
A. 所示大部分区域的7月平均气温低于28℃ B. 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纬度和海陆位置影响
C. 乙处1月气温较同纬度高的原因是海拔较低 D. 1月等温线的分布主要受纬度和季风的影响
12. 结合经纬度和河流信息可推出( )
A. 甲地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 800mm年等降水其线经过图示中部山脉
C. 丙、丁两地因纬度相同,日照条件差别不大 D. a和b分属我国汛期最长和流量最大的水系
【答案】11. D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可知,图中与甲相类似的三处28℃等温线内是河流的源地,说明海拔较高,所以气温应较低,7月平均气温在26到28℃之间,其余区域则高于28℃,范围较大,故平均气温应高于28℃,A错误。7月等温线主要受太阳辐射(纬度)和地形影响,B错误。乙处等温线向南方凸出,说明1月气温较同纬度低,C错误。1月等温线的分布主要受纬度和冬季风影响,南北温差大,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秦岭;由图中纬度可知,图中的东西向山脉是南岭,B错误。丙、丁纬度相同,但丙地处于山南侧为阳坡,丁地位于山北侧的阴坡,所以丙日照条件更好,C错误。甲地位于山脊,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A错误。a、b分别属于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珠江汛期最长,长江流量最大,D正确。故选D。
【点睛】等值线的判读:①同线等值:同一条等值线上的各点数值相等;②相邻等值线: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③高值区或低值区:位于两条等值线之间的小范围闭合区域,表示数值不在两线数值的正常范围之内,其内数值判读方法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如山坡上的山峰或洼地。
某科研小组在和平镇(下图)发掘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黄土剖面,研究发现表土下黄土层与古土壤层相间发育。其中黄土以粉沙为主,主要来自风力沉积,古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黄土高。科研人员借助黄土剖面推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以此重建当地的古气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黄土高原处于( )
A. 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交界 B. 夏季风与冬季风影响地区的边界
C. 河流冬季有无结冰期的边界 D. 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
14. 该区域( )
A. 在古土壤的发育时期,蒙古高压持续强盛 B. 在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气候不断暖湿化
C. 植被覆盖率高,拦截沙尘更易形成黄土层 D. 古土壤层形成时期,该区域流水作用显著
【答案】13. A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和由图中年降水量数据可知,黄土高原大致位于800毫米降水量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位于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区,A正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B错误;河流冬季有无结冰期的边界是秦岭--淮河,C错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线,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据材料,在古土壤的发育时期,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说明侵蚀作用弱,风力弱,蒙古高压势力较弱,A错误;由黄土剖面知道黄土层与古土壤层相间发育,说明在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气候冷暖干湿交替出现,B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时,气候表现更趋暖湿,不利于黄土层的形成,C错误;古土壤层形成时期,该区域降水相对较为丰富,故其流水作用显著,D正确。故选D。
【点睛】黄土高原区是我国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其主要是由黄土沉积形成的黄土地貌,在第四纪黄土堆积时期,随着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旋迥,黄土地层呈现黄土与古土壤的更替变化。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
“蜂巢屋”是图示地区传统民居,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由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蜂巢屋”反映当地( )
A. 黑土分布广泛 B. 森林覆盖率低 C. 夏季降水丰富 D. 河流湖泊众多
16. “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其主要功能是( )
A. 夏季隔热 B. 抵御洪涝灾害 C. 冬季防风 D. 抵御地震灾害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当地物资缺乏,建造的传统民居“蜂巢屋”使用的是茅草和泥土,说明当地是草原地区,缺乏森林,也不可能河湖众多,A、D错,B正确;该地区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离地中海较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C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当地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离地中海较近,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气温较低,降水较多,较湿润,春秋多风沙,“蜂巢屋”的墙体厚利于夏季隔热,冬季保温,A正确,C错误;墙体虽厚度大,但是是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的,不能防洪和抗震,BD错误。故选A。
【点睛】世界各地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往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形式,传统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等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下图示意2002~2017年安徽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表示上海市、安徽省的曲线分别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8. 2010年后,②行政区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产业转移 B. 人口净迁出 C. 生育政策 D. 人口负增长
【答案】17. D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①行政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小,但是上升速度快,应该是人口较少,发展很快的上海。②③④四条曲线中,④行政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总体下降,所以应该表示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安徽。江苏人口比浙江多,所以②表示江苏,③表示浙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8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②行政区为江苏,江苏经济发展水平高,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一部分产业向外转移,使得就业机会随之转移,所以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逐步下降,A正确;江苏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在全国范围内依然为人口净迁入,B错误;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自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时间不符,C错误;该地还未出现人口负增长,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有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有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有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惠安女族群生活在福建省忠安县的海边,她们以奇特的服饰闻名海内外。人们把她们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戏称为“封建头、节约衫、民主肚、浪费裤”。近年来,除老年人外,穿戴传统服饰的惠安女越来越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惠安女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
A. 花头巾:当地气候干旱,常有风沙 B. 短上衣:当地气温较高,方便劳作
C. 银腰带:当地经济发达,消费力强 D. 大筒裤:沿海地区开放,时尚美观
20. 穿戴传统服饰的惠安女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传统服饰土气 B. 文化传承断代 C. 审美观念转变 D. 就业方式变化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故A错误。由于夏季高温多雨,气温较高,所以劳作时穿短上衣,较为凉快,B正确。图示惠安县惠安女参与劳作,位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消费能力并不强,C错误。大裤筒的穿着,也是由于气温较高,且劳作更加方便,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阅读材料,根据题意可知,惠安县位于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大多数居民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工作,工作环境的改变,导致他们的穿着也发生改变,D正确。该穿着属于族群服饰,且文明海内外,并不土气,故A错误。该文化是不断减少而不是断代,B错误。该服饰具备特色的族群服饰,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因此不是审美观念的转变,C错误。故选D。
【点睛】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西成高铁(西安—成都)穿过地区自然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下图示意西成高铁沿线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 )
A. ①为云贵高原 B. ②为柴达木盆地 C. ③为三江平原 D. ④为江汉平原
22. 乘坐高铁从西安到成都沿途( )
A. 经过壮族聚居区 B. 跨越长江干流 C. 由旱地到水田 D. 降水由多到少
【答案】21. A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地形起伏判断,图中①为云贵高原,A正确;②为四川盆地,B错误;③为汉水谷地,C错误;④为渭河谷地,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西安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成都位于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所以从西安到成都,沿西成高铁,可看到农田类型先旱地后水田,C正确;不经过壮族聚居区,并不跨越长江干流,AB错误;降水由少到多,D错误。故选C。
【点睛】西成高铁穿越了长江的支流嘉陵江,途径了我国南北方两大地理区域,途径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下图中甲港口所在国家是海运大国,海运业是该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3. 甲港口号称该国所在大洲的“南大门”,得益于( )
A. 经济腹地广阔 B. 港阔水深避风
C. 地理位置优越 D. 地形平坦开阔
24. 我国商品运达该港口,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 麦哲伦海峡
B. 霍尔木兹海峡
C. 马六甲海峡
D. 直布罗陀海峡
【答案】23. C 24. C
【解析】
【分析】试题通过区域图,考查世界主要航线。
【23题详解】
甲港口临地中海,成为欧洲南大门,得益于地理位置优越,C正确,BCD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甲是希腊,临地中海,我国商品到达该港口最近的的海上航线是南海—马六甲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下图所示国家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示国家位于( )
A. 非洲东部海岸 B. 非洲西部海岸 C. 南美洲西北海岸 D. 南美洲东南海岸
26. 该国花卉运输到消费市场的主要方式是( )
A. 铁路运输 B. 海洋运输 C. 公路运输 D. 航空运输
【答案】25. C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自西向东,西经度数减小,自北向南,南纬度数增大,由此可确定图中的经纬度信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区域国家为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西北海岸,故选C。
【26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国家位于南美洲西北海岸,而其主要消费市场是北美、日本、欧洲等地,距离消费市场遥远,且花卉易腐烂变质,所以需要采取时效性强的航空运输,D正确。无法通过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将该地的花卉运至其主要消费市场,AC错。海洋运输速度慢,B错。故选D。
【点睛】航空运输:优点: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最快捷;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所以适合运输急需、贵重、运量不大物品。
H河流域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375mm,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素有“北方粮仓”之称。下图示意H河流域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H河流域( )
A. 主体位于第三阶梯 B.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 C. 地势总体北高南低 D. 东部山地较为集中
28. 该地灌溉农业区不断向西扩张带来的影响有( )
①沙化土地增多②湿地面积扩大③大气温度升高④水土流失加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7. A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流域总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地处第三阶梯,并没有位于西北地区,A正确,B错;根据水系特点可知,图示区域南北部和西部较高,东部低,C错误;东部山地少,以平原为主,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H河流域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375mm,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灌溉农业区向西扩展会造成沙化土地面积扩大,①正确;该地区西部为河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在7、8两月,灌溉农业区向西扩展会造成雨季水土流失加剧,④正确;该地区总体上气候干旱,不会因为灌溉农业的增多而造成湿地面积扩大或大气温度增加,排除②③。故选D。
【点睛】由于河流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所以可以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区域地势高低,根据区域河流干流、支流的流向以及河流水系形状判断区域地形分布。
草谷比是农作物秸秆产量与农作物产量之比,不同农作物的平均草谷比差别较大。草谷比数值越小,农作物光合作用产物转化效率越高。下表中数据为我国不同农区(港澳台资料暂缺)主要农作物草谷比统计(—表示此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很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农区
主要地区
小麦
玉米
水稻
棉花
华北农区
京、津、冀、晋、内蒙古、鲁、豫
1.34
1.73
0.93
3.99
东北农区
黑、吉、辽
0.93
1.86
0.97
—
长江中下游农区
沪、苏、浙、皖、赣、鄂、湘
1.38
2.05
1.28
3.32
西北农区
陕、甘、宁、青、新
1.23
1.52
—
3.67
西南农区
渝、川、贵、云、藏
1.31
1.29
100
—
南方农区
阀、粤、桂、琼
1.38
1.32
1.06
—
29. 由表可知( )
A. 同一农作物的草谷比基本一致 B. 农作物的草谷比越小单产越高
C. 水稻在主产区光合转化效率最高 D. 春小麦在主产区光合转化效率最高
30. 与东北农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农区整体草谷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夏季白昼时间更长 B. 机械化水平高 C. 有机物积累时间短 D. 生产规模更大
【答案】29. D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农区其草谷比差异较大,A错。根据材料可知,草谷比数值越小,表明农作物光合作用产物转化效率越高,但并不能代表其单产越高,B错。水稻的主产区位于南方农区,其草谷比数值并非最小,表明其光合转化效率并非最高,C错。春小麦分布的纬度较高,其主产区为东北农区,其草谷比数值最小,表明其光合转化效率最高,D正确。故选D。
【3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长江中下游农区纬度较东北农区低,气温较高,农作物生长周期短,有机物积累时间短,农作物籽粒有机物积累少(干物质重量轻),导致该农区整体草谷比较高,C正确;机械化水平、农作物生产规模等与草谷比关系较小;夏季长江中下游农区白昼时间较东北农区短,ABD错误。故选C。
【点睛】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饮食偏好等,有时候也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祁连山脉(下图)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山脉之一,其北坡山麓地带有众多绿洲分布。
(1)说明祁连山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说明祁连山脉被称为该区域绿洲“母亲山”的理由。
【答案】(1)祁连山脉位于甘肃省和青海省交界处;是地势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位于暖温带和青藏高寒区的交界处;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界处。
(2)山地降水和夏季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地下水,为绿洲提供水源;河流挟带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冲积扇及山前平原,为绿洲提供肥沃的土壤。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主要地理界线的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祁连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从祁连山作为地理分界线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祁连山位于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处,其西南侧为青藏高原,东北侧为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也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从热量带的角度来说,祁连山位于暖温带和青藏高寒区的交界处。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角度来说,祁连山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界附近。
【小问2详解】
一方面,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受祁连山山地降水以及夏季高山冰川融水补给的影响,水源较充足,为绿洲地区提供了水源。同时,河流向绿洲地区流动的过程中,沿途携带大量泥沙,在出山口地带沉积,形成冲积扇以及山前平原,为绿洲地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综合分析,祁连山为该区域绿洲提供了水源和土壤,是该区域绿洲的母亲山。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入秋日”是指日均温连续5天≤22℃时的第一天。下图示意我国多年平均入秋日期等值线分布及四条赏秋路线。
(1)指出8月1日入秋日期等值线在大兴安岭两侧的分布特点。
(2)判断①②③④中自然景观变化最显著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大兴安岭西侧:纬度分布偏低且向南凸出;大兴安岭东侧:纬度分布偏高且向北凸出。
(2)路线④。该路线跨越我国地势三大阶梯,地势起伏大,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大;该路线从沿海到内陆,受海陆差异的影响大,自然景观水平变化显著。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多年平均入秋日等值线图和赏秋路线图为材料,设置两道题目,涉及等值线图判读、气温的影响因素,中国温度带分布及温度变化特征、自然景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等值线的延伸特征可知,8月1日入秋日期等值线在大兴安岭西侧向南凸出,且分布的纬度较东侧低;在大兴安岭东侧向北凸出,分布的纬度较高。
【小问2详解】
路线①,跨越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中国第二阶梯,景观变化为森林景观(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景观;路线②,跨越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中国第三阶梯,主要以森林景观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路线③集中在第一阶梯,跨越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主要景观为荒漠景观-山地垂直景观;线路④,横跨中国三级阶梯,温度带以亚热带,暖温带为主,景观变化显著,森林景观-草原景观-荒漠景观-山地垂直景观,所以路线④景观变化显著。理由为:该线路跨越我国地势三大阶梯,地势起伏大,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大;该线路从沿海到内陆,受海陆差异的影响大自然景观的水平变化显著,表现出森林景观-草原景观-荒漠景观。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M湖曾经是中亚第一大咸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积将近7万平方千米,R河是M湖的两大水源之一。从1960年后,该地大规模耕种棉花,造成M湖水域面积萎缩。下图示意M湖流域和不同年份卫星遥感图片,表格示意该区域人口和农田面积的变化。
人口数量(万人)
农田面积(万公顷)
1960年
1400
450
2014年
6000
700
(1)说出M湖的名称及R河发源地。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近几十年来M湖形态变化的原因。
(3)说明M湖变化对图示区域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咸海;帕米尔高原
(2)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人口增长迅速,耕地面积扩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3)气候变干,草场退化,载畜量降低;湖面萎缩,盐度增加,渔业减产;湖床盐沙在风的吹拂下,侵害农田,造成土壤退化(盐碱化),作物减产。
【解析】
【分析】本题以该区域人口和农田面积的变化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分析近几十年来咸海形态变化的原因与咸海变化对图示区域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示M湖是咸海,位于中亚,距海洋远,降水少,R河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所以R河发源地是帕米尔高原。
【小问2详解】
根据卫星图片,M湖(咸海)面积萎缩,中、东、南部几乎干涸,西、北部变化较小。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近些年人口增长迅速,为满足粮食需求,耕地面积扩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所以湖面面积缩小。
【小问3详解】
M湖(咸海)面积缩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导致该地气候变干,干旱加剧了草场退化,使载畜量降低。湖面萎缩,湖水盐度增加,鱼类死亡,使渔业减产甚至停产。湖泊萎缩,湖面下降,裸露的湖床盐沙在风的吹拂下,侵害农田,造成土壤盐分含量过高,土壤盐碱化加剧,造成作物减产。
3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橡胶树原产于亚马孙平原,适宜在静风、湿热、排水条件好的环境种植。泰国于十九世纪末引种橡胶树,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
天然橡胶产业链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上游为橡胶树种植、中游为原料加工、下游为橡胶制品生产。泰国有近10%的人口从事橡胶生产、加工和贸易,产品出口以中游橡胶产品为主。下图示意泰国天然橡胶产区分布和天然橡胶产业链。
(1)分析泰国南部地区橡胶产量远高于其他地区的自然原因。
(2)从天然橡胶产业链的角度,分析泰国橡胶产业大量出口中游产品的原因。
【答案】(1)南部地区纬度低,水热充足,台风影响小;夏半年赤道低压带北移控制,风力较小;低山丘陵地形,排水良好。
(2)上游行业产品容易变质,保存和运输条件苛刻,产品附加值低;泰国制造业基础差,橡胶制品加工能力弱,下游产品出口少;中游产品宜储运,且加工技术要求较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橡胶产业为背景,展示泰国地理位置分布图,设置2道小题,知识点涉及农业区位优势,工业区位条件。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热量角度,泰国南部纬度低,太阳辐射丰富,全年高温,热量充足;从降水角度,南部受赤道低压的影响时间相对较长,降水丰沛。结合材料,橡胶树喜静风,泰国南部在夏半年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具有静风环境;南部纬度低,出现台风的可能性较小。南部多山区,结合材料可知,橡胶树喜欢排水条件好的环境,低山丘陵地形,排水良好,利于橡胶树的生长。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中游产品的特征结合区位因素进行分析。泰国气候条件决定其天然橡胶产量大,消费市场广阔,上游产品即天然橡胶原料,天然橡胶原料,在高温条件下易变质,不易保存和运输。下游产品即天然橡胶的工业制成品,泰国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较为落后,下游产品加工能力弱。中游产品介于上游和下游之间,属于天然橡胶的初级加工产品,技术要求不高,且利于保存,适合长距离运输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 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 甲地引水桥的主要作用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可行的措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校际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校际联考地理试题,共10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二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二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校际联考地理试题pdf、高二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