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过关检测A卷
展开第二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 )
A.种群和群落
B.种群和生态系统
C.群落和种群
D.群落和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属于种群,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
2.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可知( )
样地 | 类群数/个 | 个体数/个 | ||||
第1层 | 第2层 | 第3层 | 第1层 | 第2层 | 第3层 | |
人工广 场绿地 | 14 | 8 | 3 | 182 | 74 | 22 |
某植 物园 | 13 | 7 | 4 | 190 | 92 | 18 |
农用地 | 11 | 8 | 4 | 92 | 113 | 21 |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的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
答案:B
解析: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项错误。由题表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项正确。题中不同样地中土壤动物的数量差异较大,C项错误。根据题表中的数据无法判断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D项错误。
3.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断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乙是农作物,与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
4.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幼鱼与浮游动物只存在捕食关系
B.该淡水鱼的幼鱼和成鱼之间存在着种间竞争关系
C.该种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该种鱼的幼鱼和浮游动物都滤食藻类,故幼鱼与浮游动物还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误。该种鱼的幼鱼和成鱼属于同种生物,而种间竞争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B项错误。该种鱼的成鱼及幼鱼是一个物种,在水体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错误。捕食关系能调节生物的数量,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项正确。
5.某校园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草坪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例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
6.下列哪项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
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物种
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A项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7.某地红松林遭到人为破坏,形成一片“空地”,一段时间后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等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属于次生演替
B.“空地”形成前后,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C.与杨树、白桦相比,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D.“空地”上的红松林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后,该地物种组成及群落的结构均发生了改变,属于次生演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说明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空地”上的红松林不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
8.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
B.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利用,能使物种丰富度增加
C.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
答案:A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9.下列关于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无关
B.群落结构的改变与季节变化有关
C.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D.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光照、风、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等环境条件有关。
10.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的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的土壤基质和环境条件比次生演替好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A
解析:次生演替的土壤基质和环境条件比初生演替好,B项错误。在演替过程中,均存在竞争现象,C项错误。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D项错误。
1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性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植物等分层分布
答案:C
解析:田间的所有玉米属于一个种群而不是群落。
12.下图为某种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淡水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图示,多边形的宽度为浮游动物在池塘不同深度的相对个体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影响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因素可能有温度和溶氧量
C.该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群落
D.该池塘中存在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等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浮游动物在池塘的不同深度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项正确。在子夜(黑暗环境中),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较浅的位置,正午时光的穿透性强,温度高,浮游动物分布在较深的位置,由此推测浮游动物的移动可能与温度和溶氧量有关,B项正确。群落由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除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外,还包括池塘中的其他生物,C项错误。浮游动物有多种,大多以浮游植物为食,故该池塘群落中存在捕食、竞争等种间关系,D项正确。
1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样方取平均值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时,应该取植物种类的总数,不能取平均值,B项错误。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鼠妇只是土壤小动物中的一个种群,C项错误。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D项正确。
14.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影响形成的 ③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 ④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 ⑥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③⑥
答案:C
解析: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③错误。合理密植是针对同种生物来说的,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关,⑥错误。
15.下列选项不会导致草原沙漠化的是( )
A.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
B.发展季节性放牧和草区轮牧
C.乱捕乱猎草原有益动物
D.破坏与草原接壤地带的森林
答案:B
16.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 )
A.小型植食动物
B.大型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A、B、C同时出现,无先后顺序
答案:A
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生物是植物,当演替到一定阶段,以植物为食的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开始出现。
17.影响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对当地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水
B.在北回归线附近,分布有西双版纳、撒哈拉沙漠、墨西哥草原,影响植被横向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
C.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生活着许多鸟类,而且明显呈垂直分布,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D.我国森林植被分布情况从南到北依次是: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影响植被纵向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
答案:D
解析:我国从南到北温度逐渐降低,导致植物群落呈现明显的水平分布。
1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演替阶段 | 群落类型 | 植物种类数/种 | ||
草本 | 灌木 | 乔木 | ||
1 | 草丛 | 34 | 0 | 0 |
2 | 针叶林 | 52 | 12 | 1 |
3 | 针阔叶混交林 | 67 | 24 | 17 |
4 | 常绿阔叶林 | 106 | 31 | 16 |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繁殖体等的保留有关
答案:C
解析:该地因为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繁殖体和根系,所以是次生演替。草丛群落中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较简单,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9.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具有破坏性
答案:D
解析: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20.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比较结果见下表。
处理区 |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 |
定时 灌溉 | 不驱走大蚂蚁 | 增加35% |
驱走大蚂蚁 | 增加70% | |
不 灌溉 | 不驱走大蚂蚁 | 减少10% |
驱走大蚂蚁 | 减少2% |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A
解析:由题中信息不能得出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的结论。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10分)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红树林、藻类和浮游动物等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的某种乔木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 ,该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 。
(2)红树林中的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具有分层现象的意义是 。
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 有关。
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的矛盾,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食物
22.(12分)在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等鸟类总是在森林的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虹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森林中共同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煤山雀、黄腰柳莺间是 关系,血雉和昆虫则是 关系。
(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生物外,还有一类生物没有提到,它们主要是各种 ,这类生物主要生活在 里,这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
(3)上述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的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 。
答案:(1)(种间)竞争 捕食
(2)细菌、真菌 土壤 (生物)群落
(3)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1)由题意可知,煤山雀和黄腰柳莺都生活在森林的中层,二者之间的食物会有重叠,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血雉以苔藓和昆虫为食,所以它跟昆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2)在生物群落中各种微生物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包括各种细菌和真菌,主要生活在土壤里,属于分解者;河谷森林里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3)题中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23.(8分)在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中,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C,如右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 。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 。
(3)第a年的优势种是 ,第d年的优势种是 。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 ,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 ,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 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 ,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
答案:(1)0—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4)不是一成不变的 消失 兴起
解析: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物群落也发生变化。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有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来说,其比值C>1时,马尾松占优势;C<1时,山毛榉占优势;C=1时,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4.(10分)一块弃耕农田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农田里很快就会长满各种杂草;若干年后,最终会演变成一片森林。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演替类型属于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种类变化趋势为 。与“从裸岩开始最终演替为森林群落的演替”相比,这种演替在时间上具有的优势为 。
(2)当演替到森林群落时,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 。在不同地段分布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说明群落还具有 。
答案:(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演替时间比较短
(2)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25.(10分)近年来随着森林不断遭到砍伐,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马鹿,科研人员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导致生活在该空间的马鹿的 降低,马鹿种群数量降低。同时生境破碎化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致群落中 降低。(注:生境是指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
(2)科研人员冬季调查得到不同类型的生境占森林总面积的比例(记为M)和马鹿在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记为N),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在 中没有观察到马鹿活动点。结合M和N分析可知,马鹿冬季最喜欢的生境是 ,判断依据是 。
答案:(1)环境容纳量 物种丰富度(或生物多样性)
(2)农田 皆伐迹地 N与M的差值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