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文配套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①战国,编制方法什伍之制,②秦朝,分类登记,③汉朝,编户齐民,④魏晋南北朝,⑤隋唐,“大索貌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的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 ②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加强对人口的管理与控制
保障赋役征发,维护封建统治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材料一: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境内》
立户原则:强制分户,推行个体小家庭
登记范围:境内所有男女
民户户籍:“故秦人”(土著)、“新民”、“臣邦人”(外来人)特殊户籍:宗室籍(宗亲贵族)、爵籍(有爵者)、宦籍(官吏)、 弟子籍(官吏子弟)、市籍(商贾)
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刍食。 ——《商君书·徕民》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蒙恬列传》
编户齐民:汉代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制度保障了国家赋役的征发;但随着赋税日益沉重,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黄籍”、“白籍”、“土断”
“黄籍”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白籍”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材料一: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隋书·食货志》 材料二:诸脱户者,家长徙三年;诸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各罪止徒三年。 ——《唐律疏议·户婚律》 材料三: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新唐书·食货志》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隋朝实行“大索貌阅”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隐瞒、脱漏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赋役及社会治理。
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①清查出大量隐漏户口;
②保障国家赋役征发和社会控制;
③遏制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唐朝户籍制度有何特点?
①立法更加详备②户口核验更周密③户籍登记编造频率高
宋朝时期户籍制度——主户、客户
主户:占有土地,并承担赋役的户,官户与形势户亦包含在内。客户:住在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土地耕种的农人。
宋代为了便于征取赋税,控制户口,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约占全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其余则为客户的平均数。
材料: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并兼并的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根据材料分析宋代户籍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③原有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
“诸色户计”,户籍世袭
诸色户计: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建立以里甲制为基础的“黄册”
鱼鳞册: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职业定籍: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黄册: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清朝时期户籍制度——永停编审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直到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材料: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户籍制度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②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制度、社会治安相结合;③身份世袭;④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⑤等级特权色彩浓厚。
(2)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影响?
①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②便于充分合理的征发赋役;③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④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⑤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0页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情况,完成下列表格。
乡里制度(乡、里、亭)
乡里制度是指王朝国家立足于统治的需要在县级政权以下建立的基层管理制度。秦代乡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乡下有里,设里正,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设亭长。 这些基层管理者由当地地主绅士出任,不属于国家官僚系统,即今天所说的体制外。
乡里、村坊制度:农村设里(百户)和乡(五里);城市设坊(城内)和村(郊外),设里正、坊正、村正进行管理。
乡里、村坊制度(乡、里、坊、村)
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彼此之间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保甲制(王安石变法):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十家牌法(王阳明推行):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查看。
由里甲制到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作用?
①地方自治色彩鲜明②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④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作用。
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②保证了赋役的征发③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①政治:②经济:③思想:④自然: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
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②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宋史·苏轼传》
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1)经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2)政治: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3)思想:弘扬了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的优良传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等级性和不平等性,古代中国的优抚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ppt课件,共28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评优课ppt课件,共28页。