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蒸腾作用》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35277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蒸腾作用》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352771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蒸腾作用》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35277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北师大版第4节 蒸腾作用教案及反思
展开北师大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蒸腾作用 |
| ||||||||||||||||||||||||||||||||||||||
课题 |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蒸腾作用》 |
| |||||||||||||||||||||||||||||||||||||
科目 | 生物 | 教学对象 | 七年级 | 课时 | 1课时 |
| |||||||||||||||||||||||||||||||||
作者 |
| 单位 |
|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 ||||||||||||||||||||||||||||||||||||||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二节,本节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说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及生物圈中的意义。二是学生通过参与几个探究实验、交流教师提供的文字及视频资料,揭示植物蒸腾作用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知识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与“吸收作用”相联系;二是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联系;三是与“叶的结构”相联系;四是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联系。 为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当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当中没有的资料。因本节内容量较大,探究活动须课前完成。
|
| ||||||||||||||||||||||||||||||||||||||
二、学情分析 |
| ||||||||||||||||||||||||||||||||||||||
在前知识方面,学生对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比如生活当中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森林中感觉空气湿度大等。在七年级上期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同学们对植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具体到植物给环境带来上述影响的原因,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何种结构来完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以及植物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相当部分学生拥有数码相机和使用相机的能力,也具有制作简单的PPT的能力。 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看,学生对直观的视频、图片、探究实验(尤其是自己有亲身参与的)特别有兴趣,容易调动。
|
| ||||||||||||||||||||||||||||||||||||||
三、教学目标 |
| ||||||||||||||||||||||||||||||||||||||
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3)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对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尝试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腾失水”、“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等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合作、科学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及参与其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和教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
| ||||||||||||||||||||||||||||||||||||||
| |||||||||||||||||||||||||||||||||||||||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
| ||||||||||||||||||||||||||||||||||||||
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难点: (1)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2)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
|
| ||||||||||||||||||||||||||||||||||||||
| |||||||||||||||||||||||||||||||||||||||
五、教学过程 |
| ||||||||||||||||||||||||||||||||||||||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
一、导入新课 | 1.复习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引导同学们思考:植物体通过吸收作用吸收的水除了用于光合作用外,还有何用途呢?
2. PPT呈现以下内容: (1)一株玉米在完成生活史的历程中,所吸收的水量以及在其体内所保有的水量。 (2)夏天,人们在树荫下乘凉图片。 引导同学思考: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3. 展示课题:植物的蒸腾作用,并板书 | 1.回忆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并初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阅读、观察PPT所呈现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明确思考问题的中心。 | 联系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 |
| |||||||||||||||||||||||||||||||||||
| |||||||||||||||||||||||||||||||||||||||
| |||||||||||||||||||||||||||||||||||||||
| |||||||||||||||||||||||||||||||||||||||
| |||||||||||||||||||||||||||||||||||||||
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 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1. 思考:水面上滴植物油的目的;
2. 引导同学分析对比A组与D组的实验结果,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注:(1)提示观察思考顺序,①塑料袋壁的现象;②容器内的水量变化;③上述两个现象之间的联系;④控制水分散失的主要结构;⑤水分是通过何形式由植物体内到达塑料袋壁的;(2)可提示同学们回忆“叶的结构”;(3)此处若有同学对实验过程有疑问,须说明,并引导同学们思考提高实验科学性的措施。若无,则在课堂小结时说明。下同;(4)视学生探究活动情况,播放视频“植物的蒸腾失水”。
3. 要求学生对比思考:展示实验与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 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1. 防止水分直接从液面蒸发。
2. 得出:①A组塑料袋壁上出现明显的液滴(水分);②A组容器内的水分明显减少;③容器内水分通过植物体散失;④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叶片气孔;⑤水蒸气; 3. 反思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 1.以学生自身的案例,让同学进行对比,发现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发同学的思考。适当提示,有利于学生切入。
2.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
| |||||||||||||||||||||||||||||||||||
三、蒸腾作用概念 | 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的关键词,并板书。
| 1. 得出概念关键词。
2. 形成概念。 | 1.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概念进行分解,有利学生把握。 落实教学目标。
|
| |||||||||||||||||||||||||||||||||||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 1. PPT展示同学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中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所得的数据。要求同学们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注:观察学生反应,适当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夏天洗脸、游泳时的感觉凉爽)及出示干湿球温度计读数,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使叶面温度降低。
2.学生小组展示实验2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表1、2),并解释现象出现的原因。
| 1. 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面的温度
2. 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蒸腾作用能够促进对水的吸收,同时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1.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述能力
2. 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历的事实(或视频),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弥补教材的不足。
|
| |||||||||||||||||||||||||||||||||||
五、认识蒸腾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同保护环境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 1. 播放视频“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及夏天人类在树荫下活动场景的图片,要求同学们思考,若是没有了绿色植物,上述的场景将会变成怎样?
2. 播放“沙尘暴”视频,引导同学们认同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 观看视频及图片,思考,并发表感想。 | 对比播放,给同学们以强烈冲击,让学生认同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
| |||||||||||||||||||||||||||||||||||
引导学生构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
同步训练中的部分练习 | 画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
学生完成作业 | 理清知识体系,形成概念,巩固学习效果
巩固和检测学习效果 |
| ||||||||||||||||||||||||||||||||||||
六、板书设计 |
| ||||||||||||||||||||||||||||||||||||||
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
| ||||||||||||||||||||||||||||||||||||||
| |||||||||||||||||||||||||||||||||||||||
七、教学活动评价设计 |
| ||||||||||||||||||||||||||||||||||||||
学生自我评价表
|
| ||||||||||||||||||||||||||||||||||||||
八、教学反思 |
| ||||||||||||||||||||||||||||||||||||||
针对蒸腾作用这一概念,我采用课前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同学们从现象入手探究本质。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小组讨论和汇报分享共同解决此重要概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采用了问题的导出、现象的分析、本质的探究、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应用这五个步骤来完成这节课的内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现象分析、表达交流等工作,由此不仅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这种教学方式给同学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求知和实践的空间,有利于其潜能的挖掘。
|
| ||||||||||||||||||||||||||||||||||||||
| |||||||||||||||||||||||||||||||||||||||
| |||||||||||||||||||||||||||||||||||||||
|
初中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 蒸腾作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 蒸腾作用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北师大版第4节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生物北师大版第4节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蒸腾作用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蒸腾作用教案及反思,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