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高考生物第一部分专题练专练(87份)
2023版高考生物第一部分专题练专练53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与育种方法的比较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生物第一部分专题练专练53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与育种方法的比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表示农作物育种的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练53 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与育种方法的比较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2.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下列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 ②aB ③AaBBC ④AAaaBBBB。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D.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3.如图表示农作物育种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育种途径Ⅰ→Ⅲ→Ⅵ和Ⅰ→Ⅴ都利用了杂交的方法,但目的不同B.育种途径Ⅰ→Ⅲ→Ⅵ所需时间明显短于Ⅰ→ⅤC.Ⅳ过程需用秋水仙素处理,着丝点不能一分为二导致染色体加倍D.需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只有Ⅲ4.某农科所通过下图所示的育种过程培育成了高品质的糯小麦。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b过程能提高突变率,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C.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D.b过程需要通过自交来提高纯合率5.生物界广泛存在着变异,人们研究并利用变异可以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式是(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B.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C.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D.把合成β-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育成可防止人类VA缺乏症的转基因水稻6.[2022·广东卷]《诗经》以“蚕月条桑”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育蚕种的智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2)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________;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理论上可获得________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3)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③卵壳的黑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④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下图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I组相近,有两组(Ⅱ、Ⅲ)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①Ⅰ组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②将Ⅱ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bb)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③尽管Ⅲ组所得黑壳卵全部发育成雄蚕,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练53 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与育种方法的比较1.C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A错误;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以及基因的显隐性等,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经加倍处理后,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而成为可育的植株,可用于育种,C正确;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不变,D错误。2.B 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通过自交可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属于杂交育种;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通过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可获得基因型为aB的单倍体;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通过转基因技术可获得基因型为AaBBC的植物;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通过多倍体育种,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获得基因型为AAaaBBBB的植物。3.D 分析图形可知,途径Ⅰ→Ⅲ→Ⅵ为单倍体育种,Ⅰ→Ⅴ为杂交育种,两者都利用了杂交的方法,杂交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基因重组,让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上,A错误;图中育种途径Ⅰ→Ⅲ→Ⅵ所需时间(3年)长于Ⅰ→Ⅴ(2年),B错误;图中Ⅵ过程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使纺锤丝不能形成纺锤体而着丝点能一分为二,导致染色体加倍,C错误;图中需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只有Ⅲ,此过程可得到单倍体幼苗,D正确。4.D a过程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b过程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a过程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幼苗而不是种子,C错误;b过程属于杂交育种,可以逐代自交来提高纯合子比例,D正确。5.B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只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因产生,A错误;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使大豆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基因,所以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中有新基因产生,B正确;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使染色体加倍,只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因产生,C错误;把合成β-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育成可防止人类VA缺乏的转基因水稻,属于基因工程技术,原理是基因重组,没有新的基因产生,D错误。6.(1)协同进化 (2)3/64 50 (3)常 ZbWB Ⅲ组所得黑壳卵雄蚕为杂合子(基因型为ZBZb),与白壳卵雌蚕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2)由题意可知,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可先将三对基因分别按照分离定律计算,再将结果相乘,即F1各对性状中,虎斑个体占3/4,白茧个体占1/4,抗软化病个体占1/4,相乘后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3/4×1/4×1/4=3/64。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总产卵数为8×400=3 200枚,其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占1/4×1/4×1/4=1/64,即3 200×1/64=50只。(3)分析题意和题图方案可知,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转移情况可分为三种,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常染色体上、转移到Z染色体上或转移到W染色体上。将诱变孵化后挑选的雌蚕作为亲本与雄蚕(bb)杂交,统计子代的黑壳卵孵化后雌雄家蚕的数目,结合题图的三组结果分析,Ⅰ组黑卵壳家蚕中雌雄比例接近1∶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即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Ⅱ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雌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Ⅲ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雄性,说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①由以上分析可知,Ⅰ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即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由以上分析可知,Ⅱ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与白卵壳雄蚕ZbZb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黑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ZbZb(白卵壳),可以通过卵壳颜色区分子代性别。将子代黑卵壳雌蚕继续杂交,后代类型保持不变,故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③由以上分析可知,Ⅲ组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Z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与白卵壳雄蚕ZbZb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白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ZBZb(黑卵壳)。再将黑壳卵雄蚕(ZBZb)与白壳卵雌蚕(ZbWb)杂交,子代为ZBZb、ZbZb、ZBWb、ZbWb,其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故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 21-染色体变异与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共35页。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生物第一部分专题练专练5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共3页。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生物第二部分综合练专练96变异育种与进化,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